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第5期 ID: 361263

[ 朱耀照 文选 ]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处注释指疑

◇ 朱耀照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课本对难句“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进行了注释:“意思是说自己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悠悠,渺远的样子。颢气,即浩气,天地自然之气。洋洋乎,广大的样子。”对此注解,笔者认为不很恰当。
  首先,“意思是”这三字表明这是意译。我们知道,字字落实地直译,最能让学生理解、接受。教材一般只有在直译无法讲通的时候才用意译。这句虽是难句,但根据该注释对重点字词的解释,连缀一下没有达到直译无法讲通的程度。该句疑以直译为宜。
  其次,即使是意译,也应近乎直译。可这句意译太离谱了。根据该注释后半部分对“悠悠、颢气”的注释,前一分句“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大致意思却是译文后半部分“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的内容;后一分句“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也与“自己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相应。因为谁都知道,“造物者”可译为“天地宇宙” ;“与造物者游”可译成“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这样前后错置是基于前后承接递进关系考虑,还是另有依据呢?
  再次,据注释:“悠悠乎”、“洋洋乎”是修饰“灏气”“造物者”的。这似乎也有商榷之处。按课文的前一篇《赤壁赋》中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注释,“浩浩乎”、“飘飘乎”解释为“多么广阔浩瀚啊”“多么飘然恍惚啊”,充当谓语成分。以此抒发夜游赤壁感受,十分贴切。如果此处翻译成“多么渺远啊”“多么广大啊”抒写柳宗元对西山的感受赞美似也恰当。相比之下,课文中“悠悠乎”、“洋洋乎”挪到“与”的后面跟“颢气”“造物者”组合在一起进行的翻译,要呆板得多。
  在我看来,教参的参考译文还是较为准确的。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171页译文:“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几乎与原文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达到了直译程度,且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没有突兀之感。教参为教师专有,而对学生来说,课本更为重要。如果把这句教参的译文引入课本,可能会让学生更易接受。
  当然,教参的译文也并非没有商榷之处。查各种教辅书译文,该句各有不同。较为典型的是《创新设计》语文必修一,它的译文为“(它)邈远广阔与天地之气在一起,而没有边际;(它)高峻绵远和创造万物的上天一同游乐,因而却无法知道它的尽头。”主语是 “它”,即西山。这与教参译文的主语“我”有区别。“我” 与“它”,哪一个作为该句的主语更准确呢?
  显而易见,教参是把此句译为作者游西山感受的。柳宗元登西山远望: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由此作者真切感到了这种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感。正是这样的感受,才有后面的“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乐以忘忧之举;“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乐以忘归之情。“我”作为该句主语应是情理之中。
  《创新设计》则把此句译为西山的性灵神韵,认为是在与小山丘对比之后作者尽情发挥之意。它抒发对西山气象阔大的赞美以及物我相融的感受。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熊江平《〈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一文中,对该句评注更为明确。“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乎:辽阔浩渺啊。颢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俱:在一起。莫:不能,副词。涯:边际。这句是说西山在空间上的广大。”“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洋洋乎:悠然自得啊。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穷:尽。这句是说西山在时间上的永恒。”这样分析,整个句子便是从空间和时间上状写西山。主语应是“它”,即西山。这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那么,两个主语哪一个更切合作者本意呢?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一》中该课文的问题解答似乎全为这而来。按第226页:3.从文中两种游览的情形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答案中就有这样一段:“而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于解脱的境界。这里的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山就是柳,柳就是山。“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主语可以是“它(山)”,也可以是“我”。“它(山)”与“我”异曲同工。
  不过,在我看来,“它”比“我”略胜一筹。因为主语为“我”,句意较为呆板、平淡;主语转为 “它”,句意更为隽永,行文更为曲折。它更能表现西山的卓尔不群,更能表达作者“始得西山”之快乐。
  当然,不管主语是“它”还是“我”,这两种翻译都比课本中的准确,易被学生理解。
  选编教材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苏教版《始得西山宴游记》课文这样注解可能也是有一定出处,一定道理的。但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认为有必要对此注释进行修改,以便更适合高中语文教学,利于学生理解。至于怎样作注,不敢妄言。只能提一点参考,作语文专家研究教材之用。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作者单位:浦江县第二中学)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处注释指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