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以此引出中西方文字承载着的不同文化和思维。继而,由文字本身的造型原理出发,进一步阐述文字蕴涵的文化并逐渐延伸到由此派生出的建筑、艺术形态等领域,其中包括古典园林、佛塔、城堡、纪念碑、诗歌以及绘画各方面。从中更为深刻地体悟到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从“文字”的小天地到“文化”的大天地,由此窥见中西文化不同走向的本质。
关键词:文字 价值体系 文化与思维 内蕴外延比较
文字源于自然,源于人类进步的思想,因此若谈及文字,就不能不探究文字背后的文化本质和思维方法。中西文字存在的巨大差异,这也正是由于看待宇宙世界的方式和角度的不同形成的。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字形的构成上,更多的是由文字所构成的意境的不同。就“挂念”来说,中国人向来感性,向来善于寄托情怀,中国画师按照中国人特有的表现形态发展而来的。西方的观念中常脱离不了“科学”,理智的思维表现出同样理性清晰的图像。始终将科学摆在首位,这种观念上的差异长此以往影响中西文化的演变。
一、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
中国的传统价值体系崇尚谦和大地的文化,讲求向内求,强调“自修”和站位,追求中正、圆满,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循环思维。善于守成,在稳定中求变化,充满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意”在其中。所谓允执其中,善于中庸之道,有所缺但又包涵圆满之意。西方的价值体系主要受达尔文主义的影响颇深,他们注重线性思维,主张发展论,强调后来居上的观念,含有扩张性,用不断的“革命”、“革新”的方式来开创“新世界”。西方世界对极端和极致尤为推崇,追求淋漓尽致的表现。
正是由于这种文化本质和思维体系的不同,造成了两者间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文字上。也正是文字中承载着不同文化和思维的直观体现。
二、中西方文字承载着不同文化和思维
汉字基于象形文字的书写传统,有着丰富的表现潜力。汉字具有“和而不同”的特征,这在汉字的文字创作方法上体现出来。一个文字、一个概念,由不同东西的“和”而产生。汉字的构成方式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讲求站位,各就其位,互相协调,成为一个和谐的生命体。汉字并非简单的表音释义,而更多的表示形式之外的“无形气韵”,常常构成某种意境。图像思考使得汉文化趋向结论式的综合能力,这与西方字母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差异很大,并决定了两种不同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
三、中西方文字在不同形态领域的内蕴外延比较
文字是中西方文化和思维体系不同走向的微型承载,由文字这个线索展开,可以延伸到各个形态领域,从中窥见不同的趣味。
1 形神之美——由文字到建筑
1.1汉字的气韵之美——一字一世界、一字一宇宙
汉字是空间性的文字。基于象形性的多重结构原理,汉字的构成方式千变万化、趣味盎然,充满无限的表现空间,犹如一个不可思议宇宙一般。宇宙中盛满文字,而文字各自为一个小宇宙,充满禅意。倘若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个的汉字看,仿佛就感到它们层层累累,向广阔的时空散开,充满意蕴。以“国”字为例,其字形的构成与中国传统的园林造园艺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字是一个围合的空间,虽围合,但却充满无形的流动的气韵。空灵、生动,是一种“自然”美学的体现。横竖笔画曲折变化,虚实相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整个字形的气韵流畅、流通,内外平衡,宛如一个立体的“意”之圆满的小世界。
1.2字母的造化之工——理性与智慧的精髓
字母,究其本质,为西方现代文明、文化的象征。字母是平面化的,试图从意思中解放出来。其文字具有均一性的特征,一点一画都极为单纯化,每个字母的笔画与浓度类似。简单实用,便于书写记忆。字母类似于是一种“文字城堡”,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城堡”的石垣越垒越高,继续朝着超高层发展。
字母的形象比较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矩形、三角形、圆形三类,又以(锐角)三角形居多。以字母“A”为例,其字形单纯、简单、利落,并向外发散,气势凛冽,给人扩张和向上升腾的感受。这与西方的花园造园方式相类似,造型简单、开放、气势逼人,使观者一览无余地饱览整个花园开阔、壮观的景致。西方追求极致、震撼的美学由此体现出来。
2 智慧之轮——从文字到纷繁的艺术形态
2.1诗歌
