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第5期 ID: 361282

[ 张德昌 文选 ]   

如何完成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题

◇ 张德昌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题分值为19分,由三个选择题和两个翻译题组成。然而学生作答时往往由于读不懂文言文选文内容,答题的准确率自然也就不高,再加上翻译时仅凭自己的想象,以今人的思想去想象古人,造成翻译出来的句子难以看懂,19分的文言文分数,大部分学生的得分基本在10分左右。所以,掌握文言文答题的方法与技巧,有助于学生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一、 了解选文内容规律
  新课标卷文言文选文一般是从纪传体史书中选文,选文所涉及的人物一般都是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这样的选文标准旨在培养学生正直善良的思想品德,对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学生文言文功底薄,文言文词语积累量偏少,再加上文言材料距离现在比较遥远,里面涉及的文言知识、文化知识、地理知识、年号、人称变化比较多,学生阅读文言文兴趣不大,难以看懂,从心理上有一种畏惧感。其实文言文选文中记叙人物思路清晰,特点明显,规律容易把握,选文基本都是记叙某人,字某某,什么地方人,小时候喜爱读书,特别聪明,经科举,做了官,为官时治理有方,抑制豪强,体恤百姓,兴修水利,赈灾济民,造福百姓,断案入神,军事上有谋略,作战勇敢,最后遭奸人陷害而亡。选文结束时又会补充说明该人其它一些性格,如孝敬父母,为官清廉,家无多余财物。学生在阅读时只要沿着这个思路,一边读一边想,思考这个选文和我们以前所了解的传记类选文有何相同和区别,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兴趣,能够快速读完文章。
  二、 梳理把握选文内容
  怎样才能快速把握选文内容呢?阅读时应该抓“四名一性”,分段阅读:“四名”是指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性是新性格,是在选文结束时补充说明传主性格的,这五个方面基本上就可以概括传主一生的重大事件。对每一篇传记类文言文首先要了解传主姓甚名谁,他一生在哪一年什么地方都做了什么官,干了什么事,官职是升还是降,阅读时都要认真思考,要求学生对古代官职变迁情况的词语要有一定积累,比如“辟”“荐”“拜”“授”“擢”“拔”一般是授予、提拔官职,而“迁”“转”“调”“补”则是调动或补充新职的,而“谪”“左迁”“罢”“免”“黜”“废”就是降职或罢免官职了。
  传记文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段经历,一个事件,因其记叙的是人,事件常常随着其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学生阅读时,只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结合原文有关内容,遇到与官职有关的词语,表示事件进展的年号名,新出现的地名,都要在下面划线标识,选文在最后一两自然段有时会补充说明传主的新性格,每阅读完传主一件事后画一斜线,表示到这里就是一层意思,这样就能基本厘清人物活动的脉络。上面的四名一性往往是在某个段落的开头,所以要在它们的前面标上①②③等标志,这就为后面正确完成第6题,即文言文整体理解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熟悉答题步骤、技巧
  首先将全文阅读一遍,对整篇有一个大体了解,传主姓甚名谁,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与传主有联系的有几个人,然后阅读文言文第6题,不管选项错对,该题往往让选择错误的一项,因一项错误并不影响对全文的整体理解,再将第六题所有选项带入全文翻译,这样就对全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弄清全文总共写了传主几件事,经过、结果怎样。做完上面的准备,就可以趁热打铁,完成文言文阅读第6题,因对全文内容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容易做答,其次做完第6题有助于完成其它试题,第6题是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判断。做题时把题干中A、B、C、D四个选项分别代入选文,找到对应的区间,一一比较甄别,看选文和选项叙述上有什么差别,重点关照人物是否一致,事件叙述是否合乎要求,时间年号,地点是否一致,有时还需要特别注意前后顺序是否一致,重点词语翻译是否一致,再者如果选项叙述的文字出现了“因为”“所以”等字样,还要检查有无强加因果的问题,这道题最关键的就是认真比较,只要做对了这一点,基本就可以完成这道试题了。
  2013年新课标卷一的D选项中“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一处,原文是说“此后一年多,强盗到钧州,因文升家在那里,就离开了,”错误在于选项叙述不全面。
  做完第6道题,回过头再按顺序做第4题,也就是文言文实词题,纵观近几年新课标卷文言文实词题基本上都是给出四个选项,让学生找不正确的一项,考察学生文言文阅读和积累实词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认真积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在记忆时应学会记住自己最熟悉的经典文言例句,用例句来带动记忆,同时做好必修文言文课后第二题的复习。一般文言文课后第二题都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词多义现象而设置的,平时要注意积累。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做题时把每一个词语解释义代入所在句子,并关照原文句子的上下文所在的位置理解、推敲、翻译,千万不要只代入选项,这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该项的正确与否。2013年新课标文言文第4题A项“登”是“登上”之意,这里引伸为“登科”“考中”。
  试题第5题属于信息筛选题,主要考察学生挖取文言文重要信息的能力,近几年新课标命题内容考察文言文传主的主要特点(性格经历)等方面。答题时首先要审清题干,是选属于传主的项,还是不属于传主的项,把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项去掉。如试题要求选出符合表现传主治政才能的一项,就要把不属于治政方面的军事、识人等项目去掉。分析时最好先分析①②⑤⑥项,一般学生阅读文言文不认真,只看原文的前面和后面。中间部分由于人物多,事件复杂而不愿意仔细阅读,其实只要能甄别四个选项,大部分试题都能做对。
  2013年新课标卷一第5题,选项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的一组。①项“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说明马文升性格直率。②项“凡言语功止悉导之以正”说明如何教育太子的。④“文升请命所司赈恤”说明马文升体恤百姓。这几项都与题干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不符,只要能分清②③④中任意两项就可完成该题。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两个小题的形式出现,每小题5分。试题不难但学生失分很多。文言文翻译采用采点得分,每道试题设计了四个得分点。每个小题有三个关键词的翻译,每译对一个得1分,基本大意翻译正确得2分。三个关键词里面既有实词又有虚词,大多数属于一词多义,做题时要仔细分析,看这个词是否在课文里出现过,或者成语里面有。做到全句和翻译一一对应。最后还要放入原文检验看能否讲通,若能讲通,则说明翻译没什么问题,若讲不通,就要考虑是否为一词多义,是否为词类活用,通假字,还有可能是人名、地名。还有一种情况,翻译的句子由两个关键词和一个文言句式组成。翻译时原文由几个分句组成,翻译的句子也要由几个句子组成,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原文不是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不宜采用意译的方法,力求用直译的形式把句子翻译出来,同时做到文从字顺。
  2013年新课标卷(一)第七题第(1)小题中有“耆硕”“推心”“望”三个关键词,耆,古称六十岁为耆,泛指年高,硕,大,比喻年高而德望很重,“耆硕”就是年高德望;推心,即坦诚相待;“望”,就是比得上,望其项背。第二小题中有“时事”、“辙”、“颦蹙”三个关键词。“时事”就是当时的政事,“辙”就是“总是”,“颦蹙”即皱着眉头,了解了这几个关键词,把其它意思连缀起来,就可以翻译出完整的含义了。
  完成文言文阅读题其实并不难,只是长期以来,学生不喜欢文言文阅读,心理上又不重视,加上不了解文言文应试方法与技巧,导致在考试中失分较多。只要我们平时多重视文言文的学习、积累,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完成文言文试题也就变得容易了。
  (作者单位: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如何完成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