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7期 ID: 421985

  

狡猾与饥饿组成的滑稽史诗

◇ 桑丽娟

  摘要:流浪汉小说是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叙事体式,流浪汉小说的创作颇丰,但其创作和研究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落差,本文意在从流浪汉小说的特点出发探讨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学渊源,从而重新思考流浪汉小说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关键字:流浪汉小说 西班牙历史 文学渊源 转变
  流浪汉小说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叙事体式,有着深厚的文学根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16世纪中叶以来,以《小癞子》为标志的流浪汉小说创作形成空前的规模,然而,国内针对流浪汉小说的研究极少,其创作和研究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本文拟对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界定和渊源做探讨,从而思考流浪汉小说带来的转变,以及它如何从根源上影响了西方文学史。
  一、流浪汉小说的特点
  流浪汉小说的西班牙文是La novella picaresa,英文picaresque novel译自西班牙语,这个术语的中心词是pi—caresque,意即“违法者”,“无赖”,“恶棍”。流浪汉小说先后有“骗子小说”、“恶棍小说”、“恶棍罗曼司”等译法,但为读者与学者普遍认同还是“流浪汉小说”。我国在流浪汉小说上取得较大成就的是杨绛,她指出:“流浪汉小说是流浪汉自述的故事。流浪汉故事如果由第三人称叙说,就不是流浪汉小说。自述的故事如果主角不是流浪汉,也不是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的结构特征是“由一个主角来贯穿杂凑的情节”。按杨绛的说法,第一人称叙事、插曲式的结构和一个真正的流浪汉作为主人公成为流浪汉小说的必备因素。
  在国外,英国学者蒂莫西·G.康普顿在《墨西哥流浪汉体叙述方法》中,论述了墨西哥及欧美流浪汉小说的九个艺术特征。它们分别是:1.插曲式情节;2.令人眼花缭乱的节奏;3.命运至高无上;4.暴力行为;5.流浪汉;6.第一人称视点;7.一个冷酷而混乱的世界;8.物质上的生存能力;9.一个巨大的人物类型画廊。蒂莫西的总结对之前流浪汉小说的观点有所发展,不过由于在选择文本时并未将严格的流浪汉小说和近似流浪汉小说的作品区分开,因此其论述也有不足。综合杨绛的观点,我们选用蒂莫西观点中的插曲式情节、流浪汉、第一人称视点、一个冷酷而混乱的世界、物质上的生存能力这五个角度作为界定流浪汉小说的基本因素,以此来探讨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渊源。
  二、流浪汉小说的产生与西班牙历史
  从16世纪中叶《小癞子》的出现到17世纪中后期,流浪汉小说创作一直持续甚至呈上升趋势,流浪汉小说显然曾风靡一时。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流浪汉小说也不例外。16世纪到17世纪中后期正好是西班牙发展的黄金时期,西班牙历史和现实成为流浪汉小说扎根的土壤。
  摩尔人统治西班牙前后差不多8个世纪,直到1492西班牙才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形式上的,国内各种力量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由于摩尔人的长期占领,西班牙的领土是逐渐收复的,各地区形成一种“独立王国”,它们有自己的法律和风俗,农民和新兴城市居民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常和中央王权发生冲突,甚至和封建贵族结盟对抗王权。于是,与当时大多数西欧国家相反,王权未能联合城市居民共同打击封建贵族,于是只能对城市和封建贵族两种力量同时进行削弱,但直到十七世纪,封建贵族仍保持了相当大的势力,而这时资本主义因素仍未得到充分发展。封建力量异常强大,中央王权对外征战、对内横征暴敛,资本主义因素发展不充分,这三种力量的相互对抗在西班牙的黄金时期也明显存在,表现在文学上,则是造就了西班牙此时期的文学语境——新旧交替,传统与新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于文学。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艺复兴波澜壮阔。对西班牙而言,14、15世纪是人文主义从晨光熹微走向阳光普照的过渡时期,文坛因此开始繁荣,16世纪文艺复兴登堂入室,17世纪初达到全盛。人文主义者对个人价值的发现和对市民生活的关注,使得文学作品开始从宫廷、教会转向对下层人民生活的描述。
  2.中世纪遗风犹存。当西欧其他国家逐渐形成强盛的现代国家时,西班牙并没有彻底摆脱中世纪状态,中世纪的幽灵依然在各方面作祟。在文学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民想要彻底推翻中世纪主义这座大山的强烈愿望。
  3.新大陆的发现带来的财富和想象。1492年,西班牙实现形式统一的同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开始步入黄金时期。新大陆发现后,西班牙一方面向美洲派遣军队,掠夺印第安人,满足上流社会的骄奢淫逸;另一方面,全国金融业和商业盛行,在消耗白银的同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一系列社会问题便随之而来。社会风气衰败,残废军人队伍扩大,导致一个没有固定职业、游手好闲的流浪汉阶层产生了,这为流浪汉小说提供了最基本的内容和表现对象。
