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12期 ID: 422101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权力关系研究

◇ 王富银

  摘要:网络流行语无疑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求新、求异心理的一种外化表现,也是反应时代发展前沿信息的第一手资料。本文结合社会学关于知识和话语权力理论的研究意在揭示网络流行语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群体性诉求 社会权力关系 会话策略 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网络流行语的现有分类研究和理据阐发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分类研究,不同学者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面既有不同,也有重合,集中体现于一般性的初步认知介绍,鲜有深涉理论铺垫和在理论支撑基础上的具体说明分类根据和其优缺点所在的,也多不涉及某种具体社会学理论的网络流行语现象深究。
  关于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理据研究,真正走向了进一步的细化研究。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学者给出了在自己观察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和对其当前生态面貌的描写。
  其实,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学分析常常涉及对其产生机制的语言形态学和文化层面的双重追溯,而对其产生机制的形态学分析相对简单易行,也不容易产生分类上的重叠和矛盾现象。然而文化层面的分类则要复杂得多,各种分类标准因为研究者切入点和侧重面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并时有重合与矛盾之处。在此基础上对网络流行语特点的总结也不一而足,有的把他们的特点描述为简明性、多元性、模糊性和创新性[1],有的则认为其具有掌故性、新奇性和派生性[2],有的说他们具有流行、新奇性和使用频率高的特点[3],有的总结他们的特点为实用简洁性、时尚风趣性和创新寓意性[4]。而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构词的语言形态学研究是一种表象研究,是一种派生性研究并非本源性的、根本性的。只有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社会学研究才是更加深入的、根本性的研究,因为语言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为群体性交际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所催生的。如果没有群体性,只有个体生物人作为生命体的生态存在(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就不需要语言。
  二、语言和话语权力的社会分层功能
  语言是对现实的描摹,它必然映照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具体话语的使用不仅仅是个人意志主导下的恣意选择,也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的展现,它往往带有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社会阶层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用某种语言的行为是一种对自身所属群体的归属和认可;反过来,所使用的话语也就是一种对自身群体属性的标志物,因为任何语言的使用都不可能是价值无涉的。
  网络流行语和一种地域方言一样,是一种语言变体,它同样标志着其使用者的社会身份地位,反映其使用者群体的社会心理诉求,折射特定的社会语境。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可以对这一群体的社会生态状况起到一种命名效果,而命名离不开待定的社会语境,它一方面依赖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一方面也以名称的变化折射社会语境的变迁[5]。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以群体的方式出现,借助于自身所拥有的一系列知识和话语表达手段,首先在虚拟世界中谋求较多权力,并寄希望于在实际的现实世界中得到更高程度的社会认可,这本身就反映了一种社会语境的变化,是一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化表现。这一群体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动因是由其成员构成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其群体的综合特征是解释网络流行语使用生态面貌的根本所在。
  三、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权力关系映照
  不同的语言变体标志不同社会的价值秩序,是权力和社会分层的媒介,对个体而言,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个体通过话语实践成为权力关系的生产者,并标识自己类别化的社会位置[6]。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群体以18岁到40岁的成年人为中坚力量,18岁以下未成年人也占了一定比例,两者合计占网民总数的八成;受教育程度方面,大专以上文化者近六成,高中文化者约三成,高中以下者占一成多;职业方面,学生比例最高,占三成左右,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企事业单位人员。由此可见,网民骨干是青少年学生以及刚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这个群体具有一系列的鲜明特征:年轻、有活力、关心社会、有计算机操作技术、懂外语并且现实中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年龄因素主导该群体的求新求异心理,他们不愿因循守旧,不愿落入传统、世俗窠臼,他们追求自由、真相、个性,甚至一切反传统的东西,比如肉食性恐龙(泼妇,长得丑,且凶悍)、砖(BBS里很专心或很慢写出的文字)、偶(我)、表(不要)、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钻石王老五(单身男人)[7]等。
  有活力使这一群体在自我表达方法和手段上闪烁着创造的光辉,比如潜水(指呆在聊天室里不说话)、灌水(指在网络上发布一些意义不大的文字)、楼上(前一个或上一层的帖子)、狂顶(强烈支持)[8]等,并且拥有长时间参与网络交流、网络文化传播的体力保证。
  他们关心社会想要表达自我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或者个体的看法,想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并希望受到关注、有人倾听,而这又促使他们追求新颖、新奇、反常规,甚至超常规的表达方式和手段,如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做人不要太CNN、钓鱼执法等。
  有计算机操作技能、懂外语,结合竞争意识,促使他们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追求快捷性,最好兼具幽默和趣味性特点,这也恰好迎合了语言交际中的经济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例如SOHO族(Small Office 或 Home Office)、slap(打耳光)、Sick(谎称有病而泡病假的人)、re(回文)、Lolita(洛莉塔,一个魅力没法挡的未成年少女)、98(酒吧,以前也指WIN98)、93110(好想见见你)、82475(被爱是幸福)[9]等;
  而最后一个特点——现实社会中相对不高的社会地位,促使他们综合运用自身所有知识体系和技能条件在虚拟世界中为自我争得一定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彰显,比如说通过使用外语字符和计算机符号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对不是这一群体的人群实施筛选、过滤和剔除的功能,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所列出的869条网络流行词,有相当一部分的构成理据与外语和计算机符号有关,例如+U(加油)、aa(以各自付费的方式)、blah-blah(反复说)、me2(me too,我也是)、Zzzz(表示睡着了)、小P孩(年轻人)[10]等等,使那些不懂这些相关知识和相应技能的人处于圈外人的地位。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权力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