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5年第5期 ID: 78425

  

一套值得借鉴的美国中学文学教材

◇ 程 翔


  2004年8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一套三册)。该书主编张健鹏、胡足青称本书应该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是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三部教程(《英语》《拼写》《文学》)之一的《文学》中文节选译本。主编考虑到阅读习惯及篇幅,删去了原教材中的诗歌与戏剧部分,节选部分保留了英文原文。我怀着很大的兴趣阅读了这套教材。掩卷回味,颇有感慨。下面是我的一点阅读感受。
  该教材以美国历史为线索,将美国200多年的历史划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集中体现一个主题:第一部分,文明的交会(开始—1750);第二部分,国家的诞生(1750—1800);第三部分,国家的发展(1800—1870);第四部分,分裂、和解与扩展(1850—1914);第五部分,不满、觉醒与反抗(1914—1946);第六部分,繁荣与保护(1946至今)。美国中学教材多种多样,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也是百花齐放,像这种以国家历史为线索的编排体例,仅是其中的一种。这种体例的优点在于,把文学置于国家进程这样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体现文学参与时代变革、反映时代风貌的特点。这与教材编写者的文学价值观有密切关系。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时代概述,重点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和本时代的文学概貌。然后是课文。每一课的体例是:“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问题指南”“作品积累”。作品正文在“文学聚焦”中,写作在“作品积累”中。“阅读指导”中简介作家生平和创作概况。这样编写,体现了为学生阅读服务的指导思想。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阅读文学名著,离不开时代背景。那种认为可以脱离时代、超越时代阅读名著的观点是不妥的。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作家深深扎根于时代的土壤之中,他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读者阅读这些作品,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跳动着的时代的脉搏,能够从作品中看到历史前进的足迹。对文学名著孤立地阅读理解,必然会伤害作品的肌体,吸收不到作品的精华。这样编写,还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文学解释观。西方解释学解读作品有“重构说”和“效果历史”之争。施莱尔马赫认为,理解就是发现作者的意图,作品的意义是一义性,因为作者的意图是固定不变的和惟一的,我们不断对作品进行解释,就是不断趋近作者的惟一意图,理解就是重构和复制作者的意图。伽达默尔认为,作品的真正意义并不存在于作品本身之中,而是存在于它的不断再现和解释中。“对话理论”的引进,进一步冲击了我国中学阅读教学的传统做法。于是,脱离文本、天马行空的阅读教学盛行开来,并名之曰“创新”。这实在是一种误解。鼓励学生发表原始理解,并不等于抛弃对作品的基本理解。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是教学的依据而不是目标。我们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理应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把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美国教材编者坚持了这一基本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这套教材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编写意图。所选作品包括从早期美洲土著文学和英国清教徒的赞美诗到今天活跃在美国文坛上的作家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人民奋斗开拓的历史画卷。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时期的作品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富兰克林自传》《独立宣言》《美国的危机》《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在立宪大会上的演讲》《葛底斯堡演说》《第二次就职演说》等,都是深受美国人民景仰的领袖的文章。学生阅读这些文章,将会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豪感,鼓舞士气。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是任何国家语文教材共同的特点,也是和语文教材一般文学作品读本的显著区别之一。那种轻视爱国主义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当然,选录领袖文章进教材一定要严格把关,好文章不一定适合学生阅读,不一定适合做教材。
