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7期 ID: 422019

  

新生语言之浅见

◇ 吴忠西

  摘要:我国语言经过漫漫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化,中间经过了无数前辈高人的不断扩展,不断改进,时至今日,已成为全球使用者最多的语言。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语言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一个新生语言爆发的年代,新生语言的出现对原有语言不可避免产生了许多的影响,有好有坏,有喜有忧,而人们对于新生语言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语言的发展历程 新生语言 影响 态度
  一、引言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论坛、微博等交流工具的出现,在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和热情传播下,许多新的语言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覆盖到生活中各个角落,直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对此人们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心态。笔者将从我国语言的发展历程、新生语言对原有语言的影响及对新生语言的态度这几个方面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二、我国语言的发展历程
  (一)秦汉之前
  从春秋延至秦汉,四方异族有的被中原统治者征服融合,有的流散他方。被融合的民族成为汉民族组成的一部分,他们把自己的语言文化也融入到汉语中来;而迁徙分化的,则成为近代汉藏语系藏缅、壮侗、苗瑶语族各兄弟民族的祖先或北方阿尔泰语系兄弟民族的祖先。
  (二)佛教融入
  佛教传入中国,有史可考的时期大约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潮海陆并进,涌入中国,在北方再加上少数民族武力的推波助澜,佛教变成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唐朝,佛教大盛,玄奘在印度求得重要的梵文经本,开始了三百年的佛经运动,从此佛学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四声”理论的建立,汉语声调“四声”的理论是受转读佛经的启示而建立的。由于双声、叠韵的原理逐渐为一般人所了解,同时梵文拼音学理又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使一般人得到启发,在注音方法上由直音改为拼音。
  2 书面语口语化倾向的产生,受梵文影响,自翻译佛经开始创立了白话语录文体,使书面语产生了口语话的倾向。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使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都能听得懂,一些僧人在翻译佛经时不得不放弃使用典雅的古文,而采用一种跟当时口语十分接近的文白相杂的文体。到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不少用当时口语做基础,搀杂了一些文言成分的半文半白的俗文学作品,如僧人的白话诗、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等。
  3 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A.扩大了汉语的基本词和根词。如“魔”、“心”、“色”等。
  B.充实了汉语的日常词汇。如“世界”、“因果”、“实际”等。
  C.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构造方式。如主谓式的增多,像“自在”等。
  D.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佛经中有很多双音节词,如“修行”、“地狱”、“恐惧”、“救济”等。
  (三)数次大的民族融合
  公元四世纪,五胡乱华,在北方独立建国,经过二百年分裂后中国重归统一,五个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羯、氐、羌)全部汉化。
  公元七世纪,突厥和回讫也融入了汉民族,回讫族甚至还丧失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公元十二世纪以后,金元从漠北崛起,蒙古人统治了中国将近一百年,他们的语言对汉语也曾发生过很大影响。明帝国建立以后,留在中原和南方的蒙古人都被汉化。
  满清王朝的覆灭也使满族人的大部分融入汉族。这些政治因素都影响过语言,如北京城区话的形成。
  (四)数次大移民
  北方汉人的数度大规模南下,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北方人民散落到南方许多区域,逐渐形成了南方相互歧异而又内在一致的几个方言区。
  (1)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带来的大移民,使汉语方言的地理布局初具面貌,奠定了赣方言和吴方言的雏形。
  (2)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带来的大移民,促进了湘语的发展,使赣方言基本形成,并使吴语和湘语分割了开来。
  (3)南宋之际,移民大量南迁,使客家话最终形成,并南推到闽西南和粤东北,又在吴语之中形成了带有北方方言味的杭州话。
  (4)闽方言区的百姓是陆续从中原迁移而来的,始自秦汉,盛于晋唐。闽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原汉语和当地原有语言不断接触融合,最终形成的方言群。
  三、新生语言对原有语言的影响
  当前新生语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语言;二是地方方言。
  (一)网络语言
  网络的普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轻松、开放的交流环境,于是网络成了大家交流思想、发泄郁闷、分享得意的绝佳场所。在这个虚拟的环境里,网友们可以尽情抒发胸臆、指点江山、嬉笑怒骂、口水飞溅。在这样的状态下,思维变得极其活跃,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现,甚至有变成火苗的趋势。
  在这里,文学爱好者们可以一展才华,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其中不乏精品。大家跟帖评论、交流。于是新的语言——网络语言出现了。网络语言的出现对现在的语言确实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网络语言表达准确形象、诙谐有趣、使用方便,深得人们喜欢,比如“给力”。这些语言已经成为目前社会中的流行语,对于现代语言是一个良好的扩充和发展。
  但是也有一些网络语言对原有语言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对于一些年龄较小,对语言了解不深的学生可能会造成困惑。
  (二)地方方言
  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庞大、地方语言众多的国家,这些地方语言本来是只有本地人才听得明白的,因此使用范围也仅限于本地。但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发展,还有一些综艺节目的举办,全国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于是各地方言也越来越被人们熟知。
  而有的地方语言因其幽默、简练、形象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有些已经成为流行语,对原有语言进行了有利扩充。
  四、对新生语言的态度
  新生语言的大量出现,给我们的语言带来了许多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是许多人都在纠结的。
  任何事物都不会是永恒不变的。我们的语言从出现到现在也是经过了无数的扩展、演化、改进才变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语言,这其间已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遥远的甲骨文对于我们来说已成了天书,稍近一些的文言文,精通的也不多了。那可都是现代语言的前身。笔者并无批评之意,只是想说语言的变化。   既然终归要变,那我们就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应对方案。
  (一)对于网络语言
  对于网络语言中积极有趣的部分,我们应该接受,既然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新的说法,约定俗成,那使其成为正式用语也无不可。我国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哪一次变化不是融入了许多新的语言,淘汰了一些旧的语言,正因如此,我国语言才历经数千年,依然生机勃勃。当前的网络语言大爆发,对于现代汉语未尝不是一个发展机遇。
  对于其中的一些消极的东西,比如一些语意反用之类的,可以区别对待,毕竟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词性确实发生了变化,那么现在对于某些词赋于新的词性也未尝不可。但对于对语言接触不深的中小学生,一定要加以注意,随时为其解惑。
  对于一些实在太不上了台面的东西,还是要拒绝的,打开窗户是为了迎接阳光和空气,并不是苍蝇和蚊子。
  (二)对于地方语言
  严格说来,地方语言应该不算新生语言,因为其实人家早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对于大的环境来讲,它也算是新的语言。
  中国的各地方言都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大的迁徙,人口的流动,文化的交融,于是才有了今天的现代汉语和各地方言。说起来,大家之间,是有着深厚渊源的,真要论谁更正宗,恐怕真不好说,细说起来也许还会揭历史伤疤,伤害民族感情。这些略过不谈。
  现代汉语本就是一个多源头,且经过多次融合过程而产生的语言。既然如此,那么对于当前地方语言的传播与流行,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融合过程。
  当然融合不等于完全接受,也是要有选择的,对于一些不雅的东西,是不可以让它流行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言健康发展。
  五、结
  语
  通过对我国语言发展历程的简述,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是一直在变化的,直至今日。所以对于当下新生语言的大量出现,对现有语言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既不必太担忧,也不必太兴奋,这只是语言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而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语言,我们的语言才会焕发新的活力。参考文献:
  [1]唐智燕 五十年心血结晶的汉语史[N],中华读书报,2011,2
  [2]陈继昌 广播电视民族语言节目补充新生力量[J],德宏年鉴,1994,1:348
  [3]王念现 代汉语新生语言成份的规范化[J].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3:1—67

新生语言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