汉字的每个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趣味。汉字在反映事物形态的同时,也反映了它的意义以及声音。不是文字搭载声音,而是将文字形态所蕴涵的生命力牢牢地记录下来,也就是使可视与不可视的物质两者都能包含进来。将某个文字与其他文字组合,便会带来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发音和不同的感觉。进而将这些文字构成词组与另一词组结合起来,变成了诗句。把这些单行诗句再组成诗的话,将可以达到其他文字所无法表现的意境。
文字的组合产生诗篇。从字的组合中产生出新的汉字,新的诗。汉字发挥着说不清的非凡的结合力,发展出文字精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短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寓繁于简,简单的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以概括精炼的方式表现出来。相比之下,西方的诗歌与之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力。汉语下的诗歌以文字的精简出名,而西方的诗歌却以鸿篇巨制见长。与《诗经》同一时期的西方诗歌如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诗里贯穿情节复杂的故事,诡谲多变,人物事件层出不穷。从中再一次印证中西方文化和思维体系的差异。字母是一种以最快速度记录声音的文字形态,更注重传达的功能性,用类似于状物的“说明”方式来酣畅淋漓、不遗余力地演绎出文学作品奔放激越的魅力。由此,西方的诗歌常常以其华美的篇章、恢弘的演绎,孜孜不倦的描绘,再现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的伟大作品。
2.2绘画
汉字包涵着很深的阴阳原理。观察汉字的时候会发现,字的左半部略小,右半部略大,这是因为左半部是阴,右半部是阳。这样左右两侧就形成了势,由此产生了律动。国画也是这样一种写意的绘画,讲究表现,强调绘画者的个人感知及内心体验。它是直觉的,很难量化。可以临摹其形,却无法把握其神意。国画或朴拙典雅、或沉郁顿挫、或番禺孤傲,由不同的画风画格窥见画家的“自性”。中国画或书法中所谓的“气韵生动”是一样的道理。“气”代表阳刚之美,“韵”代表一种阴柔之美,“气韵”代表两种极致的美的统一,这正是阴阳关系的一种表现。从审美角度看,其体现出对比和谐之美,在不匀称之中达到均衡的最佳造型。
西方的油画是一种描绘客观世界的、状物的写实主义绘画。讲究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在作画时,画面追求光影的变化,使用的是科学的色彩,对客观事物完整、真实地塑造和描绘可谓是到了极致的程度。这与中国画使用玄学色彩,随类赋彩的绘画方式形成了差异。油画的写实性在风景画的描绘里尤为突出。天、地、景、近、远、光、影的关系,逼真至极,好象镜中之景。画面如同构想出的一场人间戏剧,辉煌、写真、奇幻、浪漫。用营造戏剧气氛的艺术手法让观画的人直接看到逼真的风景。西方的“虚构”,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西方艺术内核中有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类似宗教里的教义,柏拉图的理解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一样。而中国人的传统美学讲究把握生命流程里的美,主客观浑然相望,追求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中国人讲求从自身的“自性”出发,相信灵魂对时间的敏感,“传神”重于“传形”,藏而不露,返璞归真,“神采、风骨、意境、笔力”隐藏得很深。
四、中西方文字的发展趋势
由文字本身的造型原理出发,阐述文字蕴涵的文化并逐渐延伸到由此派生出的建筑、艺术形态领域,从中深刻地体悟到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由此窥见中西文化不同走向的本质:中国的文化是写意的,注重表现,长于在虚无和实在的关系中发现物的存在,是一种“气化论”的哲学思维。对宇宙中一切物作整体观,强调视觉的感知,善于归纳、综合、概括。西方的文化是写实的,科学理智,长于在物质世界发现物的存在,善于分析和演绎。从“文字”这个小天地到背后无限宽广的“文化”的大天地,这种本质差异表露无余。中西方的文化也将顺应着各自的“方式”不断发展下去。对于有着几千年历史,作品纷呈的中西文化,通过对照、剖析、探寻、发掘,坦然面对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审视文化间的变迁和融合。从中学会用更加智慧、生动、自由的心态,开启爱美、审美的大门。参考文献:
[1]褚滨 《写意即表现》,载《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3:139
[2]仲昱雯 《禅学意境下的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对比》,载《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5:131
[3]杉浦 康平[日]《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三联书店,2009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