  这套教材最有借鉴意义的是课后的“问题指南”和“作品积累”。“问题指南”从“文学与生活”的角度要求学生完成“读者反映”“主题焦点”“日志写作”三项任务;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对课文内容做出基本理解;从“思考”的角度紧扣作品进行“解释”“联系”“推断”“得出结论”;从“评价”的角度对作品作出评判;从“文学聚焦”的角度结合作品深入理解文学手法。之所以叫“指南”,是因为问题设计中暗含了解题思路,体现了设计者的意图。每一篇作品后面的“问题指南”都是这种类型的设计,表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阅读教学模式。“作品积累”主要是布置写作任务,叫做“微型写作”,重点包括“写作技巧”“构思”“写稿”“修改”。美国中学生如果要认真完成写作任务的话,负担并不比我国中学生轻。
  “问题指南”突出的特点是:一、在读者与生活、作者、时代、作品之间建立联系,调动学生的原始感受,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比如阅读了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节选),要完成的问题之一是:“在一条河船上工作对你来说有吸引力吗?解释原因。”这个问题使得原本与读者没有任何关系的作品变得有了某种联系,读者再也不是局外旁观者了。这种设计体现了精湛的教学设计艺术。大家知道,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对课文往往持无所谓的态度:课文好也罢,孬也罢,关我什么事?人生在世,学它也罢,不学它也罢,又能怎么样?完全是一个局外人。高明的教师善于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对自己的益处,进而将课文变成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灯塔,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组成部分,学生欲罢不能,非学不可。“在一条河船上工作对你来说有吸引力吗?”这个问题就具有这样的作用。“解释原因”则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不管它对学生有没有吸引力,学生都应该结合马克·吐温描写的时代特点来加以解释。所以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就是:“吐温童年时代的志向怎样反映了在新边疆定居得以发展的美国人对扩张和冒险的渴望?”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生活在马克·吐温的那个年代。记下你对于可能吸引你的工作机会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题,对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有益。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问题离课文本身远了一点,别着急,下面的阅读理解问题就紧扣课文了,不认真阅读课文就无法回答。
  阅读理解
  1.吐温和他童年伙伴的一个永恒的志向是什么?
  2.哈尼堡的人对于蒸汽船的到来有什么反映?
  3.(a)那个年轻的见习轮机手的船发生了什么事情?(b)其他男孩有什么反映?
  解释
  1.吐温通过对于小镇和镇上对于蒸汽船的到来的反映的描述,传达了什么印象?(解释)
  2.吐温对于蒸汽船的描述怎样反映了他童年时希望在蒸汽船上工作的渴望?(分析)
  3.你会怎样描述其他男孩对那个见习轮机手的态度?(推断)
  应用
  4.你认为吐温对于密西西比河的热爱对他在写作上的成功做出了什么贡献?(综合)
  扩展
  5.今天的什么职业在浪漫和冒险方面能和在19世纪成为一个在河船上的领袖相比?为你的回答做出解释。(职业连线)
  可以说,每一个问题设计得都很精彩,这样的语文课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不光练习设计得好,选录作品的原则也值得我们借鉴。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都值得仔细揣摩,细心品味。比如节选的亨利·大卫·梭罗的哲学散文《瓦尔登》(节选)中,可谓字字珠玑。下面选录两段,以飨读者:
  我到森林里去是因为我想要从容地生活,去面对生活的本质,看看我是否无法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并且在我死去的时候不会发现我不曾生活过。我不想过不是生活的生活,因为生活是那样可贵,我也不愿一味顺从,除非那是十分必要的。
   [##]
