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的特点,这一特点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把古诗文作品当作写作的依托,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地写作训练,既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在这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强化训练:
一、改写
改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文体、结构或叙述方法和角度,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方式。
1.变换人称
很多古诗文,语言优美主题深远,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利用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愚公移山》一文,可以让学生以愚公为第一人称来复述此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为第三人称来描述;《与朱元思书》可以用第二人称,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进行改写。而在《岳阳楼记》的改写中,有一位学生采用了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相互转换的方式为同学们树立了写作的榜样。以下为片断:
你站在岳阳楼眺望着远方,眼前的景象令你着迷。浩浩汤汤的洞庭湖衔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水,早上的时候还是阳光明媚,往往下午就是一片昏暗。这些景象前人们描绘的有许多。因为这样,南北的迁客骚人们喜欢在这里欢聚,就像今天一样。
我不禁走上前去问:“你在想什么?”你回答:“自从滕子京降职于此,勤于民事,到了第二年就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了起来。所以才重修了这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并把唐代诗人和时人的诗赋都刻在上面,并邀请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变换文体
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品,语言精练,概括力极强,同样也给人留下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在教古诗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叙事性较强的作品如《愚公移山》《桃花源记》《狼》等,可以要求学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对话性较强的作品如《孙权劝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等,可以要求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又如《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等,可以让学生改成书信体……长此以往,学生对古诗文的改写就能驾轻就熟。通过改写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加强学生的长久记忆,也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经验。在《岳阳楼记》的改写中另一位学生则采用导游的身份为大家讲解岳阳楼与范仲淹的故事,博得了满堂喝彩。他们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不仅为同班学生树立了写作的典范,同时也给了我们教者不少的灵感。
再如下面《石壕吏》改写——石壕村的夜晚
时间:安史之乱
地点:石壕村
人物:杜甫 老翁 老妇
第一幕 暮投石壕村
[安史之乱时,战争繁多,很多地方有官吏捉人去打仗]
杜甫(焦急地敲着门,不时往回看看):有人吗?这村子有官吏捉人服役,为避开他们,特来这里借宿一晚。
老翁(正开门):谁呀?是来避官吏捉人的吗?快快请进。
老妇(从房门漫步走出来):老头子,谁这么晚还敲门?
老翁(指了杜甫):就是这个衣着如书生般的年轻人,来避官吏的。
老妇(惊讶):啊!又有官吏来捉人了,造孽啊。
老翁(想再次出门):等我去看看。
老妇(拦着):不行,你是家中的支柱,家里不能没有你。还是让我去吧!你先将这年轻人带到房间里去。
3.改变叙事顺序
除以上两种改写形式外,还可以改变古诗文的叙事顺序,把倒叙改为顺叙,或者重新组织文章的材料。当然这种改写,必须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照应。如在改写《小石潭记》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结尾的的补叙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合作者的遭遇,首先交代游小石潭的原因和游玩人员;《三峡》一文,作者按照夏季——春冬季——秋季的顺序组织课文,在改写时可要求学生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重新组织材料,像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许多。记得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改写中,一学生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运用第一人称,以《雪天送别》为题,将此诗改写成离别的小短文,感人至深;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改写中,另一学生以《邂逅》为题,首先描写相逢的场面,再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想象。
雪 中 送 别
酒宴上,我不断地向武判官敬酒,他也毫不拒绝。外面风雪交加,寒风夹杂着雪不时地肆虐着。帐篷里弥漫着酒香,“来,干!”我举起酒杯,略带醉意地对武判官说。烈酒滑入喉咙,使我不觉咳嗽了一下,一股火辣辣的感觉直冲大脑。
我无力地晃了晃头,看着这位出生入死的兄弟,不禁翘起了嘴唇笑了笑,随后又感到失落。我觉得能有他这样的兄弟是我的荣幸,可是明天却要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的天气似乎更糟糕了,北风铺天盖地地把白草吹折,西北边塞八月就纷飞着大雪。我与武判官牵着马步履蹒跚地走在路上,狂风怒号,直吹得我们睁不开眼睛。这突如其来的纷飞大雪,像一夜间忽然刮起的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雪花飘进来珠帘打湿了罗幕,身穿狐皮大衣在寒风中仍不足以保暖,织锦被子也显得单薄。将军的硬弓拉不开,都护的铁衣冻得僵硬难以穿着。沙漠上纵横交错结了百丈冰,愁云暗淡无色万里凝滞。
我想起来昨天与武判官的不醉不归,那是个痛快!中军帐里置办酒席让归客痛饮,那胡琴与羌笛悠扬的旋律仿佛在耳畔中回响。
时过黄昏,纷纷大雪落满军营门,红旗僵在劲风中不再翻动。
送到轮台东门时,大雪已盖满了天山路,是时候分手了。判官一跃上马,告辞而去。我目送着朋友的身影,久久不忍离去,然而山回路转,不久便不见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两行马蹄的脚印。
哎,不知今日一别,何时再相见?但愿我俩的友谊天长地久!
