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带你去那儿》这部小说中,欧茨再现了女大学生阿尼利亚在追寻友谊、亲情和爱情的同时不断受挫并最终醒悟达到自我完善和成熟的过程。
关键字:成长小说 追寻 顿悟 自我
引言
乔伊斯?卡罗?欧茨是世界文坛公认的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和诗人,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有着巴尔扎克式雄心”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及“穿着裙子的福克纳”。《我带你去那儿》是欧茨发表于2003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一个孤独的“内向直觉型”的女大学生苦苦寻求,不断碰壁,最终通过去看望生命垂危的父亲获得顿悟的故事。国内学术界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是从伦理学和女性体验以及心理探索角度,讨论女性自我身份的缺失和认同,小说中成长的主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追踪主人公的成长轨迹,反映主人公循着追寻——顿悟的线索的成长之路。
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以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代表,之后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得以发展,随后传入美国。成长小说是“以叙述人物成长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一个或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Marcus经过对诸多定义的研究后把成长小说归纳为两种主要的模式,第一种是指年輕人从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到获得某种重要的认识;第二种把initiation解释为重要的自我发现,以及对生活和社会的重新调适。《我带你去那儿》属于第二种模式,文中的“我”从逃避现实到直面人生,逐渐懂得怎样在这个复杂世界中生存。成长的旅程是孤独的,阿尼利亚独自驱车去看望本以为已经去世多年的父亲这一举动使她顿悟,和父亲和解标志着人生的新起点,对自我的新的认识和发现。
一、对友谊和亲情的追寻
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叫阿尼利亚,她的母亲在她出生后十八个月便患癌症去世了,从此她便生活在一个缺乏爱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对她很疏远,借口“搞建筑”,常年在外,很少回家。即使回来,也是行色匆匆。祖父母对她很严厉,认为是她害死了母亲。三个哥哥年龄差距很大,最小的哥哥也比她大七岁,他们对她不冷不热,漠视她的存在。这对一个成长中的少女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缺失。在典型的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缺少关爱、冷漠的家庭中长大,往往会把目光转向外界,寻找爱的归属,这也是该文本符合成长小说特征的重要佐证之一。
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锡拉丘兹大学,在这里,她开始了自己的成长之旅,寻找温暖和归属感——首先表现为对友谊的渴望。在卡帕联谊会的姐妹邀请她加入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她坚信:“我知道,我将焕然一新”,但是,她的幻觉被现实无情地打碎了。“她们的生活就像套在她们身上的另一件衣服。在男性面前,她们的生活就是一台精心准备的戏,一演就是好几个小时。她们是如此狂热的女演员,也许她们从未意识到自己是在演戏”。姐妹会里那些富小姐们只是指望这个贫穷但成绩优异的女孩帮助他们完成学期论文,绝不是出于姐妹友情而接纳她。当她拒绝时,等待她的结局就是被踢出了姐妹会。主人公在这里没有找到理想中的姐妹之情,更没有得到应得的认可和尊重,幻想破灭,回归现实,她认识到上层女性自私虚伪的真实面目。在困惑之后成长,认识到真正的友谊必然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在寻找友谊失败后,主人公移情于卡帕联谊会的英国籍舍监塞耶夫人,幻想从她那里得到渴望已久的母爱。塞耶夫人如女皇般高高在上,维护着一些早已过时的繁文缛节和道德理念,但是,即便如此,依然让主人公充满崇拜和敬畏,主人公“似乎觉得塞耶夫人就是这幢房子里的母亲——凡人的命运绝不会降临在她身上,……另外,我更为迫切地想变得优秀,或者说,想受到塞耶夫人和其他人的重视”。然而,这位普通的英国舍监为了维持自己在大学中的利益和地位,对少数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弱势女生极尽欺凌压制;把意外进入她的卧室而发现了她是个酒中瘾君子的阿尼利亚视为眼中钉,对其打击和讽刺,甚至恶意诽谤,最后导致阿尼利亚被开除出卡帕姐妹会。在成长小说中,青少年的最终醒悟总是由一系列的困境和发现促成的,在这里,阿尼利亚认清了她的自私、虚伪和刻薄,重新认识了生活和大学这个小社会,从而重新认识了自我,进入了生活的新阶段。
二、对爱情的追寻
