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12期 ID: 422090

  

浅析情景语文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 仲伟秀

  摘要:学前语文教育是培养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以情景式教学法在学前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论述主线,旨在通过本文的论述来引导学生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语文知识。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语文教学 情景式教学法
  引 言
  语文情景教学法即应用语文知识的具体情景中进行课堂知识教学的一种形象化与具体化的语文教学策略。学前教育即为儿童教育。其中婴儿教育为0到3岁,幼儿教育为3到6岁,又称儿童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接受能力稍弱而且不好管理,正处于模仿期,因此学前教育中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予以特殊的训练。所以对儿童语文的教学过程不能过于深奥,也不能盲目进行,必须利用情景使其体验到知识所表达的意思,并产生学习兴趣,以往成为学前的启发式教学目标。
  一、情景式教学法的概念及其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情景式教学法内涵浅述
  情景式教学法,顾名思义它是以构设现场情景为教学内容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法,即通过老师本人与学生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的互动,进而完成教学设定内容的一种教学法,其目的是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对学习科目的兴趣,进而让其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
  目前情景式教学法在小学各阶段多个教学科目中均已得到了有效的实践,而本文则基于这种创新式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以教授语文知识为内容来探析情景式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实践情况,其目的是为情景式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得以更好地运用做些努力和实践探索。
  (二)情景式教学法应用于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益于丰富课堂内容,扩大课堂容量。传统的语文课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枯燥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学前教育年龄阶段的孩子而言,这一年度更是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与兴趣,如果能够通过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前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则需要通过声音和图像来创设情景,动静结合,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知识面得以拓宽。因此,可以说,情景式教学法在学前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扩大语文教学信息量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有益于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师生交流。我们知道情景式教学法,就是通过现场互动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从这个层面上看来,应用情景式教学法进行学前语文的教学实践,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种新的互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唤起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
  3.有益于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课上运用情景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与课本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之中,学生们可以从视听觉、肢体互动、模仿等多个方面来接受信息,从而能够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不仅如此,情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老师讲的课产生了兴趣,就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样就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情景式语文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可行性
  我们知道,情景式语文教学法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情境,将所讲的课堂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旨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具体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整体概念的把握。这种情景式的语文课堂设计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亦是将教学目标变为孩子日常可接触到的场景,令其亲身体验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在学前教学中,语文教师还要在学前教学课堂上保持游戏性和直观性,带动孩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在进行词语或知识教学时,应该予以引导,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和学习能力,并创设问题情景和表达情景,让学生对这一感受切合情感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实现学前语文教育在德育方面的教学目的。
  基于上述,情景式教学在学前教学中的引用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备具体实践的可行性元素,笔者认为情景式教学法在学前教学中的应用有两个可行性条件:
  (一)情境式教学法诠释了学前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性质
  学前语文教育注重结合实际状况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并对教材里的优秀文章予以通篇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情感,传达作者写作之目的,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目的,利用情感体验和情景表现,促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从而理解文章主旨与词语用法。
  (二)情景式教学法满足学前教育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情景式语文教学正好可以给予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理解和吃透知识要点。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情景创设行为,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令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
  三、情景式教学法在学前语文教学中实践策略
  (一)创设情景环境,体验式授学
  情景式教学通过直观的展示,让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在学前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环境,笔者认为应立足如下两个层面:
  1.扮演角色感悟情景。创设教学情景可由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编制节目,自编自演,投入情感加深体验过程,从而让语文学习和生活情感互相促进。譬如《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教师利用现有资源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做出各种动物的面具,戴上面具表演各类动物的语言和心理。最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评议各个角色的性格和神态,激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加深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以及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2.扮演角色体会情景。在情景式语文教学中不能只令学生进行表演,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予以学生引导。在合演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出现的角色心态和心理活动。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理解和渗透中心思想与情感表达。
  (二)探索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
  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教学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上的内容。恰当地应用情景式教学法进行语文科的教学能够全面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于课本上的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会对这些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深化教学主题,诱导式教学
  1.语言描绘创设情景。教师还要注重情景教学中课堂设计与课堂表现的结合。不但要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习兴趣,还要利用课堂活动和道具实现学生的情景创设。譬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插图和描述来促使学生的脑海里出现秋天的美丽情景,在短时间内理解课文所表述的意境。期间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自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出问题和感受。然后教师拿出插图让各小组代表进行语言描述的比赛。最后再来读课本,感受作者的优美文笔和丰富想象。教师将课本里的好词好句予以点评,使得学生有一个生动的对秋天的感受,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2.巧用图画现情景。情景创设离不开教学道具的使用。譬如课文插图以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图画的情景再现作用使学生拥有深刻的教学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设图文中所描述的意境,达到情景感受和图文理解的学习效果。还要课堂设计中通过启发和设疑、点拨与对比等教学手法开发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譬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教师可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令学生在情景创设中理解诗中所描绘的伤感场景。在三月的楼阁与滚滚的长江中体现独自一人登台望孤舟的情感与意味。
  (四)联系生活实际,感化式教学
  1.音乐渲染。在学前教育中可采用音乐模式与文字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直感式的情景体验,为学生打造一个美好的享受过程,从这种音乐抒情中激发学生的感知与联想。还要在情景式的教学中将音乐与文字相配套,强化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对感观能力的把握。譬如新课标里的《识字3》,这篇课文全篇以三字经为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文言文的语言形式,这便为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和语文魅力又多了一种可观感受。教师配合三字经内对祖国统一愿望的内容,予以音乐《大中国》的情景播放,使得学生立刻在动人的音乐中理解爱国情感。
  2.生活显示。学习语文离不开日常生活的教育。教师必须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将课堂中的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知识,在生活中找到知识。将教学教材与生活感受相联系,促使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本中所讲的道理和情感,并借想象力实现生活中再现语文情景。这种将学生引入社会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与自然相比较,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可以在自然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通过本文如上论述,不难发现,善于运用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情景式教学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也让学生在嬉戏中学习掌握了教授的知识点,有力地实现了情景式教学法的教学目的,为探索学前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丽 幼儿语言获得的建构机制及教育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5,16
  [2]刘苏 幼儿教育市场化热点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2,04
  [3]王立琴 小学语文课改的点滴体会[J].华章,2011,21
  [4]李莉莉 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法创新实践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5]周德珍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

浅析情景语文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