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中国古典诗词题材众多,意蕴丰富,脍炙人口。教学时,运用多维鉴赏策略,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事半功倍地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探究、鉴赏古典诗词之丰富内蕴、幽深意境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长河中沐浴先哲智慧与品格的光辉。
一、从音乐美的角度鉴赏古典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诗歌字词的平仄、节拍、押韵上。教学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运用“因声求气”或者“浅吟低唱”之法,可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1.鉴赏古典诗词的节奏美。古典诗词节奏分明,即讲究诗歌语言的节拍,注重诗歌偶句句末字词的押韵,突出字词的平仄等。其中,五言诗的节奏为“221”或者“212”。如杨炯《从军行》的节拍为:“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七言诗的节奏为“2212”或者“2221”。如杜甫《登高》的节拍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古典词曲语言的节奏比较复杂,但大体上还是可以根据意群与表达情感内容的需要等划分节奏的。
2.鉴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古典诗词具有“如乐之和,无所不偕”之韵律美。这是因为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用韵的缘故。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主要表现为在节奏点上的字音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方法处理。比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中“烽”为平声,“火”为仄声。诵读时,“烽”为长调低音,“火”为短调高音。在古典诗词中,平仄之声有规律地交替与重复,能够创设音调的起伏与和谐,构成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
二、从意境美的角度鉴赏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的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境或自然景物等与作者深沉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水乳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是境与意的和谐统一,是古典诗词思想内容与艺术形象的和谐统一,是外景与内情的和谐一致,是情理形神的水乳交融。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和生动画面,是诗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手段。阅读鉴赏诗歌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艺术形象与美丽画面,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如临其境地鉴赏古典诗词丰富美丽之意境。
例如,教学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诗篇前四句所描绘的登高所见之美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落木、不尽长江等八种景物,如临其境地感受诗境中浓郁的自然之秋氛围,并从这四句所描写的悲凉凄美的秋景和深远的意境中,体味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凉心境。
三、从艺术风格的角度鉴赏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的艺术风格是古代诗人基本定型化了的气质风度与人文品格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是诗人在特定时代和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长期修炼而成的思想情感、性格品行、兴趣爱好、气质风范、艺术素养及思维方式等综合素养的具体表现,是诗人成熟的标志,是彼诗人区别于此诗人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古典诗词历史长河中,每一位成熟的诗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比如,李白诗歌的浪漫豪放,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歌的浅切质朴、王维诗歌的清闲淡远、李商隐诗歌的艳丽精深、杜牧诗歌的英俊豪纵、苏轼诗歌的旷达飘逸等。不仅如此,每个时代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还往往有着变化多姿的艺术风格,而又以其中的某种风格为主导。比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其词作因主要以个人生活为创作题材,词风或缠绵悱恻,或哀怨抑郁,但其诗作因主要以针砭时弊为表现内容,诗风激昂慷慨,愤郁雄浑。前者如《声声慢》,连用十四个叠字,曲折委婉地道出她凄凉悲苦的心境与孤独的处境;后者如《夏日绝句》,借项羽宁死不逃的历史典故指责赵构的逃跑行为,格调慷慨激昂,雄浑悲壮,颇具阳刚诗魂。但其诗歌创作的主导风格仍是前者。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艺术风格的角度鉴赏不同创作风格的诗人之古典诗词,可以引导学生明白文学鉴赏理论中“刚柔相济,是人生应有的节奏,崇高固可贵,秀美也不可少。这两个审美范畴说明美感的复杂性,可以随人而异,也可以随对象而异”(朱光潜言)之深刻含义。
中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文学。”因为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中国古典诗词尤甚。故此,教学时,我们务必授予学生多维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艺术风格的丰富多彩等不同角度鉴赏古典诗词,并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这一艺术形式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寄寓于古典诗词中的理想抱负,品鉴古典诗词中阐释的人生真谛,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操。
(作者单位:栟茶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