  无论你的生活是多么低贱,你都需要迎接它,体验它;不要避开它,不要咒骂它。生活并不像你本身那样坏。当你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看起来最贫穷。吹毛求疵的人甚至在天堂里都能找出毛病。热爱你的生活,虽然它很贫穷。即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你也有可能有快乐的、令人兴奋的、光荣的时刻。夕阳从济贫院的窗户上反射出的光彩和从富人的房子上反射出的同样光芒四射;济贫院门前的白雪在春天也一样早早融化。我认为一个宁静的灵魂在那里可以像在一个宫殿里一样生活满足,拥有快乐的思想。……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要买到灵魂必需的东西,钱并不是必要的。
  梭罗用优美的文字告诉人们,人活着应该更多地去体验自然,体验人生,而不要在忙忙碌碌的追名逐利中忘了人生的根本。他的语言具有的活力令人惊讶,“句子产生的效果可以与把钉子钉进木头里的锤子相比”。
  选文是语文教材的核心,所选之文应该具有启蒙作用。这套教材选录了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强调公民应独立思考,以高于法律的道德公正与良心准则,有权对政府的错误法令采取不服从的消极抵抗。这一观点在当时和以后的历史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像帕特里克·亨利的《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那句著名的“不自由,毋宁死”,是打开地狱之门的呐喊,对读者具有启蒙意义。这样的教材,无疑是引导学生走向光明的灯塔。
  我最感兴趣的一篇小说是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该作品在19世纪被认为是大胆的写作,至少有两家杂志认为这篇小说不符合伦理道德而拒绝发表它。他们希望肖邦能软化她的人物,使她们不那么独立和自信。然而,肖邦还是大无畏地继续在她的写作中描写妇女成长和解放的问题,超前提出了今天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下面将小说和问题设计一并介绍给读者。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邦
  知道玛拉德太太正受着心脏问题的困扰,他们尽可能小心冀冀地把她丈夫死亡的消息告诉她。玛拉德的姐姐,约瑟芬,用不连贯的语言,遮遮掩掩地给她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里察德也在那儿,就在她身边。在列有布兰特里·玛拉德名字的火车事故遇难者的消息名单传来时,里察德正好在报社里。紧接其后的电报,使他在最快的时间里证明了消息的可靠性。他必须赶在那些不太心细不太温柔的朋友之前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带回来。
  她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带着麻木接受的神情听这个故事。她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泪如泉涌。当这暴风雨般的悲伤过去后,她独自一人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不让任何人跟着她。
  窗户对面,放着一把舒服的大扶手椅,她疲惫不堪地沉了进去。这种疲惫,折磨着她的身体,似乎也正浸入她的灵魂。
  她看到了屋外广场上,充满新春气息的树梢是那么的兴奋。空气中弥漫着美妙的雨的气息。窗户下面的街道上,小贩正在叫卖他的器皿。远处传来缥缈的歌声,数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
  对着她窗户的西边天空上,层层叠叠的云朵之间,露着一块一块的蔚蓝色的天空。
  她把头靠在椅背上,非常地平静,除了有时像个孩子自己哭着睡着了还继续呜咽一样,她也偶尔地呜咽一下,这使她有点颤抖。
  她很年轻,她脸上那白皙、安详的线条,显示着一种压抑甚或说是一种力量。但是现在,她那凝望蓝天的双眸,目光茫然,甚或有点呆滞。这并不是匆匆沉思的一瞥,更不是一种长久的深思熟虑。
  有一种感觉正在向她靠近,那正是她带着恐惧等待的。是什么?她不知道。这种感觉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觉得到它,它正在空中蔓延,它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靠近她。
  现在,她内心骚动不安。她开始认识到那种向她步步进逼、并且渐渐地控制她的感觉是什么。她努力地想用自己的意志力把这种感觉打回去,但是她的意志力就像她那两只纤细、白皙的双手一样的无力。
  当她任那种感觉肆意发展的时候,从她微微张开的双唇间喃喃地溢出一个词。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随着那种感觉而来的茫然的目光和恐惧的神色从她的眼里消失了。现在,她的目光透着机敏,炯炯有神。她的心跳加快,热血温暖了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使她感到身心放松。
  她没有片刻去想她此刻拥有的这种欢愉是否不正当。一种清清楚楚的、兴奋的感觉燃烧着她,她根本无暇去顾及那些个琐事。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那双温柔、亲切的双手变得僵硬,那张从来都不会对她吝啬爱意的脸变得毫无表情、灰白如纸的时候,她肯定还会哭的。但在这痛苦之外,她看到了长远的未来,那些只属于她自己的未来岁月。她张开双臂去迎接那些岁月。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活着只是为了别人,而只为她自己。那时,她不必再盲目地屈从于任何专横的意志,虽然人们总是相信他们有权把群体的意志强加在一个同等的生命之上。她突然感到这种做法绝不亚于犯罪,无论其动机善良与否。
