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新疆高校“双语班”教育成效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2-GM-059 阶段性成果摘要: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是实现多民族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基本形式。自HSK(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在我国开设以来,足以显示出我国教育部门对推行汉语教学的决心。学生们是否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是否具备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们的学习和对现代知识的吸收,关系着学生们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认识。
关键词:汉语教学 教学方法 分级 双语班
引言
在全球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的工业、经济、科技领域迅猛发展的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于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这就需要我国的教育事业要跟得上时代的形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均衡、稳健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地区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自九十年代末期至今,近20年来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教学进展。其中,分级教学法的设计与落实,是推动新疆地区双语班汉语教学快速发展的主要教学措施之一。本文围绕新疆高校双语班汉语教学的现状,在全面阐述开展分级教学必要性的同时,再叙分级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以及应用研究,以期对从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同行们有所帮助,以及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所助益。
一、实施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一)符合教育学原则
教育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学习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以综合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性格因素,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因此实施分级教学,既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同时也与学生们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新疆高等院校双语班的汉语教学中,运用分级教学手段,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加熟练地掌握汉语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整体学习水平,让他们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中都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与研究,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符合现有国情
正如英语一样,英语学科的设立目的是为让学生面向世界,能够掌握好国际通用语言,而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本族语言的同时进一步学习汉语,则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新疆高校双语班汉语教学中开展分级教学法,最大限度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以期提高学生们的汉语知识水平,这样既符合少数民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要求,又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三)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的性质将由“教”演变成为强制灌输,而教师不对学生的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则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分级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汉语知识掌握情况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通过分级教学,教师可以灵活主动地控制教学难度,充分把握每个学生自身的长处,使他们都具有各自的亮点,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师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分级教学的应用研究
(一)制定完善的分级策略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开展分级教学方式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当中,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的层次划分,结合教学教材,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将教材中的难点、课堂教学的步骤、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乃至课堂总结、课外习题、课外辅导等教学过程细致地划分出来,制作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其次,仔细研究分级教学计划中的细节,对于将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评估,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制定预备方案,以期将课堂教学做到尽善尽美,圆润贯通。
(二)落实学生的层次划分
以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将学生们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首先说,这是一项细致而又繁琐的任务。学生们的口语表达是他们汉语掌握情况最直观的表现,而其次,汉语教学却还要考虑到学生们的读写能力,考虑到他们能否综合运用所掌握的汉语知识。因此,教师就必须对学生们进行多次综合测验,以确认他们的汉语具体掌握情况。在划分工作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用教育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要注重辨别“分层”的内涵是什么。为了便于区分,教师可以用三个阶段来代表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
第一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懂得通过各种途径吸收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解答,学习成绩优秀。
第二阶段,学生具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懂得通过各种途径吸收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然而却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理解能力稍差,学习成绩一般。
第三阶段,学生的突出特征是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为生活过早地侵入到他们的思维领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处在性格天平的两个极端,要么活泼好动,要么沉默寡言,在学习方面与其他学生无法比拟,学习成绩差。
针对三个阶段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好因材施教原则,对每个阶段的学生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为前提,以缩减他们之间的差距,全面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完成由教师带动教学,由学生带动学生,由“分级”而提升“效果”的整体目标。
(三)教学环节的层次划分
总体来说,教学环节大致由备课、授课、作业、辅导、检测五个主要部分组成,因此,分级教学也应当在五个教学环节中都有所体现。
在备课阶段,教师应当把握好教学重点,考虑引导学生以授课内容中的易点为学习突破口,由易到难,制定出难、中、易三种课堂教学方案,逐步将分级教学法与授课过程对接渗透,完美融合。
在授课阶段,教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分组的形式配合三种教学方案,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进益,有所体会。同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在授课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展现第一阶段学生们的带动作用,采用交流、探讨、研究、互助等有效方式,努力将课堂打造成为“互动课堂”。如“元明时期的西域”一课,本课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西域众多语言和宗教概括。
在作业与辅导阶段,作业内容要简明扼要,要注重各阶段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在适度提高第二、第三阶段学生作业难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作业内容的检验与引导作用。
在最终的检测阶段,试题的选择也是一大难点。在一份试卷中,试题既要考虑双语班的特点,又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这对教师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试卷检测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最直接的检验,然而检测的方式也并不仅限于试卷一种。考试太过频繁,容易给学生们造成学习压力,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可更多地采用课题交流、创造对话情境等方式,来检验不同层次学生们的学习进度。
三、分级教学中的问题评估
(一)对学生的影响
基于高校学生渴望独立的心理特征普遍强烈,一方面,是他们所面对着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对即将而来的社会生活的美好憧憬。两种不同的感受在他们心里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焦躁,不稳定的情绪时时对他们形成困扰。这时,在落实分级教学法的同时教师们更加应该谨慎,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们的思想宣传工作,以最大限度防止他们产生自卑消极情绪,同时也要防止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使得他们不思进取,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二)对教师的影响
采用分级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更加细致地划分工作,揣摩学生心理,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分级教学还可能使个别教师对优等生产生偏好,对成绩偏差的学生产生鄙视心理。因此,任教老师在落实分级教学法的同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分级教学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知道所谓的分级只是对学生成绩的区分,而不是对学生人格的区分。
(三)对院校的影响
在必要的时候,学校对分级教学的落实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调整专业以及班级的界限,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据重排班组,这时,分级教学势必会给学校管理增加一定的难度。鉴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存在这种类似的分级制度,笔者认为,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们造成影响。因此,更多地采用班内分级教学方式,则更能够使学生们均衡稳健地成长,同时也更能彰显高等院校的管理特色,从而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中最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之一,分级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指出:“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因此,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实施分级教学,既能彰显双语班的教学特色,又能够向少数民族学生们展示汉语教学的魅力。推行分级教学法,还需要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力求不断探索,完善创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成 袁静 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 [J]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2] 周春 经承学 高校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8(z2)
[3] 陈宗麒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汉语学习探研 [J] -青海社会科学2005,04
[4] 付东明 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J] -新疆社科论坛2008,03
[5] 刘敬泽 赵秀颖 张燕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综述及发展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5):115-118
[6] 蔡浩 买合甫来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授课所持态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8
[7] 岳中奇 高校汉语课程体制改革思辨 [J] ,韶关学院学报2003,05
[8] 牛静 浅谈HSK与汉语教学 [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抿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