在两性关系中,阿尼利亚渴望并追求与恋人平等的幸福爱情。她理想的爱情观是相爱的双方自由、平等,不受任何种族、阶层和年龄的限制。在阿尼利亚心目中,马修斯是善于思考、才智过人的代表,是她崇拜的偶像,是她所追求的至善至美至纯的爱情对象的化身。她被马修斯吸引,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因为不被接受,主人公卑微地跪倒在爱人的面前,在爱情的追求中逆来顺受。不幸的是,她的爱情梦寄托在一个不希望被人爱、也不想去爱别人的男人身上,一个不愿承担任何责任,自私、自以为是的伪君子。以马修斯为代表的哲学系学生“比较容易识别,因为都比较老成,一副倦容,胡子拉碴,头发灰白,似乎为了探索真理,他们已奋斗了几十年、几个世纪。他们的脸就好像干旱的土地一样,变得干瘪”。马修斯本人更是将人类的生存困境、人生的前途大计挂在嘴边,而他自己却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都模糊不清。当女孩在整理房间时意外发现马修斯已有家室,马修斯发现后勃然大怒把她赶走了。虚荣,伪善、自私、逃避、自以为是成了马修斯这名哲学系研究生的最好概括。事实证明,他并不具备比别人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深厚学养,他不过是个平凡的卑微的男人,孤独、冷酷和“书生气十足的眼镜闪烁着恶毒的智慧之光”。
20世纪60年代,跨种族的婚恋是一种禁忌,白人与黑人的交往引来了无数白人羞辱的眼光,阿尼利亚丝毫不顾及外人的眼光,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不愿违背自己的爱情观。相反,在与阿尼利亚交往过程中,马修斯无视女孩的付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他利用女孩子对他的膜拜而去肆意欺侮她,对她冷漠无理,似乎通过这个白人女孩向整个白人社会挑战。小说中写到他故意带她去高档餐厅就餐,目的只是让别人看到她——一个白人女孩是他的情人。而事实上,他对她没有任何情意可言,只是在利用她的纯真感情,填补自己生活的空虚和孤独,满足虚荣感。这种不对等的恋爱关系注定要破灭,她的一场恋父情结般的爱情幻想就此完结。阿尼利亚的遭遇证明青少年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对尚未成熟的女孩而言,成长是个人受欢迎的程度。这场恋爱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阿尼利亚的思想又收到了一次洗礼,逐渐成熟起来了。
三、对真正自我的顿悟
顿悟原本是基督教神学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示上帝在人间的显灵,以昭示其现实存在,乔伊斯用它来指一种突然的颖悟。顿悟是成长小说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对文本中主人公的成长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顿悟可能是一系列发现和感悟的组合,它由一系列的发现和一次重大的感悟组成”,《我带你去那儿》中,主人公的顿悟也是由之前一再的失败和在见父亲最后一面时的突然的启迪构建而成的。
在经历了寻找友谊、亲情和爱情失败后,阿尼利亚回归对真正自我的思考之中,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出路”里意外获知父亲病重即将离世的消息后,她独自驾车赶到父亲身边,亲身经历了父亲的死亡。她在痛苦中反思自己的过去,梳理自己寻找自我身份的过程。关于成长的仪式,马克斯说:“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在成长小说中,仪式本身可有可无。但必须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日。女主人公父亲的病重和去世让她意外获得了可能的“出路”,以此完成了自己对大学的幻想、与男性的移情和追求自我承认之间的定位,这种定位正是她所作出的成熟的选择和思考。与病重的父亲的最后一次会面并获得和解在客观上成为阿尼利亚的成长典礼,在此之后,她便能清晰地看待自己和自己前进的方向。小说最后,她在一个小城市为自己租了一间小屋子用来写作。面对即将离世的父亲,她衷心地表达了自己对未来描画的蓝图:“我想写一些美好的东西,我想写一些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东西,确切地说写作并不是我一生生活的全部,爸爸,但我——我不能——当时我不能——没有它就像——不能没有梦,不能没有呼吸!”以看出,在这里,作者笔下的女大学生最终找到了作为一个人在精神上完全自立的自我。对于生和死的思考,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自己的价值和自己的未来的思索,使得阿尼利亚终于可以从自卑消极的自我中摆脱出来,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欧茨以犀利的眼光、尖锐的笔触和细微玄妙的心理描写再现了女大学生阿尼利亚在追求自我的完善、实现人生价值的进程中不断受挫并最终醒悟达到自我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女主人公在经历了追寻友谊、爱情和亲情的磨难后,对自己、大学和社会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终于认清大学和那里的人们的真实面目,要想找到真正的自我不能靠别人,只能通过自身的抗争、奋斗。独立、平等、自尊是她所追寻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只有自我得到承认,才有可能得到别人乃至社会的承认。通过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我们看到,一开始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对当时的世界很陌生,感到被漠视和痛苦,从陌生到困惑,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的考验和磨练,在孜孜追寻而终不可得可替代的父爱、母爱和姐妹之情之后,主人公最终觉醒而顿悟,变得成熟。参考文献:
[3]芮渝萍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著,颐邵阳译我带你去那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