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的读者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不同的读者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灯塔”。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女作家,她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敏锐的眼光和跳动的思维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为我们展现了她独特的“空白”创作美。本文将在空白的视角下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进行解读,对其中的文学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字:《到灯塔去》 空白 主题 情节
空白本来是一种绘画创作技巧,本文引用的“空白”主要是指弗吉尼亚伍尔夫像画家一样,用有力的画笔在小说《到灯塔去》中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小说《到灯塔去》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那种创作的独特的“空白”美,这也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中展现出来的深邃的文学思想。
一、引言
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 在《到灯塔去》这篇小说中,作者的意识可以由古至今,由远到近,纷沓而至,反复转换,同时又瞬间万变,让人捉摸不定,可以让读者在小说的思想主题,叙述指代,情节刻画等方面留出很大的思维空间。罗兰巴特曾经也强调过,建立在文字“多重”意义上的小说才是一部伟大的永不垂朽的文学作品。因此,本文将从空白这一概念和特点入手,然后分析空白这一艺术手法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具体运用,从而可以对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空白艺术和作者的思想内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二、空白的概念及其意义
英伽登曾经明确地指出,文学作品是由四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的,即是语言表面层,意义结构层,意义再现层和图示化层面,这是一个由很多“不确定点”和“空白”共同构成的“图示化”的框架结构,这就需要读者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将其“具体化”,将其中的“不确定点”进行充实和填补。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标准和文学意义都和读者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而言,要学会善于伪装小说文本,给读者留下一定的空白,不要试图去回答所有的问题,对于读者来说,就要不局限于原有的固定思维,要发散自己的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一部分的空白给填上。沃尔夫岗伊塞尔曾经这样说过:“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只有充分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想象能力,这样才可以让读者聚精会神地阅读文学作品,从而实现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总是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魔力,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的大小和文学作品的号召力成正比例,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越多就越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深入地去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总的来讲,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具有可塑性,无限性,容纳性和感召力等特征。
三、空白艺术在小说《到灯塔去》中的具体运用
(一)小说主题表达的“空白”艺术
小说《到灯塔去》所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可谓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戴维戴希斯和阿诺德凯特等小说评论家都对此各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小说《到灯塔去》的主题思想,弗吉尼亚伍尔夫还是给读者和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很大的“空白”,任其自己自由发挥和想象。比如,可以从空间距离,互文性,生态主义等不同的思想角度出发去解读,那么所填写“空白”的颜色就会不一样。笔者将运用《中庸》的哲学思想原则对小说《到灯塔去》的和谐主题思想进行探讨。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句话的大体意思就是说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都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追求与天性,天道合一的至善、至真、至诚、至仁的人性,所以需要对人的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在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第一章《窗》里,弗吉尼亚伍尔夫为读者描述刻画出了拉姆齐先生和太太性格并不“中庸”的紧张气氛。拉姆齐先生对于任何事情都表现出自己特有的理性,一次次地将事实的真相揭穿,其实“明天天气不会好的”,与此恰恰相反,拉姆齐太太总是对于事情表现得十分细腻,就算是芝麻大点的事情也总是可以在她的心里翻来覆去。“……刹那间,完全出乎了她的意料……这种温柔体贴的意义已经荡然无存……它可以让人随时想起这个海岛会随时被淹没,会随时被大海所吞噬……”理想中的人的情感是需要拉姆齐先生的理性和拉姆齐太太的情感的综合,从而可以“发而皆中节”。只不过这种特殊的感觉在多年以后才逐渐感悟出来,“……悟出了一些东西,比如说在海滩上的这种情景,这种友谊彼此投入和融合的状态……”。这种相互彼此投入融合的状态就是一种“中庸”思想的体现。
(二)小说叙事指代的“空白”艺术
小说中叙述指代的“空白”就是指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作者的叙事指代不明,非常的模糊,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位读者都成为小说的参与者,小说叙事指代“空白”的叙述者。
“他转过身来看到了她……她是那样的可爱动人……不过他还是不能告诉她他的内心想法……他看上去是这样如此地疏远她……所以她就开始喊他……因为她了解……”
“他们本不应该邀请她来的,她原本也是不应该来的……一支笔,在这个混乱的,斗争的和毁灭性的世界里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似乎又这样说道……但是他也来了……”
我们可以看出在上述的叙述指代过程中,“他”,“她”和“你”都是指代并不清楚,这并不是作者为了节省笔墨,而是作者为了创作的需要而有意为之,作者为我们所描述的画面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原型,这样每一位读者不仅是在读小说,更是在经历着一些事情,正是由这生活中数不清的“他”,“她”和“你”,才构成了这个实实在在有感觉的世界。著名的现象代表学派代表人物杜夫海纳(法国):“(小说创作者)的语言越是说的不明白,越低调,越平常,这样的表现效果是最佳的。他说的什么就是他勾勒的世界,我们也是通过他所描述的世界开始认识和了解他的,而这个世界是各种不同世界中的一个可能存在的类型。”
(三)小说中故事情节的“空白”艺术
故事情节的“空白”主要是指作者在展开小说的叙事过程中省略了一部分,用跳跃式的速度进行跃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找不到任何一条情感的主线。
小说《到灯塔去》一共分为三个章节,在第二和第三个章节中,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描写战争,只是从侧面提及到了战争。“……人们都说战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诗歌的兴趣……一半的原因是因为战争……”既然战争是构成小说的主要背景因素,发挥着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作者为什么不从正面直接描述呢?是担心战争的残酷性还是因为还有别的原因?这就是为了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四、结语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女作家,很多著名的意识流理论家和文学评论家都对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空白”艺术美做出过研究,小说中的这种“空白”的艺术可以为作者和读者以及读者和读者之间提供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每一个人都是“作家”,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到灯塔去》中的“空白”美源自于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往深处看,生活好像远非如此。”“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一天普普通通的内心活动感受一下吧。心灵上已经接纳了无数个印象——奇异的、琐屑的稍纵即逝的或者是用锋利的钢刀深刻在心头之上的。”正是因为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生活的这种真实感受,所以才会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实现和读者心灵上的默契配合,让更多的读者加入了填补“空白”的行列之中。
参考文献
[1]R Barthes.Critical Essays[M].Trans,R.Howard.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72.
[2]弗吉尼亚伍尔夫.林之鹤译.到灯塔去[M].舍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
[3] [德]沃尔夫岗伊塞尔.金元浦编.文本的召唤结构[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 [美]哈罗姆布鲁姆.江宁康译,西方正典[G].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赵炎秋.文学批评与实践教程[G].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6]岳峰.论《到灯塔去》的“非个人化”[J].盐城:盐城师范学报,2003(04).
[7]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l994.
[8]李乃坤.伍尔夫作品精髓[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