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6185

[ 阎开振 文选 ]   

“原料”的人生与“悲悯”的情怀

◇ 阎开振


  一九三四年一月至二月间,沈从文曾因母病回乡探亲。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来回路上,他几乎每天都要给新婚的妻子写信报告沿途见闻。回到北平,沈从文便根据这些信件整理成一篇篇的散文相继发表,并于一九三六年冠以《湘西散记》的名字结集出版。关于这部根据“沿途见闻”写成的散文名作,沈从文在给张白的信中曾经有过一个简单的说明:
  
  就你笔触所及看来,如能够试用于散文,人事景物兼叙,将农村土地人民为无终止战乱,所摧毁残杀伤心惨目无可奈何的种种,于篇章中试作各种设计来加以审慎处理,定必有更高成效。近二十年来所处理这方面题材的,如芦焚、废名、沙汀、艾芜诸先生,多因文格各自不同,使景物人事鲜明突出,各有成就。……最近见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常载邢楚均先生有关西南地方故事,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方法,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一切还带点“原料”意味,值得特别注意。十三年前我写《湘西散记》时,即具有这种企图,以为这种方法处理有地方性问题,必容易见成功。①
  
  在这里,沈从文所谈的主要是乡村地方题材的写作问题。他由张白的“笔触所及”谈到芦焚、废名等人的乡村题材处理,再由邢楚均的西南地方故事联想到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最后又涉及他自己的《湘西散记》。很明显,沈从文之所以将这些作家联系在一起,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带点‘原料’意味”。质言之,“带点‘原料’意味”不仅是沈从文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而且也是他《湘西散记》的创作追求与特色。
  自然,作为《湘西散记》的第三篇散文,《鸭窠围的夜》也“带点‘原料’意味”。首先,这种“原料”意味最为明显的表现便是作品真实而又客观地记录了作者夜泊鸭窠围的所见所闻。阅读作品可以知道,在一个飘雪的黄昏,“我”包定的小船在鸭窠围泊岸,眼中所见的有雪花、大石,有两岸高处的“吊脚楼”,还有在大大小小的船只上忙着烧火、做饭的一个个水手。接着是“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互相辉映;水手们有的钻进硬棉被休息,有的上岸烤火谈天,有的躲进吊脚楼去吃“荤烟”,还有的因不敢冒昧闯进妇人家里而只好回船看人打牌;而与此同时,岸上船上皆有人说话,吊脚楼上的妇人的歌声、男人们的笑嚷声、吊脚楼下的小羊的叫声,以及远处不知什么地方的锣鼓声高低混杂,远近呼应。到了半夜,水手们陆续回到了船上,一切的声音也已经全部安静,“我”先是听到了一种“单调”、“古怪”的声音,而后又目睹了一幕水上打鱼的场景。可以说,这就是作者所经历的鸭窠围之夜的全部,它虽然只有从黄昏到半夜的短短几个时辰,但所见所闻的内容已经十分繁杂丰富,并且,作者的叙述描画既没有刻意的剪裁选择,也没有肆意的渲染修饰,所有的只是对本来生活的原原本本的“记录”。其次,说《鸭窠围的夜》“带点‘原料’意味”还在于它所表现的人生自然而又率真。众所周知,在沈从文所表现的湘西人生中,水手和妓女的生活是描写最多、也是最富有湘西地方特色的一类。在这些人的身上,尽管作者有时也揭示他们的生存艰难与悲惨命运,但展现更多的还是他们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②。就《鸭窠围的夜》来讲,它重点展现的也是这样的一种人生。这里且不说作者“仿佛看到”的吊脚楼上的吃“荤烟”情景,也不说“妇人”“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的“动人”图画,仅就吃过“荤烟”以后的那些“嘱咐”来说,就足以见到“妇人”与“船上人”的性格态度:
  
  “大老你记着,船下行时又来!”“好,我来的,我记着的。”“你见了顺顺就说:会呢,完了;孩子大牛呢,脚膝骨好了,细粉捎三斤,冰糖捎三斤。”“记得到,记得到,大娘你放心,我见了就说:会呢,完了。大牛呢,好了。细粉来三斤,冰糖来三斤。“杨氏,杨氏,一共四吊七,莫错账!”“是的,放心呵,你说四吊七就四吊七,年三十夜莫会要你多的!你自己记着就是了!”
  
