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CNNIC的统计,我国网民数量超过5.64亿。如此庞大的人群使用一种相同的交际工具——网络用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用语的出现为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本文在浅析网络用语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用语的语言学价值。
关键词:语言学 网络用语 语言学价值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四成。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利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超过4亿,这意味着网络使用便捷性的提高使网民更乐于随时随地地从网络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由于众多网民沟通的需要,网络用语也就应运而生。广义上的网络用语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网关、域名”等;一类是网民在聊天室、论坛、贴吧等网络社区交流沟通用语,如“斑竹、木有”等。狭义的网络用语专指后者,亦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网络用语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我们传统的汉语习惯,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用语的出现为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本文首先浅析网络用语的特点,其次探究网络用语的语言学价值。
一、从语言学的专业角度来说,网络用语是一种社会方言,是网民的交际工具,是一种语言变体
所谓“语言变体”,按照Hudson的理论,是指“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对于网络用语来说,套用“语言变体”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它是在网络环境中具有类似社会特征的网民普遍使用的一种语言模式[1]。下面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方面来浅析网络用语的特点。
首先是词汇。词汇由语素构成,而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网络用语词汇的构成不仅包括汉字,而且还杂糅了数字、字母、特殊符号等。网络环境决定了网民的交际用语,既要有口语的直接性、即时性,又要通过书面的形式传达,注重视觉效果与信息输入传达的快捷。所以,其词汇构成兼具简略性与诙谐性。缩略语的广泛使用即是简略性的突出表现,如以汉语拼音缩略:GG(哥哥)、MM(妹妹);再如以词汇语义缩略:键鼠(键盘鼠标)、寒(心寒);还有英语缩略等。网络用语构词诙谐是其又一特性,比如谐音造成的诙谐:酱紫(这样子)、杯具(悲剧)、霉女(美女);再如析词别解词造成的诙谐:泼妇(活泼的妇女)、偶像(呕吐的对象);还有重叠造成的诙谐:东东(东西)、漂漂(漂亮)等。此外,还有一些原有汉语词汇,在网络交际中词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人品(运气)、盖楼(建立帖子并顶起)、小强(蟑螂、生命力特别顽强的人)、和谐(屏蔽删除)。
其次是句法。句法即句子构成的方法,研究词汇构成句子的规律。网络用语既有与传统汉语表达方式相同的基本句法,又引入了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比如从影视中吸收的句法:“兄弟我闪先”、“I服了YOU”、“我顶你个肺”等,这些句法的使用与电影《大话西游》、《疯狂的石头》的流行有关。还有将外语与汉语混搭的句法,如:“你out了”代表“你老土了”,“你真in”代表“你很时尚”等。另外,网络用语常在句尾加上语气词或助词等,如:“来了哈”、“偶滴神啊”、“肿么滴啦”、“严重同意的说”。从整体上来说,网络用语具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其句子通常是短句和简单句,语义明了,没有复杂的逻辑关系,结构也偏于松散。句法的简单化使网络用语传情达意更加便捷,保证了网络交际的顺畅性。
最后是修辞。网络用语的修辞大多借鉴传统修辞手法,也有对已有修辞方式的强化和新修辞方式的探索。尤其是借代和谐音双关的发展,是对原修辞方式的突破。如以当事人原话中的词句进行借代来表达反讽的目的:“躲猫猫”反讽云南看守所犯人死亡警方解释的荒唐,类似的还有“俯卧撑”等。也有以借代来浓缩新闻事件,如“楼脆脆”、“楼歪歪”、“范跑跑”等。以谐音双关来修辞在网络特别常见,如人参公鸡(人身攻击)、大虾(大侠)、米国(美国)、稀饭(喜欢)等[2]。网络用语新修辞方式的产生常常伴随着对传统语法与逻辑结构的故意违背,以此达到反讽的效果,如:“被捐款”、“被代表”、“被自杀”、“被就业”等,“被XX”的往往是弱势一方,在明显的主动动作前加一“被”字,其种种无奈尽显。这种修辞方式的诞生与现实生活中的无处诉说有关,通过网络的相对自由的言说来曲线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二、网络用语成为重要的语言现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
网络用语影响越来越深远,不但使用它的群体庞大,而且大有超网下蔓延的趋势,有好多网络用语的词汇已被广大群众接受,甚至被运用到官方语言中。首先,网络用语作为新的语体形式对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影响。基于互联网的研究方法跟传统研究方法有所不同,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研究者与网民之间可以实时互动[3]。网络用语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手段与其他语体形式有巨大差异,要研究网络用语就要从研究其传播的媒介——网络开始。网络既不同于纸质无声媒体,也不同于广播、电视等有声媒体,更不同于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因此,依托网络产生的语言与依托其他几种媒体产生的语言就有本质的不同。当前技术手段下,网络媒体输入的手段主要还是键盘,因此网络用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键盘。尤其是汉语的输入较英语略显复杂,这也是网络用语惜字如金的表达方式的原因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用语也在不断发展,当输入端摆脱键盘的限制,相信网络用语将会更加简洁明快。此外,网络中的人处于虚拟空间中,无现实生活的身份限制,其交际用语呈现出明显的诙谐性,表达手段追新求异,文字、图片、各种符号随意拼接。要研究如此形式丰富而又不断发展的网络用语,自然要用到传播学、社会学、符号学等非语言学的方法。
其次,网络用语的出现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同时也对语言规范化提出了挑战。网络用语的出现促进了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用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在网民中传播非常迅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某某体”的流行。比如“淘宝体”、“咆哮体”、“蓝精灵体”、“凡客体”、“梨花体”等的流行,一时间网民争相造句,展示出强悍的恶搞能力。而“某某体”的流行对语言学的价值,就是促使我们思考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为什么会大行其道,其流行过程与深层原因是什么。网络用语方兴未艾,对这种新的语言现象的研究是语言学发展的需要。网络用语对语言规范化提出了挑战,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如有言论认为网络用语是“黑话、语言垃圾”等。对于语言现象,长期发展形成了固定的规范。而规范是约定俗成的,经过群体的广泛使用和长时间积淀,通常只是缓慢的、细小的发生变化。用这样的规范来限制网络用语,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促使我们对语言规范化重新审视,语言规范化要体现大的追求:规范化知识的增长和语言生活的和谐[4]。
综上,网络用语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对网络用语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网络用语是对传统语言体系的有益补充,系统、客观地研究网络用语,不仅有其语言学上的学术价值,对网络用语本身的发展、规范也有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Hudson R. A Socio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赵华伦.论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J].语言文字应用,2005(3):123-125.
[3]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1):70-80.
[4]施春宏.论语言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及策略[J].汉语学报,2009(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