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2期 ID: 421478

[ 韩海燕 文选 ]   

中西“垮掉的一代”比较

◇ 韩海燕

  摘要:在美国的20世纪的50年代与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都产生过一场“垮掉的一代”的文学运动,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显然对中国的“垮掉的一代”产生过影响,但中国的“垮掉的一代”却和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有差异。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 美国 中国 差异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产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三十多年后中国也产生了一场影响不小的“垮掉的一代”的文学运动,毫无疑问,中国“垮掉的一代”的文学运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影响,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中西“垮掉的一代”文学的异同:
  首先,看看产生的背景,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的文学运动产生可以追溯到“迷惘的一代”,“迷”文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产生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美青年被帝国主义的谎言所欺骗参加了战争,充当了帝国主义的炮灰,在战争当中饱受创伤,战后反思,认为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的战争,但是他们有着坚强的意志,从来不对生活抱怨过多,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单枪匹马地奋斗,他们并不与现实同流合污,对现实进行了反抗,但这种反抗显得有些消极,因为他们不去追究造成自己不幸的社会根源,更不去寻求消灭这种不幸的正确方法,他们只是凭着直觉经验同残酷的现实作斗争,或是在爱情的欢乐中和酒精的麻醉中寻求精神的解脱,或是把优美宁静的大自然当成精神避难处。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入了一个更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一个方面美国政府奉行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一方面加剧冷战,恶化世界空气,另一方面在国内加紧实行法西斯式宣传欺骗和恐怖政策,镇压进步力量,把世界性核战争的阴影严酷地笼罩在人们头上。“迷惘的一代”的逃避、消极的情绪更加一步蔓延,大多数人们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就在这巨大而沉重的精神困顿面前,出现了一批敏感多思的青年,试图反抗这种精神迫害与行动禁锢,另一个方面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传统信仰的缺失,年轻人的迷惘和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使他们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反抗社会的虚伪、庸俗的生活,他们表现得十分沉沦颓废。在20世纪的五十年代。195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一所美术陈列馆里,聚集着来自各地的诗人和作家,诗人阿仑·金斯首次宣读了他的长诗《嚎叫》,金斯的诗集中地代表了这些日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的精神风貌与作品风格,称为这个流派有力的、极端的、宣言性呈示,同时深深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创作和文学潮流的走向。 “垮掉”派诗人小说家们一出现,就展示他们反抗历史、挣脱现实的行为态势,他们是历史现实所塑造的一代反叛者。
  中国的“垮掉一代”是产生在中国的20世纪文化转型时期,所谓文化转型时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文化发展产生明显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剧的重组与更新,文化的发展规律要么认同要么变异,文化转型时期也就是对文化的变异,对文化的运作模式,对传统中国中规中矩儒家文化、对循序渐进的政治生态都将产生强大的冲击,依据的是一个全新的标准,特别是在二十世纪晚期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本身政治文化环境的相对宽松和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中国从刻板的极端的封闭荒唐的七十年代进入到全面解禁开放民主的八十年代,这本身生活环境政治环境文化观念的巨大改变和反差,对这一代的中国人影响很大,垮掉的一代也在这个进入到了中国,1985年中国文坛终于感受到“垮掉的一代”浪潮的涌动。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作品出现为标志,宣告了“垮掉的一代”在中国成熟登场。作品中主人公和人物形象大都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五、六十年代,是红色革命情绪继续延伸的年代,革命、严肃、刻板,从他们呱呱坠地开始,他们的一切都被打上了那个“火红年代”的时代烙印,每个人的背景都是一组相同的文化浮雕,面对的都是一副副相同的政治面孔,在那个年代,到处是鲜花、英雄、五星红旗,大喇叭里传出的革命的政治宣言,在过于正统的传统中又经历了虚伪的洗礼……直到七十年代末,产生了那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他们睁开了眼睛开始审视人生、反思自己的精神信仰,他们很艰难与过去告别时,在打碎传统遗留下来的沉重负担的同时,同样也在打碎着自己的信仰,当现实的压力向他们涌来的时候,他们感觉无力承受,他们的精神极大地被股股激流冲垮,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确“垮掉”了。
