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清照是愁的化身,纵观词作中愁之源,有人认为是孤寂、国破家亡和多愁善感。结合她生活的封建社会和男权制时代的背景,根据其作品分析,笔者认为愁源自“好花易败、红颜易老、怀才不遇、性别歧视”也是必然。
主题词:男权制 李清照 词 愁源 探析
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平等是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千百年来,男权制似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男性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
米莉特在其《性的政治》中指出,“我们的社会像历史上的任何文明一样是男权制社会。……文明本身,都是男人一手制造的”。[1]她认为男权制是整个社会中男人支配女人,年长的支配年幼的政治支配的男性体系。男权制渗透于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或经济的制度之中。
李清照是中国诗词史上的一朵奇葩,被当作了愁的化身。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和理学禁锢下的女词人,纵有千般才情,也只能化作万般浓愁,借词来排遣。从目前诸多关于李清照词中所生之愁研究情况来看,有人认为是孤寂、国破家亡和多愁善感。诚然,上述研究只是“愁”源的几个方面,但不是全部。笔者依循李清照生活的时代,通过对李清照词作的研究,还发现其 “愁”存有新源。
一、“好花易败,红颜易老”之愁
作为一代词人,李清照不但擅长咏物,而且善写花。百花之所以被李清照采入词中而成为意象,是因为它不仅具有美好纯洁的内质,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它们都会随着时间的推演、季节的更换、风雨雪霜吹打而枯萎和凋谢。花好不常在,花开花谢,人的一生不也像花一样吗?睹物伤情,百花易败、红颜易老之愁自是人之常情。词中之花,总是经常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美质难久之中。思量自己的生活历程,不也和花很像吗?因此,词中不管是香飘万里的桂花,还是不媚流俗菊花,它展示给我们的有高尚和纯洁,但也总是渗透着一种对于自我生存的无奈和无力,一种“好花易败,红颜易老”之愁。试以李清照的三首词加以分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如梦令》)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3](《满庭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4](《醉花阴》)
从写作年代来看,这三首词分别写于李清照生活的青年、中年和晚年。走进词中,不管是娇艳的海棠,傲放的江梅,还是金黄的菊花,环境的恶劣,自然的无情,它们都处在风雨云日的摧残与肆虐下,无自我保护生存能力,随时处于生存的困境中。每每面对“雨疏风骤”后“绿肥红瘦”的海棠,被“薄雾浓云,帘卷西风”的黄菊,词人发出的是悲叹和情愁:“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怎一个愁字了得?”,再看李清照的其他词,类似的悲叹和情愁也不在少数,如薄暮细风吹雨下“欲谢恐难禁”(《浣溪沙》)的梨花,“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好事近》)的落红,“风住尘香花已尽”(《五陵春》),“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怨王孙》)。作品虽然都是对花命运和遭遇的叹息,实则通过对好花易败的描写,暗含了对自己红颜易老的自悲、自怜和自叹之愁。
李清照将花的生存环境大多置放于风雨云日飘摇中,暗含了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生活处境的无声展示。作为一位书香才性,柔弱女性的多愁善感,男权制社会和封建理学相互挤压,表面看似对花感伤,实则是对自我的感伤,寄托的并不是单一的美人迟暮悲凉,而是对自身才情受到压抑,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无奈和感伤。她透过才情女性的细腻、睿智和反叛性格,让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位李清照:一个生活在男权社会里,尽管自己才华和容貌像花一样高洁和美丽,但自己的才华和命运,像花一样随时承受自然、生活和社会外加给自己的无情“风霜雨雪”。其“好花易败,红颜易老”之愁能幸免吗?
二、怀才不遇,性别歧视之愁
人类从存在以来,一直在苦苦以求民主、平等和自由,追求男女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但对于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男权社会,男女的真正平等却如同神话遥不可及。“女人的处境是,她这个像大家一样的既自由又自主的人,仍然发现自己生活在男人强迫她接受他者地位的世界当中。”[5]尤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男性在经济上、政治上主宰社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和家庭秩序,进退维谷,而女性的性别悲剧命运、悲怨之愁也由此拉开序幕。
我们知道,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甜蜜幸福,也只能整天在家和夫君一起研究金石,写诗填词之类的生活之事来打发时光,虚度美好的青春岁月。按她的才华和修身,除治家之外,其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科举做官,进入官场,参政议政,走“兼济天下”之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可惜在她生活的时代这样的路没有,支配统治这个社会的男人们能给她施展才华的机会吗?
可见,当时社会和时代都不可能给李清照独立的人格地位。因此,性别歧视,怀才不遇之愁无处无路可排,只好借助才华倾诉于自己词中。“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多丽》);“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浣溪沙》)。这样一位很有思想和很具才华的女子,却被整日禁锢于“小楼”“小院”之中,尽管是“春色深”,却仍是“帘幕低垂”“重帘未卷”,哪有闲情逸致去享用?怎能不倍感孤寂和愁闷?能写出超群拔俗之作,表明她对所处社会、制度、观念的反叛,同时也向后人展露了内心一种特有的寂寞和愁怨:“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6](《忆秦娥》)后人评李清照作品时,常有人说表现的是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因为怀才不遇看不到出路而愁啊!
反观当时的男权制思想和对李清照才学的不公评价,其性别歧视更有突出。李清照生活在一个理学思想逐渐上升的时代。作为妇女,在这种封建纲常和理学思想的禁锢下,遭受太多和太重的性别歧视,其思想压抑情感摧残令人窒息,满腔怒火势必会积久成愁。
在李清照生活的时代下,女子的才学是受到轻视甚至鄙视的。同时代人王灼《碧漫志》卷二就云:
易安居士,晚节流荡无所归,作长短句……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家妇女能文者,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殆不可使李戡见也。[7]
闺阁中的李清照之所以招致打击和压迫,产生如此浓烈的愁,不仅仅是因为其出色的才华,还因为她并不是满足于闺阁中的吟风弄月,她的思想超脱了狭小庭院闺阁的束缚,将批判的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她胆敢在《词论》中对文坛耆宿一一加以尖刻的指摘批评;敢于将进士张韶的对策嘲之为“露花倒影柳屯田,桂子飘香张九成”[8](陆游《老学庵笔记》引李之逸句),甚至对当时昏庸误国的当权派发出了“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9]的尖刻批判,其锋芒毕露和才华横溢必然招致敌人的攻击,政治上污蔑她通金,生活上更是抓她晚年改嫁之事大肆攻击。在这样窒息的环境下,李清照这样聪慧易感的女子,怎能不感这个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与轻视!怎能没有怀才不遇,性别歧视的压迫感!
纵观李清照愁之源,虽有孤寂之愁、爱恨情愁、国破家亡之愁、多愁善感之愁和身世飘零之愁,但结合她生活的封建社会和男权制时代,其愁源自“好花易败,红颜易老,怀才不遇,性别歧视”也是必然。
参考文献
[1]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3][4]李月,张敏鹏.李清照词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6]李月,张敏鹏.李清照词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7]王灼.碧鸡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
[8][9]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