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2期 ID: 421492

  

西风东渐——看英语影响下的西化中文现象

◇ 程德桂 余高峰

  摘要:近代中国因受到西方世界洋枪大炮的侵袭,原本封闭的世界被迫敞开了,因而西方的经济、文化便如龙卷风一般席卷了近代中国。加之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东方大地上的西风愈加强烈,白话文开始兴起,但受到英文或者劣质译文还有译文体的中文的影响,白话文的发展变得“畸形”。本文拟从近现代中国一些作家作品中,探究受英语影响而形成的中国文学的西化现象。
  关键词:文体 白话文 西化现象
  一、引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工具。西方踏上中国领土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台湾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余光中先生在《论中文之西化》一文中说:“西方文化借英文及翻译大量输入,却正值中国文化趋于式微,文言的生命已经僵化,白话犹在牙牙学语的稚龄,力气不足,遂有消化不良的现象。梵文对中文的影响似乎止于词汇,英文对中文的影响已经渗入文法。前者的作用止于表皮,后者的作用已达周身的关节。”(余光中,2002)
  新文化运动期间,很多学者主张对中文进行西化,甚至鼓吹废除中文而习洋文。傅斯年在《怎样作白话文》一文中就如何写好白话文中说道,“就是直用西洋人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词枝(figure of speech)……一切修辞学上的方法,造成一种超于现在的国语、欧化的国语、因而成就一种欧化国语的文学。”朱自清在《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一文中,说鲁迅先生“他说欧化文法之侵入中国白话的大原因不是好奇,乃是必要。要话说得精密,固有的白话不够用,就只得采取些国外的句法。”
  从傅氏以及鲁迅的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文化时期学者们对西文过分推崇,而忽略了文言对白话文发展的作用。其之所以鼓吹中文西化,与白话文尚未成熟,表达能力有限有关。余光中先生在《论中文之西化》文末总结道“六十年后,白话文去芜存菁,不但锻炼了口语,重估了文言,而且也吸收了外文,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新文体。”他同时还呼吁“今天的白话文已经相当成熟,不但不可以再加西化,而且应该回过头来检讨六十年间西化之得失,对‘恶性西化’的各种病态,尤应注意革除。”(余光中,2002)
  早期的白话文,先是文言夹杂着白话,到了30年代,年轻一代的作家又受西化的影响,文言文读得少,英文读得多。加上受一些劣译作品的感染,西化中文便随处可见。本文拟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对30年代一些作家作品,主要就林徽因女士在挚友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后作的《悼志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行文表达的西化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二、西化中文症状
  (一)滥用代名词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句话中连续用几个代词的现象,或者一段话中代词呈泛滥之势。例如:
  1.花莲是台湾东部的小城,它以海景壮美闻名。
  2.而反过来看他自己在他的一生的过程中却是很少得着同情的。(林徽因,1931)
  3.他甘冒社会的大不韪他的恋爱自由。(同上)
  上面三个例句中加下划线的代名词和代名词所有格都应删去,句子才显得简明。
  (二) 滥用介词
  在英文中,介词到处可见。如果英语句子中没有介词,就像机器少了零部件一般,无法运转,且有散件之险。中文则不然,没有介词的连接,行文照样顺畅。例如:
  1.欢迎王教授今天来到我们的中间,在有关环境污染的各种问题上,为我们作一次学术性的演讲。
  2.我们新诗的历史才是这样的短,恐怕他的判断人尚在我们儿孙辈的中间。(林徽因,1931)
  3.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同上)
  例1中的开场白不中不西,句中的“中间”、“有关”两个介词,显得累赘,应该除去。例2中,尚在我们儿孙辈的中间,令人难以捉摸,宜改成“且由我们儿孙辈去评判”。例3中,中间也完全没有意义。
  另外,“有关”、“关于”之类的介词是较为常见的滥用介词。例如:
  4.关于王教授的为人,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5.你有关于老吴的消息吗?
  6.有关文革的种种,令人不能置信。
  上面三个例句中的介词,完全是多余的,应当删除。
  (三)滥用“的”字
