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8期 ID: 136301

[ 刘 祥 文选 ]   

把精致训练进行到底

◇ 刘 祥

  语文是一门课程,一门传承知识、文化与思想的课程。语文教材的文选式结构特征,在赋予语文课文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精致的表达等诸多语言与文学意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用宏观的、整体的意境氛围遮蔽了课文中微观的、精妙的细节呈现情态,使得日常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意义的整体感知与领悟中,忽视甚至漠视了对文本中言语训练内容的反复玩味。这样的遮蔽,一方面直接造成了相当数量语文课堂的大而化之现象,很难把语文教学内容真正落实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应用中;另一方面,也为那些致力于在工具与人文两种属性间寻找平衡点的教师“预设”了无数个导向歧路的岔道口,使其难以将语文言语训练精确地纳入课程目标体系中。
  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质属性中,使语文真正成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呢?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训练精致化。这里的“精致化”,首先,强调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所有问题,必须真正指向“语文”,而非指向“语文”之外的其他知识;其次,强调语文活动问题的精细化,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层层追问,最大限度地发现文本言语的精妙所在,为更深层面上理解文本服务。
  且看下面这则案例:
  【案例一】
  【投影】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狂妄”吗?狂妄就是极端地自信到了目空一切的地步。现在千万不要看书。如果你遇到一个狂妄的人,你会怎么样?
  生:极端地鄙视他!
  生:我会瞧不起他。
  生:我懒得搭理他。
  生:我会嘲笑他。
  生:我会狠狠批评他、讽刺他。
  师:看来同学们大多数挺严格啊!那我们看看大自然是怎么对待人类这个狂妄的孩子的?
  【投影】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 笑……
  (生朗读)
  师:大自然笑了,大家猜猜大自然会怎么笑?
  生:大笑。
  生:狂笑。
  生:嘲笑。
  生:冷笑。
  师:看来和大家的态度不太一样。同学们懂窃笑吗?
  生:窃笑就是偷偷地笑。
  师:怎么回事儿?大自然干嘛要窃笑,而不是像大家一样大笑狂笑、冷笑呢?
  生:大自然看来不想让人类知道她在笑。
  师:有点儿意思了,为啥不想让人类知道呢?
  生:按一般常情,这是为了保全人类的自尊心吧。
  生:这应该是疼爱人类,宽容人类的表现吧。
  生:我觉得大自然很温柔,很懂得尊重别人。
  师:我们看看答案——
  【投影】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生朗读)
  师:原来这样啊!一位可爱的母亲对无知的孩子的笑,是什么样的笑?或者说,这位自然母亲在笑时,她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啊?
  生:慈祥的。
  生:宽容的。
  生:原谅孩子了。
  生:会心的。觉得孩子犯错误很正常。
  师:总之,母亲的笑,是相信孩子一定会成长并且知道自我反省的笑。同学们,老师想起了一句名言:当我们弱小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当我们开始成长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感恩。当我们很强大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宽容。这位面对无知的孩子不是嘲笑、讥笑而是窃笑的母亲,一定不会是软弱的母亲,而肯定是位——
  生:特别强大的母亲。
  师:她的表现是不是应该得到我们的——
  生:敬畏!
  【赏析】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预设的教学细节,执教者是年轻的特级教师王君,执教背景是一次全国性展示活动,内容是八年级课文《敬畏生命》。
  此处的教学内容,属于文本语句内涵解析。常规状态下,完成该类型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往往是直接呈现出完整的句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其中的深刻内涵。
  王君老师的精巧,在于她有意识打破了句子的完整性,巧妙筛选出语句中若干思维触点,创建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最大限度拓宽了语句的外延意义,另一方面也赋予了语句更为丰富的内涵意义。
  这个环节上,王君老师原本走的是常规路线,她最初这样设计:
  在投影展示完整语句“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后,先组织学生齐读该句,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并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即组织讨论:
  1.句子中为啥不用“大笑”,而要用“窃笑”呢?
  2.为啥大自然母亲就不开怀大笑呢?
  3.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作为人类,你的情感是怎么样的呢?
  让我们比较这两次设计中的差异。
  在最初的设计中,第一、二两个问题并无太多的智力挑战,基本属于文本作者意义的筛选与归纳。文章作者已经借助破折号后的文字,详细解答了这两个疑问。第三问,虽然跳出了前两问的意义范畴,进入到读者意义的建构上,但问题过大,又呈现得较为突兀,学生的思维很难迅速进入语句的具体解读中,容易走向空洞。
  修改过的细节中,王君老师首先从词语释义入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狂妄”的语境意义,这就为学生精确理解文句内容扫清了障碍。
  在此基础上,王君老师暂时脱离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直接将语句理解拉到学生生活体验之中。“如果你遇到一个狂妄的人,你会怎么样”这一看似随意的提问,实则隐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让学生直陈己见,与下文的大自然的态度形成比照,借此教育孩子们宽容待人;另一方面,巧设铺垫与过渡,建立起生活经验与文本阅读之间的有机关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深化文本内容的理解。
  学生们果然中了王君老师的“圈套”,课堂上,学生们所能够想到的情感态度,显然都不符合宽容的特性。如此,当王君老师利用投影呈现出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们的心灵,必然会荡起些许微澜。是啊,大自然并没有像学生们那样“严格”,反而“笑了”,这怎么能不激起学生的思考呢?
  此环节中对“笑”的定语的揣测,是一个十分精彩的过渡。大自然怎么会“笑了”,而不是“鄙视”“瞧不起”“懒得搭理”“嘲笑”“讽刺”人类?在此小小的意外之后,学生们的习惯性思维又一次左右了对问题的判断。所以,学生们立刻想到的,是“大笑”“狂笑”“嘲笑”“冷笑”。应该说,这里的一系列带有贬义色彩的笑,正是先期的“鄙视”“瞧不起”的自然延展。它所体现的,依旧是学生们的自我中心观。
  “大自然干嘛要窃笑,而不是像大家一样大笑、狂笑、冷笑呢”的追问,是一颗投入学生心灵的石子,它所激起的涟漪,开始有意识地冲击学生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个问题,是学生们原本没有思考过的,却又并不超越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之外。该问题的创设,切合了最近发展区的需求,给了学生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智力与情感冲击。学生们在此冲击下,终于开始学会变换角度,从善良和宽容的视角思考问题。于是,学生们开始感受到“大自然很温柔,很懂得尊重别人”,开始明白大自然“疼爱人类,宽容人类”的美好品德。
  至此,谜底终于揭晓。投影展示出完整语句后,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已有了质的飞跃。这时组织的朗读,便不再毫无情感,而是有了一种理解、欣赏和感谢。因此,在“她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啊”的想象训练中,学生们的心灵开始变得温润起来,他们的大脑中涌现出的,不再是充满了暴戾之气的词汇,而是代之以“慈祥”“宽容”等充满了温馨的词语。
  对多数教师而言,这一环节处理到这样的程度,应该已经功德圆满。然而,倘若果真此刻紧急刹车,那么,前面的层层铺垫便失去了应有意义。王君的精致,正在于她善于把握这层层蓄势之后的点睛之笔。王君说,“当我们开始成长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感恩。当我们很强大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宽容。”这样的总结,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提炼,又是对学生灵魂的雕塑。王君开始把感恩与宽容这些善良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却又播撒得那样巧妙,不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