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7期 ID: 422013

[ 王文格 文选 ]   

试论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

◇ 王文格

  摘要:“着”、“了”、“过”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体标记,“起来”、“下来”、“下去”是准体标记。我们尝试在现时事件和非现时事件的认知框架内来探讨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以揭示它们内部的关联与差异。我们发现在事件认知框架内,体标记的显著度越高,其主观性越低。探讨体标记的主观性对于我们解决语言运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认知框架 显著度 主观性 现时事件 非现时事件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体标记是典型的体标记“了、着、过”。此外,“起来、下来、下去”这些趋向动词在体意义的表述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个较为严密的系统,与典型的体标记相比语法化程度低一些,因此,可以视作“准体标记”。汉语因为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屈折形态,其体貌形式复杂纠结。我们在此尝试利用人类的认知规律,来探讨这些常用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以揭示他们内部的关联与差异,为汉语复杂的体貌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二、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
  (一)认知框架和显著度
  框架这一概念最早由Charles Fillmore引入到语言学中来的,框架是“具体的、统一的知识结构或经验的协调一致的图式化”(119)。对人来说,各种认知框架是人认识自身的产物,是人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容器一内容”、“整体一组成部分”、“劳作者一工具”、“物体一性状”等都是主要的认知框架。
  显著度则是人们识解事物的方式,与人们的注意力有关。事物的显著度受一定的认知原则的制约:有生命的比无生命的显著(能动的比不能动的显著),具体的比抽象的显著,整体比部分显著(因为大比小显著),近的比远的显著,容器比内容显著(可见的比不可见的显著)。
  体标记反映的是一个事件的时间性和事态性。因此,我们研究体标记必须在一个事件中进行。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一个汉语事件视作一个“容器一内容”框架。
  (二)汉语事件的认知框架
  1 现时事件框架与非现时事件框架
  事件总是在时间中进行,而时间是永流不驻的。但是,事件的发生总是具有相对性的,总有一个事件相对于另一个事件在前或在后发生。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时间轴上的某一个点为现时时间,凡是与现时时间有关的事件都是现时事件,不与现时时间相关的事件就是非现时事件。这样,就可以跳出句子本身所表述的真实时间,从而建立起一个事件框架,这个框架像认知框架一样具有抽象性,它是对客观世界中无数个事件的抽象概括。这样做可以更方便观察到事件的本质,从而更有利于对体标记的本质认识。
  我们将现时事件和非现时事件分别视作两个容器,事件内部的时间点和时间段视作内容。不管是现时事件还是非现时事件都是在时间轴上展开,由此,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汉语事件框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上述几个体标记。
  汉语事件认知框架
  尽管许多事件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不明确,但是,从逻辑上讲,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起始点和终止点。因此,在现时事件容器中,T1是事件的起点,T2是事件的终止点,T1至T2是事件的过程;在非现时事件容器中,TA是其起始点,TB是其终止点,TA至TB是其过程。
  2 体标记“过”与非现时事件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吕叔湘先生(245-251)认为,“过”跟不同的词语搭配,可以表示“动作完毕”和“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两种语法意义,而石毓智(19-44)通过论证认为,这两种语法意义实际上是相通的,而且使用条件也是一样的,所以,他将具有两种语法意义的“过”看做一个实体。我们认为,石毓智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吕叔湘先生在比较“过”与“了”的区别时,也曾指出,“‘动+过’表示已有的经验,因此总是与过去的时间相联系”,“‘动+过’所表示的动作不延续到现在”。
  总之,“过”无论处于句中,还是句末,本质上都是帮助言者陈说一个过去的事件,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其归入非现时事件框架中。
  3 体标记“了”与现时事件
  研究者一般认为,动态助词“了”有两个:“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作用。刘勋宁(36—39)经过论证,认为:“了”的完成意义只是在某种条件下的偶发现象,而不是“了”的本质语法意义。它实质上的语法意义是表明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谓语形式的词义所指处于事实的状态下。石毓智(19-44)也主张将“了1”和“了2”作为同一个成分看待。
  刘勋宁和石毓智的观点不无道理。由上面的“汉语事件认知框架”可知,“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从T1开始到T2结束这样一个事态,并总是处于当下时间内,即表示的都是现时事态。因此,体标记“了”在认知上应当属于现时事件框架内。
  4 “起来”、“下来”、“下去”和“着”与现时事件
  “起来”、“下来”、“下去”虽然语法化程度不高,但是,它们确实能够表述不同的体意义,并且可以表述一个事件的不同事态。邢福义先生(94-107)的研究表明,“起来”、“下来”和“下去”总是能与“了”在不同的语境中共现。因此,我们认为这三个准时体标记也应该属于现时事件框架,可以这三个准体标记放在同一个事件框架内研究。
  “着”也应该属于现时事件框架内。一般研究者认为,“着”有三个语法意义: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存在句中,表示以某种姿态存在。从认知上讲,“着”是言者说话时关注一个事件的持续过程,因此,“着”和“起来”、“下来”、“下去”一样,应当是同一个事件的各个事态的构成部分,把它放在现时事件框架中是合乎认知规律的。
  (三)各个体标记的显著度
  1 “了”的认知特点
  由上面的图例可知,“了”表示的是从T1到T2的整个事态过程,在认知上可以看做是一个事件容器内的整个内容物,因此,具有整体性。
  邢福义先生(21-26)在讲到能够进入“NP了”句式的名词时,指出,能够进入这个句式的名词都具有“推移性”,例如:

试论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