二、扩写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新课标建议写作教学“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补白,展开合理想象。古诗文因语言凝练,结构精巧,跳跃性强,因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1.扩写情节
《孙权劝学》以记事简练著称。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与蒙论议”仅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这些略去的情节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去补充。在改写中,不少学生将此短文改编成剧本,不仅扩展了许多情节,还丰富了各个人物的表情,并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进行演出,获得不俗的评价。又如《曹刿论战》以人物的对话为线索,论述战前、战后的经过,而对于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的描写极为简略,在分析课文之后,让学生发挥想象,以《长勺之战》为题,改写成一个故事,要求突出战争场面的波澜壮阔,相信学生定会获益良多。
以下为《孙权劝学》改写片段:
第二幕
时间:一年后晚上
地点:吕蒙的营帐中
人物:名将吕蒙、谋士鲁肃
背景:
鲁肃路过寻阳吴军的营地,吕蒙为鲁肃接风,在自己的营帐中摆宴款待鲁肃,吕蒙换上便装,鲁肃则头裹方巾,手拿折扇,在帐中畅饮,桌子上摆满了酒菜,一起谈论了很多事情,每件事吕蒙都有自己的见解。
鲁肃:请问吕将军,对战事你怎么看?
吕蒙:(沉吟片刻)我们不能硬拼,兵不厌诈,我想先在此安营扎寨,今夜趁敌不备,派一小队包抄到敌营后面,然后两面夹击。
鲁肃:(对吕蒙的长进很惊讶,添满酒杯中的酒)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吴县的那个阿蒙了,远远超过了我对你的想象!
吕蒙:(很自豪,举杯)我们分别了这么久,你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认清事物啊!?
鲁肃: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愿与弟祭告天地,焚香结拜,结为异姓兄弟,可否啊?
2.扩写结尾
《江南逢李龟年》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与人生巨变,语气平淡意境悠远。在扩写结尾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场景,想想他们会有怎样的神情、对白和感慨;《约客》描绘了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半夜,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面对友人的失约,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他会做些什么呢?他会赋诗一首赠与失约的客人吗?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将本首诗扩写成情节丰满的小短文。
以下为《约客》改写——失 约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天,金黄色的梅子仿佛即将撑破果皮,破壳而出。雨是最寻常的,可别懊恼,看,这雨像牛毛、像细丝、像花针、飘飘悠悠地像精灵般飘落。
池塘边的青草里“藏匿”着许多不起眼的青蛙,这般的好天气,我约我的老友在船上相聚畅谈天下,饮酒下棋,谈论人生百态。
又是三个时辰,人还没来,我想他应该有事,不一会儿就能来了吧,于是又等了六个时辰,我见酒菜已凉,四周的船也已寥寥无几。“友人不会来了”,我心里这样想。只好借酒消愁,可谁知“借酒消愁愁更愁”。我只好用另一种方式来发泄——下棋。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了一大半,灯的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而我下棋的力度也许稍大了些,把灯盏里的灰也给震落了。此般情景,我不禁心血来潮,为友人赋诗一首:“黄梅时节佳佳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我也万分感慨,不禁叹道:“与友人相约,却又失约,必有其理,却有失君子。”“哎……哎……”一阵阵感叹声在江上飘泊着。
综上所述,古诗文的教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探究,吸收借鉴,并且与我们的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定会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中山市板芙镇板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