  是的,她曾经爱他——有时爱他。更多的时候,她并不爱他。那有什么关系!她突然间发现表达自我的自信才是她生命存在的最有力的推动力。在这种自信面前,爱情,这神秘的玩意,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由!身体和灵魂的自由!”她不断地呢喃着。
  她姐姐约瑟芬跪在紧闭的门前,把嘴贴在锁孔上,恳求着让她进来。“路易斯,开门!我求你了,把门打开——你会使自己生病的。你在干什么,路易斯?看在上帝的份上,把门打开。”
  “走开。我不会使自己生病的。”不会的,她正陶醉在窗外那不息的生命里。
  她的想像像脱僵的野马一样狂奔着。她想像着未来的日子,春天的日子,夏天的日子,所有将属于她自己的日子。她祈祷着长寿,而就在昨天,当她想到生命会很长时还感到不寒而栗。
  最后,在她姐姐的强烈要求下,她站起来,把门打开。她的眼里充满了兴奋和胜利,她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表现得就像一位胜利女神。她紧紧搂住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梯。里察德站在下面等她们。
  有人用钥匙打开了前门。进来的正是布兰特里·玛拉德,他有点风尘仆仆,手提旅行袋和雨伞。他离事发现场很远,他甚至不知道发生了车祸。他愣在那儿,对约瑟芬的尖叫感到吃惊,对里察德快速地把他挡在妻子的视线外感到吃惊。
  但是里察德已经太迟了。
  医生赶来时,他们说她死于心脏病——致人于死地的兴奋!
  文学和生活
  读者反映故事的结尾使你感到吃惊吗?
  主题焦点凯特·肖邦生活和写作的年代是一个正在酝酿巨大社会变革的年代。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晚期,玛拉德太太的生活将会有怎样的不同?
  写作日志当你读到玛拉德太太对她丈夫的死感到快乐时,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在一篇日志中描写你的反映。
  阅读理解
  1.玛拉德太太最初是怎么反应的?
  2.玛拉德太太的反应是怎样改变的?
  3.(a)在故事的结尾玛拉德太太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b)是什么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
  思考
  解释
  1.在故事的开头,作者写到玛拉德太太遭受“心脏问题”的困扰,除了医学上的状况,她这样说还有可能有什么意思?(解释)
  2.玛拉德太太窗外的景象怎样预示了她后来的感情变化?(联系)
  3.玛拉德太太明显地对她婚姻中的哪些方面感到厌恶?(推断)
  4.你认为玛拉德太太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得出结论)
  评价
  5.《一小时的故事》如果作为一个现代故事具有可信性吗?解释原因。(评价)
  文学聚焦
  反讽
  反讽就是说出的话与真实意图之间或预期的事情与真实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反差。《一小时的故事》中既包含戏剧性反讽,即指读者知道了一个人物不知道的事情;也包含情景反讽,指的是读者对一个出人意料的事件转折感到惊讶。
  1.玛拉德太太对她丈夫死讯的反映从哪方面来说是一个情景反讽的例子?
  2.为什么玛拉德太太的猝死也是一个情景反讽的例子?
  3.在医生对玛拉德太太死因的诊断中怎样包含了戏剧性反讽?
  点子库
  写作
  1.日记 想像路易丝·玛拉德经受住了她丈夫归来的震惊而没有死去。作为玛拉德太太,写一篇日记描述这一天里的情感的苦难经历。
  2.新版本 为这个故事写一个新版本,以现代社会为背景。考虑故事中的细节和玛拉德太太的选择会有哪些不同。
  3.集注 在完成这篇短篇小说后不久,肖邦写道:如果她能让她的丈夫回到人世,她宁愿放弃“……过去十年(她的)成长——(她)真正的成长”。写一篇简短的文章,解释她的注释对你对《一小时的故事》的理解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注:1883年,肖邦的丈夫去世,留下肖邦独自养育六个孩子)
  这是本色的阅读问题。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这样来设计,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将会明显提高;如果我们的语文高考阅读理解试题能够适当借鉴这种题型,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走出低谷。
  由于主编删掉了原教材中的诗歌和戏剧内容,使得我们不得窥其全豹,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保留英文原文意义也不是太大。我想,这套教材肯定有其不足之处,但是作为一套引进的外国文学教材,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借鉴。
  北京大学附中 100080
  

一套值得借鉴的美国中学文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