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12期 ID: 422085

[ 王辉 文选 ]   

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

◇ 王辉

  摘要:“说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典型的言语行为,在许多时候它对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主要运用语用学的礼貌理论,基于说话人视角,描述解释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产生言外之力和有效言后之果的功能、应酬功能、人际功能。研究善意谎言这一言语行为如何为人们使用与理解及其使用的合适性和得体性。
  关键词:善意谎言 礼貌理论 语用功能 语用策略 言语行为
  善意谎言这一语用现象属于非真实性话语研究范畴,它涉及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正如哲学家Nyberg(1993)认为,善意谎言是我们在礼貌情景下组织和建立世界,解决有分歧的人们之间团结合作等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善意的谎言”作为一种典型的言语行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逐渐得到了一些语言学家的关注。现实中善意谎言作为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出现非常频繁,在许多时候它对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善意谎言是间接的语用策略,重视和应用其语用功能有助于发展和谐、团结和互助的人际关系。因此,本文基于说话人视角描述解释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研究善意谎言这一言语行为如何为人们使用与理解及其使用的合适性和得体性。
  一、善意谎言
  谎言就是不真实的话。谎言与人类共生,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不止一次地经历过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的撒谎。但谎言并非都是用来欺骗别人谋取利益的。善意谎言(白谎)是谎言的一种。善意谎言以利他主义为目的,通常因遵守亲情、爱情、职责、职业道德原则和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而发生。辛菊根据谎言于己于人的利害关系区分了9类谎言,其中包括于己有益,于人无害而有益(双方受益);于己有害,于人无害而有益(舍己为人);于己无益亦无害,于人有益而无害(安慰病人)等。[1]钱冠连则把言语假信息分为利害假信息与功能假信息。其中利害假信息包括施害假信息和施利假信息。施利假信息是自己明知所输出信息是错,却仍发出给不知情的接受者,造成有利于或至少是无害于对方的后果。其中,英美人称之为white lie的,即属后者。[2]可见,白谎具有一般谎言的共性,即在语义上是不真实的陈述,也有自己的个性,即对听话一方是有益的,是维护对方积极面子的。[3]
  在日常交往中,最起码的礼仪礼节的准则,要求有良好教育的人,表现出言谈得体、礼貌客气。出于礼貌应对的谎言在道德上是允许的,这类撒谎是出于礼貌,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技巧。语用学观点认为善意谎言是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却在某种语境中更加利于交际的言语行为,是一种语用策略。在语用学视角下研究善意谎言,最主要的是运用礼貌理论对善意谎言做出解释。
  二、语用学相关理论
  (一)人们如何通过具体的语境知识来弄清楚说话人背后的意图和说话人怎样让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等问题是会话含义理论解释的问题。合作原则是重要的会话准则,指导人们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如何去进行言语交际。善意谎言是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特例,其会话含义利于交际。但合作原则不能解释人们使用间接语言的现象,Leech的礼貌原则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掀起了礼貌研究的高潮。
  (二)根据礼貌理论研究,善意谎言就是研究我们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现实。在语用学领域,礼貌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虽然不同的语言学家对礼貌的解释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贡献和局限性,但礼貌策略、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早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选取了三大礼貌理论为论据来进行论述。Leech的礼貌原则认为,礼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涉及双方即“自身”和“他人”,其核心“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Brown & Levinson提出“面子保全论”,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他们的礼貌概念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顾曰国根据Leech的礼貌准则和汉文化中的德、言、行的礼貌要求,提出“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和温文尔雅”礼貌四项基本要素。这三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和文化背景解释了善意谎言这一言语行为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证明了其在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三)对善意谎言的研究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因素,否则人们就不能恰当地理解说话人在语境中所传递的交际信息。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本文主要考虑了三种语境因素:个体差异、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善意谎言所持的态度以及谎言的形式,由于不同的形式能够体现相似的功能,所以本文的重点放在了论述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方面。
  三、善意谎言的三种主要语用功能
  策略是礼貌的根本,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策略地使用语言。善意谎言就是策略的具体体现,它顾及到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目的是传达一种潜在的真正意图。