  显然,这个“妇人”与“船上人”虽然只是萍水相逢,但他们半夜之间已经产生了感情;他们的关系虽然主要以物质为基础,但其中也不乏做人的耿直、豪放与单纯,并且,他们对于这种“人生形式”既不掩藏,也不害羞,而是一任自己的“人性”自然而自由地发挥。第三,如果再从作品的景色描写来看,《鸭窠围的夜》的“原料意味”还包含着“原始”“神秘”的成分。如作品前面的两段描写就告诉我们,鸭窠围作为一个水深、山高的深潭,它不但因为两山深翠而令人感到生机盎然与神秘莫测,而且还由于吊脚楼的“希奇的楼房形体”而让人惊叹“奇迹”。当然,如果说深潭与高山衬托之下的吊脚楼景观还是一个静的“奇迹”,那么,文章结束时的打鱼场面则因其人、鱼、声、光俱在而让人感到轰轰烈烈和惊心动魄:
  
  河面一片红光,古怪声音也就从红光一面掠水而来。日里隐藏在大岩下的一些小渔船,在半夜前早已静悄悄的下了拦江网。到了半夜,把一个从船头伸出水面的铁蓝,盛上燃着熊熊烈火的油柴,一面敲着船舷各处走去。身在水中见了火光而来与受了柝声吃惊四窜的鱼类,便在这种情形中触了网,成为渔人的俘虏。
  
  很明显,这里的黑夜与火光相映,鼓声、柝声与马达声交织,水中的鱼与水面的渔人相搏,它(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原始、神秘而又悠远的捕鱼图画。因此也就难怪,作为旅行者的“我”非但对于那种“古怪的声音”不感到“单调”,反而“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看到了“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无疑,在沈从文的眼中,原始的捕鱼方式就是一种“人生形式”!
  这样,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尽管沈从文在创作中具有表现“原料”的明显“企图”,但他作为一个“乡下的绅士”,特别是当他重新面对和审视自己曾经经历的生活时,他不仅不能无动于衷,而且还自觉不自觉地注入了“个人的想象与感情”。这就正如他在《湘西散记•序》中所说,当他写作《湘西散记》等散文的时候,他的心里常常“具有一种‘悲悯’感”,而当他面对那些纤夫和水手等平凡人物的时候,他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又“都怀着不易形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③。由此看来,包括“沉痛”和“隐忧”等在内的“悲悯”不仅是沈从文对待“乡下人”的态度,而且也是他乡土写作的情感主调。
  具体到《鸭窠围的夜》,沈从文的这种“悲悯”情怀不但表现得相当热烈,而且还始终贯注全文。我们看到,当他听到小羊发出“固执而又柔和”的叫声时,他的心里曾经突然觉得十分“忧郁”和“柔和”;当他“眺望”着吊脚楼的灯光,特别是“估计”着里面的男男女女正在那里打发着“是眼泪也是笑”的日子的时候,他不仅“认识”了他们的“哀乐”,而且还正同阅读描写西伯利亚方面的农人生活的动人作品一样,不觉“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而到了深夜,当他看到那个独自上岸的水手不敢冒昧闯进妇人家里而只好回船看牌的时候,他一边“温习”着自己十五年前的旧事,一边又“对于命运感到十分惊异”……不待说,这里的“忧郁”、“柔和”、“哀戚”和“惊异”正是作者面对着生命、女人和往事时所产生的情感与哲思,它们与上述的“沉痛和隐忧”一样,在在都表现了沈从文宗教徒般的“悲悯”情怀。也许,沈从文的这种“悲悯”只是他本人的来源于“古老民族气质上的固有弱点”,或者只是他自己的“来自外部生命受尽挫伤的一种反应现象”,但不可回避的是,这种由“弱点”或“挫伤”而产生的“悲悯”,却也使他的作品“浸透了一种‘乡土性抒情诗’气氛”④。
   [##]
  综上所述,表现“原料”的人生与抒发“悲悯”的情怀既是《鸭窠围的夜》的鲜明特征,也是沈从文乡土写作的共同追求,而两者的同时并存与自然融合不仅昭示出沈从文独特的文学思维和审美理想,而且还显示了其高妙的文学表现技巧。
  (责任编辑:赵红玉)
  
  ① 沈从文:《一首诗的讨论》,《沈从文全集》(1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61页-第462页。
  ②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9),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③④ 沈从文:《湘西散记•序》,《沈从文全集》(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页-第394页。
  
  附:
  