  英文中常用形容词,一些常见的形容词词尾有-tive, -able,-ical,-ous,-ty等等。而中文中只是全由“的”来构词,“的”由此变成了万金油。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或者常听到诸如“好的”,“对的”,“是的”等带“的”的话语,其实这三句话中的“的”也是多余。朱自清名作《荷塘月色》中也有此类之句: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靓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一句话用了七个“的”字,后两个句段连用形容词,显得臃肿不堪。同样,在林徽因的《悼志摩》中,这样的句子也很多,例如:
  1.他觉得人类各种的情感动作全有它不同的,价值放大了的人类的眼光。(林徽因,1931)
  2.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同上)
  上面两句,频繁使用“的”,在“各种的情感”,“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他的理想的愚诚”词组中,使用“的”字让句子变得不通畅,显得蹩脚。连用的形容词“放大了的人类的眼光”以及“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也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
  (四)频繁使用抽象名词
  与中文相比较,英文使用抽象名词较多。中文西化之后,抽象名词大量渗入,而与英文不同的是,中文的名词难以与动词、形容词明显区别开来。由此,人们造成了一些诸如“安全感”、“百分比”、“机动性”、“能见度”等词已被人们广泛应用。然后有些所谓的抽象名词,则让人感觉不伦不类。还有一些句子表达中,原本用作动词的词被名词化后,句子也就西化了。比如“选购书籍,只好委托你了”是中文表达习惯,而“书籍的选购,只好委托你了”则是西化的表达方式。   在《悼志摩》中,也有类似的名词化表达。例如:
  1. 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林徽因,1931)
  2. 谁相信就是这一个钟头中便可以有这么不同事实的发生。(同上)
  3. 以后我好奇地曾问过这故事的真确,他笑着点头承认这全段故事的真实。(同上)
  4. 此外他的兴趣对于戏剧绘画都极深浓。(同上)
  上面四句话,读来便觉着生硬,拗口。第一句如果改为“对于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何等脆弱,智慧何等有限”,则更为自然;第二句应该改成“谁相信就是这一个钟头便可以发生这么不同的事实”;第三句我们不妨改成“以后曾我好奇地问过这故事是否属实,他笑着点头承认这全段故事都是真的”;第四句我们可以改成“此外他对戏剧绘画兴趣浓厚”,这么读来,便自然多了,也更容易理解。
  (五)语序颠倒
  英文一般开门见山,把主要信息放在句子前面,后面辅以时间、地点、原因等状语;而中文则相反,把次要信息先陈述,层层展开后才把主要信息放在句子后面,给人一种曲折婉转,方见庐山真面目的感觉。西化的中文则会很突兀地把主要信息放在句子前面,后辅以次要信息,给人感觉逻辑混乱。在《悼志摩》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类句子,例如:
  1.他问志摩等什么在这大雨里。(林徽因,1931)
  2.听说有一次康奈尔学校里一个极严的经济教授还写了信去克莱克大学教授那里恭维他的学生,关于一门很难的功课。(同上)
  上面两句话明显不符合中文逻辑,按照习惯表述,第一句应该改成“他问志摩在这大雨里等什么。”;第二句应改成“听说有一次一次康奈尔学校里一个极严的经济教授还写了信给克莱克大学教授,信里对一门很难的功课恭维了他的学生。”
  除了以上这些西化现象外,中文西化还表现在“们”的滥用,“……之一”的滥用,过分采用被动语态等。
  三、结语
  本文从代名词、介词、形容词、抽象名词、逻辑顺序词等西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希望诸位从以上西化现象中得到些许启示,在自己的行文中避免此类西化中文。笔者以余光中先生在《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中的话作为结尾,“不过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缓慢而适度的西化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长补短。但是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这种危机,有心人都应该及时警觉而且努力抵制。”(余光中,2002)
  参考文献
  [1]林徽因,朱自清等.中国最美的散文.世界最美的散文大全集:悼志摩,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67-68.
  [2]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9):102-104.

西风东渐——看英语影响下的西化中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