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12期 ID: 422068

  

多维艺术视角下对《淮南子》中音乐思想的解读

◇ 边秀梅

  摘要:很多学者对《淮南子》一书中的音乐思想进行了解读,但是对于《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的理解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应从多维艺术视角重新来审视《淮南子》中的音乐思想,这对我们了解汉代的音乐以及丰富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淮南子》 多维艺术视角 解读
  《淮南子》一书是汉代初期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共通撰写的,在这部书中包罗万象,可以说《淮南子》一书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淮南子》一书当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国内的很多学者也对《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展开了研究。《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音乐本体、音乐审美和音乐功能三个方面。对于《淮南子》中音乐美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包括有赵为民、蔡仲德、王志成等人,他们从书中的不同角度出发,对《淮南子》中所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解读。在《淮南子》一书当中包含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儒道两家思想能够互补,学者在对《淮南子》研究的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地对书中儒家和道家的两种思想进行对比。
  一、从音乐本体论的角度对《淮南子》进行赏析
  《淮南子》一书涉及的领域范围很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书中都有记载。《淮南子》中的音乐元素分散于各个篇章之中,我们通过对不同篇章中的音乐元素进行整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撰书者的音乐美学思想。我们要立足与当时的社会形势,综合当时的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思想,对《淮南子》中的音乐元素进行综合的分析。
  (一)《淮南子》中的无声之乐与道
  《淮南子》一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在书中兼有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现当代的很多音乐家认为《淮南子》以道家思想和黄老之术为思想主题,而排斥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认为它是汉代经过改良后的新的道家思想。可见《淮南子》一书是对道家思想借鉴和吸收的产物。在《淮南子》中集中体现出了道家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也影响到了书中的音乐思想。在《淮南子》的开头就提出了“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道者,一立而万物生”,这就揭示了无形是所有事物的本源,所以音乐的本源就是无声,道是所有事物的根源。《淮南子》中认为所有声音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听不到声音的,就像是天地阴阳一样,不需要通过外界的力量就能够存在。这种思想反应在音乐理论之上就是无声之乐,无声之乐在本质上是与建立在“道”的思想理论基础上的。
  二、《淮南子》中的有声之乐与无声之乐
  在《淮南子》一书当中继承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同时在音乐观上,《淮南子》也继承了道家无声之乐的思想。在道家的思想当中从老子到庄子都把有声之乐纳入无声之乐的范畴当中。《淮南子》中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道家的思想保持一致,认为音乐的本体就是无声之乐,同时《淮南子》对现实中存在的有声之乐以及音乐艺术也是持肯定态度的,《淮南子》认为喜爱音乐是人的本性,通过对音乐的喜爱,人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音乐的形式,例如乐器的演奏和创造歌曲演唱等。而另一方面,《淮南子》也对有声之乐持有肯定的态度。《淮南子》认为,无声是音乐的根本形态,真正音乐的极致是达到无声的境界,认为有声只是音乐的表象,而无声才是音乐的本质。无声之乐符合道家的思想观,有声之乐符合儒家的思想观,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淮南子》融合了道家与儒家的思想。
  有声之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含了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在《淮南子》中音乐主要分为纯朴无欲之乐、感官娱乐之乐、礼乐教化之乐和民族民间之乐几种类型。《淮南子》中的无声之乐是理想化的,而有声之乐是建立在无声之乐基础之上,把音乐具体化。所以无声之乐与有声之乐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无声之乐体现出了“道”的思想观念,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在《淮南子》的音乐思想当中也充满了道家的学术思想。无声之乐是最为理想最为完美的音乐类型,但是无声之乐不是空想出来的,必须由有声之乐来表现出来,有声之乐与无声之乐的对立与统一也是《淮南子》中所主要阐述的观点。
  三、从音乐审美观对《淮南子》中的音乐思想进行赏析
  在道家的思想理论当中认为万物产生的根源就是“道”,在《淮南子》的音乐思想当中也体现出了“道”的思想,把“道”作为衡量乐曲好与坏的标准。
  (一)《淮南子》中音乐美的具体体现
  在《淮南子》中许多地方都对音乐之美进行了阐述,作者把音乐与人的内心情感相联系,人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这体现出了儒家的思想,感情是人的内在,而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形式把人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淮南子》中既存在着道家的思想,也存在着儒家思想。但是这两种思想对于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儒家的思想更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而道家的思想更为崇尚符合自然。在《淮南子》当中对音乐的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阐释,认为音乐必须要融入人的实际情感,这也是此书对音乐表达出的欣赏标准。
  (二)《淮南子》中对“哀乐”的赏析
  随着当时经济的不断发展,音乐的具体形式也在不断地进步,在《淮南子》中主要谈论了音乐的内外与名实之间的关系,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要求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淮南子》当中,认为天下最为好听的音乐就是自然的音乐,书中认为音乐美的具体表现为朴素自然,这点也影响到了《淮南子》对音乐的评价。《淮南子》在音乐的审美方面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无声之乐是音乐发展的至高形式。对于《淮南子》当中的“哀乐”,书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哀乐”能够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在《淮南子》中认为人类从事音乐活动就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愉悦心情,这种思想也广为被大家所接受,音乐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感到快乐。在《淮南子》的理论观点当中,如果只有琴弦是不能够感动人的,想要感动人就要把悲融入到音乐当中,因为人性天生就存在悲与乐两种感情,不同的情感可以从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在欣赏哀伤音乐作品过程当中,如果心里本来就悲伤的人,听到哀乐也会哭泣,而心中感到愉悦的人,看到悲伤的人之后自己也会想起来。从这点看,《淮南子》并不排斥哀乐,虽然哀乐有时候跟审美的要求并不相一致,但是我们单纯地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淮南子》对“哀乐”的态度我们能够体会《淮南子》的审美思想中的特殊性。书中体现出了各种音乐审美观的统一。在《淮南子》中对音乐的审美比较合理,我们把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关键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思想共通,构成了对《淮南子》中音乐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在儒家的审美过程当中,对推理的过程以及音乐对象的隔离都要通过结合实际情况来评价。《淮南子》认为音乐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喜怒哀乐,并且把哀乐的最终发展归向为贵虚。由于不能够脱离社会环境,刘安极力认为音乐可以带给人们悲哀与欢乐的情感,这两种情感的结合共同构成了音乐美的审美标准。如果不能够把心放轻松,哀乐就起不到对人的情感的影响。在魏晋时期,嵇康存在着“声无哀乐”的思想理念。嵇康在听过哀乐后结合自身的情绪和内心的感受,表达出自己特有的思想观念。在对音乐美进行实际赏析的过程当中,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与个人心态当中,都表现出了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人的情绪也会受此影响。

多维艺术视角下对《淮南子》中音乐思想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