  (一) 善意谎言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具有产生言外之力和有效言后之果的功能。它能够把本质上不礼貌的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化为礼貌的表达方式,也能够使说话人得体地表达承诺,还能让说话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1.缓和指令类言语行为
  指令类的言语行为表示说话人不同程度地指使听话人做某事。邀请,建议,坚持,命令都属于这类以言行事行为。为了减轻这类行为的不礼貌性,通常我们采用改变语调,用个“请”字,还有一些诸如和人商量的口气如“你能做…么?”然而,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或是一些特定的人,这些方法就不一定能起作用。善意的谎言就发挥了它的语用功能。
  再如,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有正和负两个方面。所谓正面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望一旦获得满足,正面的面子就得以保留。所谓负面面子,指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建议,劝告,认为听话人该做某事或不该做某事就意味着使听话人的负面面子受损。   2.使说话人得体地表达承诺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单位下班比较晚了,甲主动提出开车送乙,乙知道甲就得改变平时回家的路线了。所以甲就编了个借口。
  甲:太晚了,我送你!
  乙:行么?你就得改变平时回家的路线了。
  甲:没关系,正好我要去办点事,就得走这条路。
  乙:那太谢谢啦。
  甲要送乙,符合使人受惠最大的准则;乙觉得给甲添麻烦了,不想直截了当地让甲去,乙的言语行为符合尽量使他人受损最小;甲在言辞上尽量使自身受惠最小,减少自己的付出,最后乙接受了甲的帮助。甲的善意的谎言符合顾曰国提出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中的德、言、行准则——有效地解释了这种会话现象,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4]。
  3.让说话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善意的谎言可以被用作一种既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又保护自己、避免冲突、改善关系的策略。
  A:我新买的衣服,怎么样?
  B:我眼光不行,不懂审美。
  根据“面子保全论”, B不欣赏A的衣服,但又不愿意直接品评,避免伤害A的面子,宁可牺牲自己的面子,用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来避开说衣服难看,表现出人际交往之间的一种礼貌。
  (二)善意谎言还具有应酬功能
  言语交际中,人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还依靠语言来创造一种和谐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寒暄中经常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出于礼貌的考虑,使用善意的谎言,如“你今天可真漂亮!”,“你看起来可真年轻!”。在西方社会,尊重他人隐私是礼貌极为重要的体现,符合西方社会文化的要求。[5]通过语言来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的确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语用原则。
  (三)人际功能。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总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为了尊重对方,说话人要适应语境采取一些恰当的交际策略以示礼貌,来求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善意谎言语用功能的积极意义是用来建立、维系、发展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善意谎言的实用价值体现在话语的合适性之中。正如何自然所说,话语的合适性与命题的真假没有必然联系。合适的话语,其命题不一定都“真”;命题为真的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能是不合适的。本文基于礼貌策略研究说话人视角下的善意谎言,认为人们言语交际强调合适性是善意谎言存在的基础。
  当然,从语用角度对善意谎言展开研究,不仅要讨论善意谎言的积极作用,而且也要注意到善意谎言的消极方面。莎士比亚另一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热恋中的朱丽叶,本想以诈死哄骗自己的父母亲,想不到也骗了罗密欧,酿成一出悲剧。当交际双方把信息的交流看作是高于一切的合作性活动时,礼貌原则要让位于合作原则,这就意味着任何出于善意的谎言都要让位于真话了。
  四、结语
  善意谎言研究涉及伦理、心理、语言和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基于语用学中的礼貌理论,结合善意谎言的实例,适时地分析其功能,着重研究了说话人如何使用善意谎言来表达自己意图的问题。 善意谎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比直率的真话更得体、礼貌,重视和应用其语用功能有助于发展和谐、团结和互助的人际关系。善意谎言这一语用策略对外语教学来说,其现实意义不容忽视。因为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习者的性格是影响其外语学习成败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教师有必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语言策略,以促进其学习效果的取得,从而推动课堂外语教学的进步。本文希望通过在听话人视角下对善意谎言进行语用分析的同时,也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角度综观复杂的语言现象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辛菊 试论谎言符号的语用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28
  [2]钱冠连 言语功能假信息[J].外国语,1987,5:19
  [3] Brown, P. & 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MIn E. N. Goody (eds), Questionsand Politen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120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5] Channell, Joanna. Vague Lanug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178

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