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对高三作文指导一直感到困惑,尤其是话题作文,好像无从着手。有时做些所谓方法技巧的指导,可连自己也觉得不得要领。那么高三阶段的话题作文指导该如何进行呢?
(江苏一青年教师)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一直在沿着既定的方向,在一片议论声中奋然前行。应该说,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不俗的眼光的。从1999年话题作文诞生的那一天起,对话题作文的责难之声就不绝于耳。为什么连续五年坚持不断?就是因为高考作文一直在寻求一条改革的方向,而且必须是和课程改革的方向一致的取向。话题作文正是体现这一方向的比较理想的题型。话题作文在内容上,越来越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形式上,是越来越开放,让学生有话可说,能说出有意义有新意有个性的话来;在题目的设置上,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单一模式。这都说明,话题作文这一命题形式,具有比较强的生命力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在近年关于话题作文的讨论和指导文章中,也常常听到一种声音,那就是“技术”。有的从命题角度考虑,指责某些作文题违反了“命题技术”;有的从指导写作着眼,分门别类传授某些“写作技术”。总之,大有“技术至上”之嫌。而我以为,话题作文最大的优势和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技术淡出,技巧淡化,崇尚思想,突出精神”。强调“技术技巧”,淡化“思想精神”,恰恰违背了话题作文的初衷。话题作文的优势究竟是什么?和过去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相比,就是拓展了广阔的话题空间——思想的空间,精神的空间。能考查出学生的思想才情和思维能力,考查出学生认识生活评价生活的能力,考查出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化积累,总之,能考查出学生思想和精神的发展程度(所谓写作能力自然包含其中,因为汉语言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不可能有脱离思想精神层面的单纯的写作能力)。这对今天的语文教学和中学生都是一个挑战。但惟其如此,才符合语文学习的本质,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符合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作文需要指导,需要必要的技术性点拨,话题作文也不例外。但目前话题作文的指导常有“见物(技术操练)不见人(思想内涵)”的现象。其表现是,机械生硬地为作文题分出哪些类型,譬如从话题的语法特点,分出什么概念型,关系型,判断型,是非型等;从议论的方法角度,分出什么一语中的法,避实就虚法,以退为进法等;从话题材料的性质,分出什么寓言类,漫画类,谈话类,诗歌类等;还有从审题的流程,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再看什么等。说实话,这些着眼于“技术层面”的作文指导很难说对考生有多少真正的帮助。为什么?就是因为现在给学生的话题已经十分醒目,醒目到无须我们再去多说什么。无论是什么型,还是什么类,你能说的,题目本身都告诉你了,学生只要仔细读题(这还是非常必要的),就应该能把握题目要求。换一句话说,如果学生缺少必要的思想认识能力,你说的那一套什么什么法也就起不了多少作用。
那么,高考话题作文的指导从何着眼呢?一句话,还是由话题作文最本质的特点入手,强化思想,突出精神,训练思维,努力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评价生活、分析社会、感悟人生的水平。当然,从根本上说,这些能力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尤其是高三课堂上短期指导出来的,它源于学生较长时间的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在读书,在文化、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积累。一位高考文科状元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了几个简单的字:“语文,不在技巧,在读书。”可谓深得语文学习“个中三昧”的经验之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文指导即便是在高三作文指导上的无所作为。一方面,对文章的基本规范仍然要做一些训练,譬如文体意识、结构意识、语言锤炼、卷面要求等基础性工作仍然要强化训练,夯实根基。另一方面,还必须抓住机会,创造条件,在学生思想方法、思维习惯、精神发展等方面给予足够关注,争取能在根本方面有所提高,甚至发生一个质的飞跃。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与高三阶段学生对作文的高度重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三学生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有关。毕竟,这是中学生思想最为活跃趋向成熟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心理发展速度加快的重要阶段,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对情感,他们可能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想得更多,思考更深。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总是在高三阶段容易在学生习作中冒出一些优秀之作,而在此之前则相对少得多。这应该是中学生经过几年文化和思想积累之后的一个“收获期”和“爆发期”。因此,应该不失时机,多给他们提供思想历练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三可以说是中学生作文训练的一个“黄金期”。
