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7期 ID: 422017

  

原本《玉篇》残卷版本、传抄和失传年代与语音研究综述

◇ 张万春

  摘要:南朝梁陈年间顾野王所著《玉篇》,是继《说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字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楷书字典。本文对前人关于原本《玉篇》残卷的研究材料进行了一个较为详实的搜集,然后分类进行讨论,为原本《玉篇》残卷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原本《玉篇》残卷 研究综述
  南朝梁陈年间顾野王所著《玉篇》,是继《说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字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楷书字典。《说文》讨篆籀之原,《玉篇》疏隶变之流。清代学者常以《玉篇》作为校正《说文》及诸书音义的重要材料,把它与《广韵》、《集韵》相并列。《玉篇》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来,原本《玉篇》失传,经诸位学者辑轶而成的卷子,就成为原本《玉篇》残卷。因为原本《玉篇》残卷在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以它一出现,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原本《玉篇》残卷的版本研究综述
  原本《玉篇》残卷被发现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了研究的需要,中日两国都刊刻印行过各种本子。这里重点介绍中国国内印行出版的几个本子。
  (一)《古逸丛书》本
  遵义黎庶昌于光绪七年出使日本,杨守敬随行。他们在日本发现了原本《玉篇》残卷,随后收入他们所刻的《古逸丛书》中。
  (二)罗振玉本
  罗振玉本是采用照相技术拍摄下来的,且罗氏全据原本拍摄,清晰准确,远胜于黎氏抚刻之本。罗氏照相本是分为两次完成的。第一次拍摄印行是在丙辰年(1916),内容包括卷九言部至幸部,中间有缺,与黎本所刻同。第二次拍摄印行是在丁已年(1917)冬十一月,印行的是卷九册部之后半至欠部之前半;卷二十四鱼部残卷;卷二十七系部至索部。其中卷二十四鱼部残卷黎本未收。
  (三)中华书局本
  1985年9月,中华书局将黎本与罗本汇集在一起影印出版。同时还将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影印的卷八残卷也收入其中。这样,现在所能见到的原本《玉篇》残卷的内容全都包括其中了。
  (四)续修四库全书本
  1995年至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续修四库全书》。其中经部小学类收入了原本《玉篇》残卷。《续修四库全书》本所收录的《玉篇》残卷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的日本昭和八年京都文化学院影印出版的东方文化丛书本原本《玉篇》残卷影印出版的。这样,现存原本《玉篇》残卷的内容也都有了。但这个本子与中华书局本有所不同:首先,其中无重复的内容。中华书局本所收录的罗本与黎本有重复的内容,《续修》本单用原本影印者。第二,罗氏未收,黎本独有的部分,《续修》本所据乃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影印本,其中有与黎本不同者,如卷十八之后分、卷二十二以及卷十九水部残卷的大部分,东方文化学院乃是据原本影印的,黎本或据抄本或据影写本刊刻上木,多有失真者。如石部“碎”字,黎本作“砰”,乃刻误;《续修》本作“碎”,不误。《续修》本磐部般字下云:“野王案,此音苦挺苦耕二反。”黎本“挺”字笔画不似,“苦耕”之“苦”则误作“若”。第三,卷二十二鱼部残卷前后有奥书文字,《续修》本悉数收入,中华书局本所收之罗本则无。可见《续修》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惜,《续修》本印刷质量不高,有许多地方漶漫不清,是其遗憾处。
  二、原本《玉篇》残卷的传抄年代和失传年代研究综述
  (一)原本《玉篇》残卷的传抄年代
  原本《玉篇》残卷的传抄年代,学界有不同看法。
  黎庶昌《书原本玉篇后》说:“日本柏木探古旧藏有古写本《玉篇》一卷,自放部至方部。相传为唐宋间物。”
  柏木探古刊原本《玉篇》残卷卷十八之后分跋云:“而此卷纸质精厚,书法奇古,毫不与他卷相类,定是隋唐间抄本”。
  罗振玉见原本《玉篇》残卷:“展卷不数行,己惊其书法之劲妙,洵出初唐人手。”
  杨守敬《原本玉篇零卷后记》认为原本《玉篇》残卷为孙强增字前物。
  周祖漠《音系》中说:“幸日本尚存有唐宋间古写本原本玉篇零卷,由此可知顾氏原书之体制面貌。”
  胡旭民、李伟国《传抄时代》认为:“最能说明《玉篇》卷子的抄写年代的,只有卷十八之后分正面卷末的‘□云四年’一行题识。……日本年号使用‘云’字的只有“‘庆云’(公元704年)和‘景云’(公元770年)”。遂断定原本《玉篇》残卷的抄写年代在公元704—770年之间。
  上述诸说最早断在隋唐,最晚断在唐宋。张应德《<玉篇>的特点及其历史》说:“这固然尚待考证才能定论,但从零卷的反切注音均用‘××反’来推断,即使‘非顾氏之旧’,也至少是唐代的抄本,比较接近顾氏的原本,因为唐以前反切作‘××反’唐末避讳改为‘××切’。”
  (二)原本《玉篇》残卷的失传年代
  完整的原本《玉篇》今难以见到,只有历代书目间有记载,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宋嘉《崇文书目》等都有著录。
  顾氏《玉篇》虽经萧恺删改,但仍卷帙浩繁,不便传写使用。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南国处士孙强对《玉篇》增字减注,世称“上元本”。其时还有唐释慧力撰《象文玉篇》,道士赵利正撰《玉篇解疑》、《玉篇钞》等,对原本《玉篇》均有删削。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13年),皇朝诏翰林学十陈彭年等重刊上元本遂成《大广益会玉篇》又称今本《玉篇》。
  由于各种节本和增字减注本《玉篇》的流行,原本《玉篇》渐渐失传。清代钱曾《述古堂书目》载“顾野王《玉篇》三十卷,三本,宋版”是见存书目中最晚的关于原本《玉篇》的记载。钱曾生于1629年,卒于1701年,如果钱曾不误,那么原本《玉篇》在明末清初尚存。但郑师许对此表示怀疑,他说:“虽出于顾氏之名,然恐仍是大广益会本。否则,钱曾距今不过三百年,疑原本尚存中土也,余惟馨香祷祝以求之。”郑氏据《文献通考》所载,认为宋末元初原本《玉篇》己经失传。
  张煦据《篆隶万象名义》撰写年代推断:公元806年至835年间,《玉篇》原帙尚存。
  周祖谟先生据李焘《说文五音韵谱序》认为,北宋之初顾氏原本己失其传。

原本《玉篇》残卷版本、传抄和失传年代与语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