  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
  
  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擞诓创?酝猓?溆嗟胤浇憎焐?缥莸拇笫?贰J?芳热荒敲创螅??帜敲葱。?颐墙韵M?懊俚玫揭桓瞿茏餍〈?缪┢琳希??币?习队只狗奖愕拇λ?7部梢圆创?牡胤皆缫驯坏钡赜娲?既チ恕P〈?系乃?郑?汛?舷赂鞔Τ湃ィ?肿晖非么蜃叛匕洞笫?罚?⒊龊锰?纳?簦?峁?庵恍〈??故遣荒懿煌?矶啻笮〈?灰谎??谡?辈创?Σ辶烁葑樱?训弊髅?酚玫氖?峙椎缴成先ィ?∧切薪?吹降姆缪???傻秸庵淮?稀
  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皆高大壁立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中,籍着黄昏的金光,还可以把这些希奇的楼房形体,看得出个大略。这些房子同沿河一切房子有个共通相似处,便是从结构上说来,处处显出对于木材的浪费。房屋既在半山上,不用那么多木料,便不能成为房子吗?半山上也有用吊脚楼形式,这形式是必须的吗?然而这条河水的大宗出口是木料,木材比石块还不值价。因此即或是河水永远涨不到处,吊脚楼房子依然存在,似乎也不应当有何惹眼惊奇了。但沿河因为有了这些楼房,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寄身船中枯闷成疾的旅行者,以及其他过路人,却有了落脚处了。这些人的疲劳与寂寞是从这些房子中可以一律解除的。地方既好看,也好玩。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顶罐①煮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动的,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则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从一堆石头间的小路径,爬到半山上吊脚楼房子那边去,找寻自己的熟人,找寻自己的熟地。陌生人自然也有来到这条河中来到这种吊脚楼房子里的时节,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称为熟人了。
  这河边两岸除了停泊有上下行的大小船只三十左右以外,还有无数在日前趁融雪涨水放下形体大小不一的木筏。较小的上面供给人住宿过夜的棚子也不见,一到了码头,便各自上岸找住处去了。大一些的木筏呢,则有房屋,有船只,有小小菜园与养猪养鸡栅栏,有女眷,有孩子。
  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但我不能这样子打发这个长夜,我把我的想象,追随了一个唱曲时清中夹沙的妇女声音到她的身边去了。于是仿佛看到了一个床铺,下面是草荐,上面摊了一床用旧帆布或别的旧货做成脏而又硬的棉被,搁在被盖上面的是一个木托盘,盘中有一把小茶壶,一个小烟匣,一块石头,一盏灯。盘边躺着一个人。唱曲子的妇人,或是袖了手捏着自己的膀子站在吃烟者的面前,或是靠在男子对面的床头,为客人烧烟。房子分两进,前面临街,地是土地,后面临河,便是所谓吊脚楼了。这些人房子窗口既一面临河,可以凭了窗口呼喊河下船中人,当船上人过了瘾,胡闹已够,下船时,或者尚有些事情嘱托,或有其他原因,一个晃着火炬停顿在大石间,一个便凭立在窗口,“大老你记着,船下行时又来!”“好,我来的,我记着的。”“你见了顺顺就说:会呢,完了;孩子大牛呢,脚膝骨好了,细粉捎三斤,冰糖捎三斤。”“记得到,记得到,大娘你放心,我见了就说:会呢,完了,大牛呢,好了,细粉来三斤,冰糖来三斤。”“杨氏,杨氏,一共四吊七,莫错账!”“是的,放心呵,你说四吊七就四吊七,年三十夜莫会要你多的!你自己记着就是了!”这样那样的说着,我一一皆可听到,而且一面还可以听着在黑暗中某一处咩咩的羊鸣。我明白这些回船的人是上岸吃过“荤烟”了的。
  我还估计得出,这些人不吃“荤烟”,上岸时只去烤烤火的,到了那些屋子里时,便多数只在临街那一面铺子里。这时节天气太冷,大门必已上好了,屋里一隅或点了小小油灯,屋中土地上必就地掘了浅凹,烧了些树根柴块。火光煜煜,且时时刻刻爆炸着一种难于形容的声音。火旁矮板凳上坐有船上人,木筏上人,有对河住家的熟人。且有虽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的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屋主人有为退伍的老军人,有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寡妇,借着火光灯光,可以看得出这屋中的大略情形,三堵木板壁上,一面必有个供奉祖宗的神龛,神龛下空处或另一面,必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这些名片倘若有那些好事者加以注意,用小油灯照着,去仔细检查检查,便可以发现许多动人的名衔,军队上的连附,上士,一等兵,商号中的管事,当地的团总,保正,催租吏,以及照例姓滕的船主,洪江的木?商人,与其他人物,无所不有。这是近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这些人各用一种不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上,逗留过若干时间。这些人离开了此地后,在另一世界里还是继续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发生关系以外,与一同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却仿佛毫无关系可言了。他们如今也许死掉了,水淹死的,枪打死的,被外妻用砒霜谋杀的,然而这些名片却依然将好好的保留下去。也许有些人已成了富人名人,成了当地的小军阀,这些名片却仍然写着催租人,上士等等的衔头。……除了这些名片,那屋子里是不是还有比它更引人注意的东西呢?锯子,小捞兜,香烟大画片,装干栗子的口袋……
