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独立研读文学作品,并能用文字和口头的形式加以表达的能力;训练对事物的判断力及对判断的表达,是初中语文教学较高层次的要求。为达到此教学目的,我尝试在课堂和课后对《孔乙己》主题进行研究,并以口头和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只要方法正确,引导得当,学生就能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并在表达能力上得到锻炼和升华。
学习安排如下:课前阅读鲁迅小说,预习课文《孔乙己》,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利用书刊、网络查阅资料,撰写主题研究报告、口头报告提纲,填写研究成果评分表。
学生准备后的第一次课是作主题研究报告。结果,这一堂课几乎无法进行下去:每一个发言者的资料、观点都近乎雷同,我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没有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观点呢?
——“怕想错了!”这是孩子们的共同回答。
我陷入了反思:我们太习惯于那些标准答案了,为了应试,我们都习惯了不思考。这一单元的小说教学,我们一定要改变。
我首先和同学们交流了小说阅读的一些想法,并达成以下共识:
其一,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有客观式解读和主观式解读两种。看重作者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作者的本意,就属于客观式解读;主观式解读是加入了读者的创造,未必苟同作者,承认一篇小说有多种理解,努力追求独特的、创造性的理解,即多元化理解。比如《项链》,作者曾谈到它是在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可是,我们也可以解读它是在表现人生的偶然性、戏剧性,一件事情可能成全一个人,也可能毁掉一个人。再比如《老人与海》,许多人认为桑提亚哥老人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胜利”与“失败”相对,王小波认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武器,就是胜利。那么,桑提亚哥老人就应该是一个胜利了的英雄形象了。
其二,从考试的束缚中跳出来。字斟句酌地讲解小说很浪费。阅读中把个人的情感、态度放进去,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并且能从别人的故事里读出历史,读出现实,读出自己的生命,这才是阅读小说的目的。
其三,交流、总结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如主题报告等;可以采用读书笔记法;批注法;读、写、演合一法,将小说变成剧本,或者续写等。或者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诸多疑问。
这一次,我看到同学们雀跃着着手准备去了。
我也不敢怠慢,满怀心事地匆匆走出教室。
第二次上课,一踏进教室,我就感受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热烈的气氛,我问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回答得异常整齐而响亮:“好了!”
首先走上讲台的是一个三人组合:知识竞猜——《呐喊》知多少。出题目、制作幻灯片、主持提问,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倾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那种全身心投入的劲头真是可爱极了。
接下来是班上的小画家展示两幅《孔乙己》的人物画像和故事情节插图。看着画面,同学们议论纷纷,评头品足。每一个人都好像是鉴宝专家一样专注。
同学们是多么善于发扬自己的优点啊!朗读好的同学,选择了演讲的形式。举手投足,从容镇定;声音语调,抑扬顿挫。这一定是反复练习的结果。
还有同学进行书面的或口头的主题及艺术特色报告,其中不乏新鲜的阅读创造:
——“我”是怀有一种旁观者的悲哀的。“我”的悲哀,是无知的、看客的悲哀。这种悲哀是漠然的,永远处于客观对待一切事物,包括自身的悲哀。“我”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劳动者对知识分子的不理解与不认可。
——孔乙己的出现,总伴随着笑声——那只是一种刻薄的嘲笑。他不需要别人,别人也不需要他。他就像漂泊在社会洪流中的一片树叶,一个极平凡的小人物。甚至连小孩都对他不以为然,只把他当笑柄,欺负他。他真的是一个多余的人,一个虚无的影子。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结束了全文,觉得好像还没完。孔乙己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毫无价值,了无痕迹。我突然觉得他不单单只是可笑了。在无情的笑声背后,是无尽的悲哀……
——孔乙己的悲剧根源主要归结为封建科举制度桎梏下中国文人自陷精神囹圄的生存困境。是社会改变了人。“学而优则仕”,他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只能寒窗苦读,因此丧失了其他的谋生能力。但大多数人换来的是名落孙山,成了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废人。鲁镇酒店正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儿,学问无用,“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的读书人是没有地位的——就像平民百姓在贵族官僚眼中一样一文不值。一个多么可悲的社会。
——孔乙己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他却不利用这些知识为自己创造财富。孔乙己是一个迷惘的人,他迷失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关注身边世界的变化。他一直死抱着旧知识不放,不肯多为生计动脑筋,这就是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哀,也是整个旧社会的悲哀。当时的中国何尝不像孔乙己,抱着落后的知识和思想,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自以为是大国,是强国,却不知有多少列强野心勃勃,虎视眈眈,早已危机四伏了。
——科举落榜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命运,如何面对,只能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社会,绝不可能让社会来顺应你。而往往读书人读了一点书,就自认为高人一等。爱面子,爱虚荣,爱炫耀是读书人的通病:他们宁愿生活窘迫也不愿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们宁愿食不果腹也不愿丢弃长衫;他们宁愿偷偷摸摸也不愿自力更生;他们宁愿守着“回”字有几种写法也不愿去学一些赖以谋生的技能。
——鲁迅对孔乙己的下落没有做确定的交代,给予读者很大的思索空间:也许他死了,含着对世界的不满和对自己生活的鄙视;也许他没死,但生活的坎坷早已磨平了他的一切,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调侃,可以一笑的了。
——转眼间,21世纪已经来到我们面前,却还有一些人为了这一点点的面子扮演着现代孔乙己的丑角。
——生活中的一些人喜欢披着“孔乙己从来不补的衣服”忙碌着。
但是,千万别用施舍的眼光望着孔乙己!他不需要,也许他是老得如松树皮,也许他活得低人一等,但是他仍然活着,坚强地活着。(我坚信!)面对人生他没有退却,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孔乙己是相当平常的人,也是时代威逼的产物。但只要他不放弃,并且努力活着,他就不平常!是的,孔乙己没有高贵的职业,没有高尚的信仰,但他也没有市侩的卑劣,只有一个不高的要求:活着!收起你怜悯的目光,生活的洪流虽将他冲得体无完肤,可并不意味着丧失希望啊!