第一,见缝插针,有机拓展,不断补充思想和精神营养。
由于课业繁重,高三专门用来训练作文的时间总要受到较大限制,但我们可以见缝插针。譬如,用来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文章,一般说来都是文质兼美。如果只做阅读题目(目前的现代文阅读训练只着眼于阅读能力,偏重技巧),置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于不顾,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其实,稍做联系拓展,可能就是一次效果不错的思想锤炼和感情升华,于写作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一篇名为《秋谒圆明园》的现代文,做完阅读题目之后,我们完全可以就以下这段话做些思想精神的拓展延伸:
多少年来,我总是魂绕梦牵圆明园。风雨之中,明月之下,或踏着青霜,或披着白露,我的心,我的魂灵,时时在那石头之间穿行。面对那高高的云板,那长长的廊脚,不是检阅,而是感受;不是感受那份容易让人萌生的孤独,而是感受一块块石头所蕴含的那种灵性,那种品质,感受一条条脊骨所禀赋的那种气概,那种精神。目睹那一块块石头,我才真正感到,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留给我们民族的不仅仅是屈辱,也不仅仅是悲愤。只有在那一块块石头之间走一走,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世间的崇高与神圣,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坚韧,我才深深地懂得,一个民族的顽强与坚韧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峰。
从这段话里,体会“民族精神顽强与坚韧”是一眼便可看出的。就这一点,我们便可以生发出许多思想的启迪:“民族自尊”“匹夫之责”“个人与时代”“昨天今天明天”“我们是先辈的后代,又是后辈的祖先”等等,它们都是中学生思想的宝贵营养。再譬如,换一个角度,讨论“废墟的价值”,也可以萌生很多哲理和智慧:“废墟之美”“废墟之重建”“丑与美”“旅游时你选择自然还是人文”等等,这又是一次审美能力的提升。类似的历练机会应该很多,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仿句训练等练习都可以相机拿来,不放过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光华,三言两语,“借”龙点睛,为作文所用,未必非到作文课上才一本正经大谈作文。
第二,紧扣话题思想内核,训练提升良好的思维品质。
生活是纷纭复杂的,常常是五色斑斓。话题作文不管采用怎样的形式,其话题总有一个思想的内核。这些思想的“内核”,往往被种种自然或生活现象“包裹”着。要重思想,先练思维。要练就一双挑破表象、揭示矛盾的“慧眼”,就得展开思考,学会分析。分析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哲学上的许多观点,譬如偶然与必然,主观与客观,内因和外因,事物都是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等,都是我们认识社会现象,评价社会生活的“利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联想引申,触类旁通,也都是我们打开思维通道的钥匙。可以说,思维品质的深刻、严谨、流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文章思想含量的丰富还是贫乏。
[##]
思维品质的提升重在训练。训练就应结合平时的作文审题扎实进行。要把高三的每一次作文训练作为思维训练的良机,不要就题说题,就事论事,而应举一反三,重在授之以“渔”。譬如,有一道题为“合作”的作文题。材料的大意是:“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前浪说后浪推着自己前进,后浪说自己是紧紧跟随着前浪。前浪把功劳归于后浪,后浪由衷地赞许前浪。后浪和前浪彼此谦让、推功、称赞并感谢对方。”从比较浅的层面看,“合作”写到团结互助,写到合作出智慧,合作出成果,所有工作要取得成功都需要合作,譬如政治家的合作,艺术家的合作,科学家的合作等,这就已经很切题。很多同学可能会停留在这个层次。但是,显然不够深刻,思想含量偏低,也没有把“合作”的深刻内涵揭示到位。如果从反面说,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成功。尤其是现代社会,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全球化浪潮波涛汹涌,世界成了“地球村”。而现代人往往崇尚张扬个性(这没有错),但是如果“自我中心”“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没有合作意识,那就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这样,议论的现实意义突现出来,立论就有了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还可以再往深处想,可以说目标凝聚人心引导合作的作用。没有目标的合作,不可能持续;没有伟大目标的合作也不可能精彩。目标越高远,合作凝聚人心的作用越突出。这样,合作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什么层次的合作就有什么层次的人生。合作和人生联系起来,合作的意义是不是揭示得深刻一些?有的同学从审美的层面看,有合作才有和谐,有和谐才产生美。人类需要和谐,人类需要合作(譬如“和谐社会”);人与自然需要和谐,人与自然需要合作(譬如“天人合一”)。这样的立意又使文章多了些宏阔视野和现代意识,作者就站在了一个思想的制高点上。还有的同学思维灵活,改变思考方向,从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有精彩的合作入手,把话题引导到“合作需要发挥出每一个个体的优势”,合作应该“强强合作”“优势互补”,联系“木桶理论”展开议论,强调“合作,首先需要个体的充分发展;没有个人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合作”。这样的观点,可算是独辟蹊径而颇有标新立异的创新能力了。