  其次,“垮掉的一代”所指的对象有所不同。美国“垮掉的一代”是既指作品中的人物又指作家本人。“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在美国的一群松松散散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家和年轻诗人的集合体,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往往是自发的文学创作理念,甚至有时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创作的作品广受争议,因为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规则,形式和结构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鄙俗。作品中的人物也是“垮掉的一代”,可以说作品中的人物就是现实作家的原型再现。而中国的“垮掉的一代”却专指八十年代作家所创作的一部分人物形象。但我们的作家却在健康地成长。作家对这一代人的心理解剖和行为放大,我们可以观察到八十年代新一代成长的精神历程,这些主人公极端行为所触及的各个方面,如果认真思考,是可以发现历史发展为我们提出的问题,使它成为反思传统、检讨历史、审视自身的一把钥匙。
  再看表现的方式,“垮掉的一代”是美国那个时代的象征,他们对社会不满,蔑视传统,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在现实生活中摒弃常规我行我素大胆张扬,在服饰方面怪异、暴露、张扬,令人瞠目结舌,行为更是惊世骇俗,他们居无定所,漂泊游荡,长期浪迹于社会底层。垮掉一代是美国当时社会道德沦丧,堕落腐化最集中、最无耻的体现。在他们的身上,几千年来人类所创造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都被糟蹋殆尽,荡然无存,只剩下了颓废和堕落、卑劣、污秽、淫乱……所以从某个程度上说美国“垮掉的一代”真的成为了垮掉的一代。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在垮掉中的反抗更多的是以逃避和麻醉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高谈东方禅宗、玩女人,甚至吸食大麻。如“垮掉一代”文学代表作杰克的《在路上》主人公沙尔为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青年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在美国大陆中穿来穿去,最后到达了墨西哥,一路上时时酗酒,喝得烂醉如泥,他们不知道将要去往何方,随意而行,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没有生活目标,饿了就吃,醒了就喝,累了天黑了就随便找个村落住下,从纽约一直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此书整整影响了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垮掉的一代”也是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人,留着大蓬头,懒散睡大觉,逃学旷课,生活中没有目标,虽然我行我素,但比起美国的“垮掉的一代”还是没有他们那样行事乖张,在现实的空间里仍然没有放弃他们的固定职业,而仅仅是在精神空间里到处漂泊,面对现实最多只是嘲弄与玩世不恭。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垮掉的一代”,表面上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消极与颓废,但其实在这颓废之声中,在这垮掉之态中,可以发现这种极端的方式中显示出的就是一种反抗,但美国的“垮掉的一代”除了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与社会抗衡外,他们没有对现实生活中造成此结果的原因进行思考,就跟“迷惘的一代”一样不去寻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年一代的痛苦和颓废,也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一味地堕落,是真正的“垮掉”了。和美国比较起来,中国的“垮掉”的一代,表面上垮,实际并没有掉下去,他们表面上失去了信仰,沉湎于感官刺激,而这种“不规矩”,正显示出青年沉沦而不甘的心态。在沉沦颓废与激情震荡,消极悲观与充满自信,不满现实与苟且低级的相互交错与矛盾中。中国“垮掉的一代”虽然也有逃避,随处表现出他们对过去历史嘲弄的同时,他们仍呈现出一种寻找的渴望,他们永远在寻找,他们不幸堕入的是另一个魔圈,跟着“垮掉”的师祖们一起流浪。历史的限制,现实社会环境的隔膜,使他们未曾领受到时代的精神与传统的信仰,精神上无所依靠盲目投入的却是另一股潮流,从小说的人物流露出的精神格调中存在着一种巨大的情感危机。最明显的例子是徐星的小说。在“我”痛苦、绝望的同时也是堕落、麻木的生活中,弥漫着一种深情的感伤。但可以同时发现,在徐星的小说中充满迷乱困扰和不安的世界背后却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叛逃离以及对平庸市侩世俗偏见的揶揄抨击,但其实真正的痛苦源自于主人公内心的经历,“我”的痛苦首先来自于八岁开始的“浪迹天涯”,实际上是指“我”为了寻找精神乐园和情感故土所进行的奔波,这种垮掉的心态来自于内心情感的危机,在生命受到压抑后释放出的并非理性的冲突,而是一种更加深沉的情感追寻和精神寄托,他们垮掉的背后,实际表达了一种渴望超越它的强烈愿望与自尊,他们并不是想真的堕落,只是因为潜在的生活不可能真正与他们对话,传统的单纯信仰也无法给他们以满意的回答。中国的“垮掉的一代”的小说从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痛苦的积淀出发,表现出了一种警示的姿态,这不仅仅提请全社会投以关注的热情,与此同时也昭示了作品人物自身的觉醒。也更加准确地深刻地反映我们所经历的特殊时代带给人的一切病态的东西。这也是中国“垮掉一代”与美国“垮掉一代”本质的区别。
  参考文献
  [1]陈雷选编.世纪病:别无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1-10.
  [2]贺莉.国内“垮掉的一代”文学研究综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112-113.
  [3]关明孚.海明威的反战心路历程.沈阳教育学院学报,辽宁出版社,2004(3):50-51.
  [4]江晓原.嚎叫:叛逆也修成了正果.博览群书,知识出版社,2011(7):81-82.
  [5]王宁编.20世纪西方现代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5-12.

中西“垮掉的一代”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