  因此可以看出,处在黄金世纪的万丈光芒下,不论是西班牙还是西班牙文坛都沉浸在狂欢之中。而16世纪中叶后,西班牙由巅峰开始滑落,骑士小说的被禁和一个英雄时代的结束,造成了大众读物的流行,为文学新样式的产生提供了市场。流浪汉小说以其诙谐的叙事,松散的结构和不大的篇幅得到了读者的接受。
  三、流浪汉小说的文学渊源
  流浪汉小说的产生扎根于西班牙的历史和现实,文学上则孕育在深厚的西方文学传统中,它受荷马史诗、《金驴记》和《塞莱斯蒂娜》的影响最大。
  1.荷马史诗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海特认为:“西方近现代文学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学影响,但唯有两种题材的作品未受古典影响,一是骑士小说;一是流浪汉小说。”事实上,流浪汉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结构形式,荷马史诗是一条坚实粗壮的根基。比如:《奥德修纪》以奥德修斯为主角,串联其出战、归家等并不连贯的故事,而流浪汉小说的最大特点正在于讲述一个流浪汉的各种遭遇。这种叙事结构相似点突出,变化则在于流浪汉小说中“没有高超的理想,只有平凡的现实,卑贱的癞子替代高贵的伟大人物,成为故事的主角。”(杨绛语)
  (1)《塞莱斯蒂娜》
  流浪汉小说的出现以《小癞子》为标志,但卑贱人物在作品中当主角始于比《小癞子》更早的《塞莱斯蒂娜》。《塞莱斯蒂娜》以富家子弟和名门闺秀的恋爱为主题,主角却是撮合双方的塞莱斯蒂娜。她出生卑微,处事圆滑,主业是撮合男女之事,但作者没有从道德上责备塞莱斯蒂娜,只是把她拉皮条的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杨绛对《塞莱斯蒂娜》评价颇高:“这个故事不是爱情的赞歌,而是魔鬼导演的贪、嗔、痴大合唱”,“假如《堂吉诃德》是反骑士小说的骑士小说,《塞莱斯蒂娜》可算是反爱情故事的爱情故事”。塞莱斯蒂娜只是社会底层求生存的小人,她对流浪汉形象的影响是直接的。   2.《金驴记》
  《金驴记》是公认的世界长篇小说丰碑。小说讲述卢齐奥斯由于好奇,到巫术之乡塞萨利学魔法,他敷错膏药变成驴后苦苦寻找能帮他恢复人形的玫瑰花。小说中,卢齐奥斯自述变形前后的人生遭遇,又串连了许多故事,这直接从两方面影响到流浪汉小说:一是旅行模式。《金驴记》内容实际上是主人公由人变驴之后的旅行经历,而《小癞子》的写作也是采用这种模式,叙述小癞子为了生存先后给五个主人当佣仆的辛酸经历。后来的流浪汉小说也大多都采取这种模式。二是第一人称叙述。《小癞子》通过主人公讲述自己的流浪生活,中间连缀着几幕人生插曲,这和《金驴记》中卢齐奥斯讲述自己由人变驴再由驴变人的叙述方式几乎同出一辙。
  于是,关于流浪汉小说的界定及其渊源,可以建立一个金字塔结构:以西班牙历史为金字塔底座;左边为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从下到上依次为:第一人称叙事、插曲式结构、流浪汉是主角、物质上的生存能力、冷酷而混乱的世界;右边为流浪汉小说脱胎的文学成因,从下到上依次是:荷马史诗、《金驴记》、《塞莱斯蒂娜》。左边的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与右边的文学成因在塔尖交汇成流浪汉小说文本。
  关于第一人称叙事、插曲式结构两个形式上的特点,前文已引用杨绛的论述有过说明。后三个特点:流浪汉是主角、物质上的生存能力和冷酷而混乱的世界,这是流浪汉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本质不同之处。流浪汉小说中,作家强调生存或生活的物质水平,强调饥饿、金钱和污秽的现实,流浪汉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大量使用自己的狡猾。小说中,流浪汉为了生存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叙述,与歌颂神明和英雄的文学传统不同甚至对立,而流浪汉生活的社会也是冷酷无情的,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流浪汉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流浪汉正好适合混乱的社会,流浪汉小说反映的也正好是那个世界。
  因此,西班牙历史为流浪汉小说提供深厚土壤,而荷马史诗、《金驴记》和《塞莱斯蒂娜》等作品则作为文学养料孕育了流浪汉小说这颗种子,小说中所呈现的世界又进一步成为文学的表现内容,反过来影响了社会和文学进程。
  四、流浪汉小说带来的转变
  杰拉德·吉列斯在《欧洲小说的演化》中这样评价流浪汉小说:“最初写作流浪汉故事的意图,可能是想戏虐地模仿中世纪的圣徒行径。由于精神生活的楷模被颠倒过来,人们便看到放荡者和绝望者的内心世界。”这种“放荡者和绝望者的内心世界”开始进入文学表现范畴无疑是文学上的巨大转变,而从以上建立的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卑贱的人物代替伟大的英雄成为主角”,流浪汉小说中“没有高超的理想,只有平凡的现实”。这些变化所体现出的是社会变革之下流浪汉这类人物的集体挣扎,也是文学上的继承和创新,伴随着这种挣扎、继承和创新而来的,是文学话语权的转移,是一个新时代的必然来临。参考文献:
  [1]佚名 《小癞子》,杨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2]李志斌 《漂泊与追寻:欧关流浪汉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陈众议 《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译林出版社,2007
  [4]吉尔伯特·海特《古典传统:古希腊罗马在欧洲文学中的影响》,1959
  [5]杨绛 《杨绛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狡猾与饥饿组成的滑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