第三,审题反复锤炼,精益求精,努力砥砺思想锋芒。
决定一篇文章高下的主要是立意。立论要有思想的含金量。所谓思想的含金量,是指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所议论的内容要有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古人说“文以意为先”,立意是文章的“主脑”。曾有古人对“识、才、胆、力”加以比较,结论是四者之中,“识”最重要,“有识才能明理”,无识而有其他三者,反而有害。刘熙载更是明确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一篇文章的价值如何,首先看文章的立意是否有新意,是否有深度,是否有新颖的见解。泛泛而谈、无病呻吟,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都不可能让文章跃上思想和精神的高地。利用作文指导和讲评的机会,进行提炼中心(主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升华认识,发展精神,砥砺思想锋芒,应该是高三作文训练的“重头戏”。
譬如有一道以“记忆”为话题的作文。材料大意是:“蚌用血肉孕育了晶莹光耀的珍珠,却也留下了永远无法消除的创痕。于是,蚌用温热的泪液,将昔日层层包裹起来。转侧时难免会触到痛处,却也有说不清是酸是甜是苦是辣的记忆。”人生如蚌。人生总是与记忆相伴。可以让你痛苦,也可以带来幸福。
这个题目,可以写记忆中的辉煌,也可以写回首时的失落;可以写一件痛苦或者幸福或者痛苦和幸福连在一起的往事,也可用亲身体会或他人经验,阐述痛苦总是和幸福相伴的人生哲理。人生,总是伴着这样的失意与得意,关键看你怎样看待,如何处置。记住什么,舍弃什么,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人生策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不停地咀嚼个人的一点小小的痛苦,还是笑对困难,笑对挫折?是直面人生真实地活着,还是生活在人造的“虚幻”之中?或者从“蚌”用血肉孕育“珠”的角度,得出“痛苦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的宝贵启迪?等等。总之,“蚌的故事”的确可以让我们回味再三,为我们留下驰骋想像的巨大空间和逻辑思辨的广阔天地。审题训练或作文讲评时,把这些立论都摆出来,让大家比较、鉴别、品头论足,大家自然会从中受到启发,得益良多。这种启发和收获是来自写作能力本身,还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可能已经水乳交融,无法分清了,写作和做人这一现代教育一直苦苦追寻的目标不是也统一起来了吗?
如果仅写“记忆”中的酸甜苦辣,显然立意一般,如果写到“在记忆中成长”“痛苦的记忆,使我成熟”,突出不同的记忆对人成长的意义,那就可能要胜人一筹。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传说中有一种奇怪的兽类,一直在兽群中横冲直撞,受伤流血,可是它从不在白天去顾及那些伤口,只是到了晚上才会独自躲到山洞中,轻轻舔舐流血的伤口,然后流下大颗大颗的眼泪,细数自己为了生存留下的创伤。我想,如果可以,它会愿意忘记那些痛苦的记忆。然而因为它们时时在隐隐作痛,如同与生俱来一般,就像我们永远也摆脱不了那受到时间冲洗却丝毫无法减淡的记忆的痛。从身上剥落下的记忆,本就是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就这样拖着那条长长的印子,一边冲撞未来,一边回头舔舐着伤口,听着心里的弦被时间一根根地绷断,感受着脚底传来的阵阵隐痛。
而未来的路,也因那条印记更有勇气走下去,为了一条印记的更加完整!
读着这样活力四射的文字,你不感受到思想的愉快和精神的力量吗?还有的同学可说是灵感突至,慧眼别具,写了一个民族的记忆,迸发出“记忆乃民族之根”的思想火花:
记忆,与我们的历史如影相随。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记忆。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仿佛有一位饱经磨难的老人向我们讲述他们的经历。这个在病榻上呻吟了几千年的古老民族,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屈辱和血泪,忍辱负重,一步步地走向腾飞,走向辉煌。所以,记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也许,没有一个民族的记忆比犹太民族的记忆更沉重。千百年来,充斥在犹太人记忆中的就是怎样在他乡流浪,怎样在流浪中寻求生存。长期的居无定所使他们强烈要求有属于自己的领土和精神的故乡。于是,犹太教应运而生。当虔诚的犹太教徒在“哭墙”前老泪纵横时,一颗迁徙奔波的心似乎安顿了下来。所以,有人说,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无价之宝!
读着这样思想深沉的文字,真的是在分享同学们思想的喜悦,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一条风光无限的精神之旅,领略了话题作文真正的美丽和魅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重在思想,绝不是要学生重走“假大空”的老路,而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实际出发,从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抒写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在写作中走向思想成熟,这样的“思想”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江苏苏州一中 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