   [##]
  提起这些问题时使人心中得激动。我到船头上去眺望了一阵。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籍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从常德府为水手特别捎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分。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羊还固执的鸣着。远处不知什么地方有锣鼓声音,那是禳土酬神巫师的锣鼓。声音所在处必有火燎与九品蜡②,照耀争辉,眩目火光下有头包红布的老巫独立作旋风舞,门上架上有黄钱,平地有装满了谷米的平斗。有新宰的猪羊伏在木架上,头上插着小小纸旗。有行将为巫师用口把头咬下的活生公鸡,缚了双脚与翼翅,在土坛边无可奈何的躺卧。主人锅灶边则热了满锅猪血稀粥,灶中正火光熊熊。
  邻近一只大船上,水手们已静静的睡下了,只剩余一个人吸着烟,且时时刻刻把烟管敲着船舷。也像听着吊脚楼的声音,为那点声音所激动,忽然按捺自己不住了,只听到他轻轻的骂着野话,擦了支自来火,点上一段废缆,跳上岸往吊脚楼那里去了。他在岸上大石间走动时,火光便从船篷空处漏进我的船中。也是同样的情形吧,在一只装载棉军服向上行驶的船上,泊到同样的岸边,躺在成束成捆的军服上面,夜既太长,水手们爱玩牌的皆蹲坐在舱板上小油灯光下玩天九,睡既不成,便胡乱穿了两套棉军服,空手上岸,籍着石块间还未融尽残雪返照的微光,一直向高岸上有灯光处走去。到了街上,除了从人家门罅里露出的灯光成一条长线横卧着,此外一无所有。在计算中以为应可见到的小摊上成堆的花生,用哈德门长烟盒装着干瘪瘪的小橘子,切成小方块的片糖,以及在灯光下看守摊子把眉毛扯得极细的妇人(这些妇人无事可作时还会在灯光下做点针线的),如今什么也没有。既不敢冒昧闯进一个人家里面去,便只好又回转河边船上了。但上山时向灯光凝聚处走去,方向不会错误。下河时可糟了。糊糊涂涂在大石小石间走了许久,且大声喊着才走近自己所坐的一只船。上船时,两脚全是泥,刚攀上船舷还不及脱鞋落舱,就有人在棉被中大喊:“伙计哥子们,脱鞋呀!”把鞋脱了还不即睡,便镶到水手身旁去看牌,一直看到半夜,——十五年前自己的事,在这样地方温习起来,使人对于命运感到十分惊异。我懂得那个忽然独自跑上岸去的人,为什么上去的理由!
  等了一会,邻船上那人还不回到他自己的船上来,我明白他所得的比我多了一些。我想听听他回来时,是不是也像别的船上人,有一个妇人在吊脚楼窗口喊叫他。许多人都陆续回到船上了,这人却没有下船。我记起“柏子”。但是,同样是水上人,一个那么快乐的赶到岸上去,一个却是那么寂寞的跟着别人后面走上岸去,到了那些地方,情形不会同柏子一样,也是很显然的事了。
  为了我想听听那个人上船时那点推篷声音,我打算着,在一切声音全已安静时,我仍然不能睡觉。我等待那点声音,大约到午夜十二点,水面上却起了另外一种声音。仿佛鼓声,也仿佛汽油船马达转动声,声音慢慢的近了,可是慢慢的又远了。这是一个有魔力的歌唱,单纯到不可比方,也便是那种固执的单调,以及单调的延长,使一个身临其境的人,想用一组文字去捕捉那点声音,以及捕捉在那长潭深夜一个人为那声音所迷惑时节的心情,实近于一种徒劳无功的努力。那点声音使我不得不再从那个业已用被单塞好空罅的舱门,到船头去搜索它的来源。河面一片红光,古怪声音也就从红光一面掠水而来。日里隐藏在大岩下的一些小渔船,在半夜前早已静悄悄的下了拦江网。到了半夜,把一个从船头伸出水面的铁蓝,盛上燃着熊熊烈火的油柴,一面敲着船舷各处走去。身在水中见了火光而来与受了柝声惊走四窜的鱼类,便在这种情形中触了网,成为渔人的俘虏。
  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皆近于原始人类的武器!
  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人嘟哝着,我心想,第二天我一定可以看到邻船上那个人上船时节,在岸边雪地上留下的那一行足迹。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见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
  
  ① 顶罐:炊具。罐底呈球状,用时置于三足圆形铁架上,状似商鼎,故名。
  ② 九品蜡:供祭神用蜡烛,九品即九支。用时按一定方式组合排列,或一字式,或品字式等。
  (选自《沈从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原料”的人生与“悲悯”的情怀
目录

  •  / 徐 学 陈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