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环节,同时也是公认的难点。对在“白话”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初中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无疑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在这个背景下,若想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良好的鉴赏能力便成为了关键。初中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他们才会更加有信心地学习文言文,并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那么,该如何培养初中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呢?
一、背景重现,加深印象
每一篇经典的文言文都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倘若我们利用多方面渠道为学生们呈现这些背景,不仅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储备文言文知识,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更有信心地学习文言文。介绍历史背景之前,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搜集积累并整合资料,哪些需要,哪些剔除,都应该进行认真增删,从而保证呈现给学生的是最经典的、最需要学生了解的。
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范仲淹的生活背景、岳阳楼的历史背景等展示给学生看,从而让学生们在大的方向上把握这篇文言文。当多媒体课件播放出来后,画面上壮观、怡人的美景,以及解说人那富有磁性的嗓音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此时,可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比如:通过对纪录片的观看,以及对课文的预习,请尝试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动机是什么?这篇文章中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这时,带着对纪录片的记忆,对课文的预习,《岳阳楼记》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自然会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将文言文的背景重现在课堂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者、文章、历史背景的印象,同时还能增强他们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并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全文赏析,词句解读
当学生们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后,教师要及时带领他们通读全文,然后逐句解读,继而进一步加强他们对文章的认知。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由教师翻译,由学生记录,整体来看不仅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机械性,同时还难以起到“鉴赏”的效果。笔者认为,所谓鉴赏,就是通过学生对作品本身的理解,继而做出的翻译、解读、剖析,倘若这些环节都被教师包揽了,那么学生又怎么可能得到“鉴赏”的机会呢?所以,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考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翻译。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计较对错,因为学习重在参与和积累,有时错误也会成为很好的反面教材。
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里面有一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有一名男生是这样翻译的:“于是便回家里,开始摆酒杀鸡做饭。”很显然,他在翻译的过程中未能考虑到这句话中的“要”为通假字,通“邀”,应该翻译为“于是邀请渔人到家做客·····”。但是,在指正的过程中不能冷嘲热讽,相反通过这名男生的错误翻译,恰恰可以增强学生对通假字这一环节的关注力度。
三、精髓剖析,精神感悟
读文章的最终目的是感悟其意境,理解其背后的寓意和思想。所以,当学生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历史背景,并进一步把握了作品的字面意思后,我们还要带其剖析文章的精髓,继而让他们懂得文章所蕴含的精神和人生态度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文本折射出来的一种精神和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完《两小儿辩日》后,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请同学们试分析,这篇文章主要交代了哪种人生态度呢?”这时,学生们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做人要谨慎谦虚”、“做事要细心,分析问题时要勇于提出质疑。”“在探究事物时要讲究客观,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钻研,这样可以发现更多的真理”。透过学生们的回答,我心知自己的目的达到了。而这不也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吗?所以,在引导学生剖析文言文作品中的精髓时,我们不妨放手一搏,让他们大胆去说、大胆去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他们对文言文鉴赏的能力。
良好的鉴赏能力可以充分提高初中生对文言文的把握程度,继而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知文言文,并从中寻到美、寻到真理、寻到人生的意义。其中,通过背景重现,可以让初中生对作者的生平与经历感同身受,继而增强他们对作品本身的感悟;其次,指导学生对全文进行赏析,并把握关键词句的意思,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继而为深入理解奠定良好根基;最后,引领学生对文章的内涵及精髓进行剖析,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与作品、作者之间展开互动,并把握其中心主旨。
(作者单位:海安县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