同学们真是各显神通。而且,交流越来越自由了,课堂成了论坛,各自说着自己的话题去了。偶尔听到只言片语,我也独自品味一番。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生活人群的冷漠足以杀死人。‘他人即地狱’,换成谁,都不好活。”
“现在,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一个大学毕业生,还找不到工作,是不是有点‘孔乙己’呀!”
“现在哪有‘孔乙己’呀!”一同学干脆而肯定地说,“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现在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怎么会有孔乙己呢?”
“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就应该饿死。”——一向沉默的一个同学恨恨地说。
我在一旁幸福而满足地看着他们讨论,任由他们把我忘在一边。
下课铃声想起来,我还没有说话呢,有几个人忽然喊道:“老师,我们的课本剧还没演呢!”语气中充满了焦急和失落。
“下一课演,老师,下一课演吧!”同学们已经代我做出了回答。
虽然我自己准备的东西还没有派上用场,但我还是异常高兴地走出了教室,并期待着下一课早点到来。
[##]
江苏南通中学 226001
课堂感言——
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我是最喜欢小说的,但我不喜欢把小说放在课本里,因为讲过之后,反而觉得无味。我不喜欢在考试的压力下读小说,我愿意自由地、自主地阅读。这一单元的小说学习,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在阅读中,我用自己的心灵与作者、文本进行交流,感到了心的贴近,我总会产生很多杂想。听刘老师说,读小说还有一种读法叫“误读”,这回我想懂了,读书本身给人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你自己在书中的发现,未必是别人给你的“应该怎么看”“应该怎么说”!在这次的小说阅读中,我学会了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完善自己。
(江苏省南通中学初三10班 凌晨)
我爱好画画,上了中学,我也没有放弃它。这一次上课,我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仅是画画,而且是创作了。我体会到了创作的艰辛与满足,我更为自己而自豪。我反复研读作品,不断地深入其中,把自己浸透在故事情节里,再在头脑中映出影像,然后动手画。我体会到,对事物的认识,要有那么几个来回才成,既要有所认识,又要有所感悟,更要能够表达、表现,这样,才能够和别人进行交流。能与别人分享思考的成果,感觉真好。
(江苏省南通中学初三10班 徐鹏程)
【说课??语】
刘颖老师曾经在这个栏目发表过关于“红色经典”的课例,好像她在按照惯常的做法宣扬“生命的意义”时,没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感到很憋闷,于是她反思文本解读的社会文化心理作用,进而思考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这次她认为“只要方法正确,引导得当,学生就能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并在表达能力上得到锻炼和升华”。这话肯定不错,但还不是根本,根本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观念正确,才可能产生创造力,教师自己先有了创造力,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节课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认识。
初三还搞“这样的课”,肯定要冒一点风险。因为你这些“方法”与中考无关,你的课堂再生动,未必产生高分。于是,对不起,别来这一套!这是很多学校的“正常逻辑”。
明眼人知道,敢于在毕业年级搞“非应试教育”(姑且不叫素质教育),勇气可嘉,教师的内心深处认为,考试绝非仅仅依靠题海战术出成绩;根据语文教育的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肯定会出效益,此效益绝不仅仅是考试的效益。得当的方法来自教师的创造力,教师的创造力造就了学生的创造力。凌晨同学说:“在这次的小说阅读中,我学会了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完善自己。”
徐鹏程同学说:“我体会到,对事物的认识,要有那么几个来回才成,既要有所认识,又要有所感悟,更要能够表达、表现,这样,才能够和别人进行交流。能与别人分享思考的成果,感觉真好。”焉知这种感觉不会伴随着他们成长?焉知学生的成长不促进教师的成熟?
(张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