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现象,认为网络流行语都是强势模因的体现,并尝试结合具体的实例,描述网络流行语模因的生成、扩展、演变以及再传播的机制。最后文章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方面解释网络流行语模因复制传播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模因 网络流行语 文化
“模因”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他认为除了基因以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复制因子,并将这种复制因子取名为“模因”。道金斯(2006)指出:“我们需要为这种新的复制因子取个名字,一个能够表达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名词”。他的学生布莱克摩尔在她的著作《模因机器》中进一步完善了“模因”论的理论框架。“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进行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关注文化的传承性,并且诠释这种传承性的进化规律。
“模因论”对于我们解释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现象,但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探讨网络流行语问题,离不开对文化层面的审视。“模因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网络流行语,之所以称之为流行语,就是因为这些语言现象在互联网平台中得到大量的复制和广泛的传播。因此,网络流行语都是典型的模因,网络流行语现象也都是典型的模因复制现象。网络流行语,复制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有时颇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我们以今年网络上最火的“江南style”为例,在2012年12月25-27号之间,连续三天用百度检索,相关网页的检索结果均在35000000以上,同时各种各样的“style体”也是数不胜数,比如“航母style、浦东style”等等。我们认为,无论是“江南style”还是“XXstyle”都是模因,它们就像电脑病毒一样,我们称之为“思维病毒”,感染了人的大脑,并且传染到其他人的大脑中,而“被传染”的人一旦被这种“病毒”所感染,它们就会选择“寄生”在他的脑子里,随后又会将这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这种模因的感染力越强,“传染”的范围就越广,这种机制和病毒在寄生细胞里的基因机制是相同的。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传播者,也是宿主。流行的语言要素,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可以保持着其原有的形态,如“江南style”,也可以不断变化着形态,如“XXstyle”,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模式,即模因本质。
网络上流传的语言不一定意味着是流行的语言,能够定性为流行语的语言现象,必须满足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定要求。有些网络语词,在某个时期突然出现在网络上,短时间内被大量传播,甚至出现井喷现象,但有如昙花一现,过几天就消失了,或者是很少被使用和传播,这样的语词,并不能称之为网络流行语。比如“傲娇”这个词,一度在网络上非常热门,很多人争相使用,但我们通过检索发现,“傲娇”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度式的减少,我们设定一年的周期,在网络上检索到约20000000条结果,但是近一个月只有442469条,近一天只有1010条。这说明这个词语并没有形成流行的趋势,一度热门,但随即被新的流行语词所淹没。但另一个“高富帅”,在设定的一年周期内检索出1757181条,而在一个月的周期内检索出1221103条,说明这个词始终保持着相当的热度,并且一直广泛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傲娇”和“高富帅”都是模因,都有自我复制并通过宿主传播的能力,但是模因的内部有强势和弱势之分,只能在短时间内或者是局部范围内有限复制传播的模因是弱势模因,而只有那些能够长期得到复制传播的模因才是强势模因,显然,网络流行语是强势模因的典型代表。
我们来看一看网络流行语流行的机制。通常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基于某一个特定的事件,一般来说都是足以引起社会群体注意的特殊事件和焦点事件,事件触发了人们的认知机制,随即事件的核心概念迅速被人们获得并且传播开来,网络平台上的qq、msn、email、微博、空间以及内嵌在网页上的“转发”功能等为概念的传播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空间,此时便形成了基于事件认知的模因。这个模因在人们的脑子里停留越久,越具有感染性,也越具有传播空间,逐渐形成强势模因,在进一步的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以原来的形态进行复制传播,另一方面有可能通过形态的变异,形成新的模因或者是模因复合体,适应网络平台焦急表达的多元化要求,从而保持模因的强势状态。我们以网络上曾经非常火爆的词语“范跑跑”为例进行分析。08年的汶川地震催生了范美忠不顾学生安慰而自己先逃跑的事件。这件事首先在知名网站“天涯论坛”上登载,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引发了全国性的网络大讨论,“范跑跑”的概念由此形成,随即“范跑跑”迅速占据了诸多新闻、评论网站的显要位置,可以说,这时的“范跑跑”以一种强势模因的形式感染了无数网民的大脑,诱使网民以发帖、跟帖、转载等多种方式进行网络传播。这是语言模因的得到复制和传播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范跑跑”事件在网络上逐渐淡化下去,但是“范跑跑”的语言模因没有消失,人们从“范跑跑”模因中提取出一种新型的不同于传统语言学上的“ABB”模因,形成了“文跑跑”、“官跑跑”、“朱强强”、“楼脆脆”、“桥糊糊”等网络热词。“ABB”模因以一种更强势的姿态衍生了一系列新的网络流行语。
因此,我们可以理出一条线索,说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机制:
焦点事件——核心概念认知(初级模因)——扩散(强势模因)——语模提取(模因泛化)——再传播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认同这些网络流行语,并有如此的冲动去复制和传播它们?原因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准备从模因文化的角度做一些解释。
网络作为时下人们交际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形成了非常有独特性的网络文化,必须承认,网络文化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双线发展逐渐变得越来越大众化。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主流文化意识的缺失,促使很多人将感性表达作为自己的审美追求,人们参与到网络中多是以一种狂欢的态度去张扬个性,追求纯粹的娱乐。网络的发达使大家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坐在电脑前便可以猎奇,寻求新鲜和刺激,甚至很多人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不是很清楚,比如“范跑跑”,又如“X门”,有很多热词,“牵手门”、“内定门”、“日记门”等等,都是基于“水门事件”的原型,而很多人也并不十分了解“水门事件”,便争相传播。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需要一种简单的快乐,可以不要太崇高,也可以不要太抽象,能够提供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愉悦大众的方式,体现一种娱乐的精神,就有可能成为大家追捧的热门对象。模因论中谈到的语言背后的深层次的模因,就是指模因文化。而文化是抽象的笼统的,具体还是要以语言的形式体现出来,即语言模因,在网络平台上,就是网络流行语。
参考文献
[1]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