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第5期 ID: 361284

[ 张明卓 文选 ]   

“成语”辨析与趣谈

◇ 张明卓

  一、成语的定义
  一般来说,若要给成语下个定义并非易事。因为有的定义失之过宽,包括谚语、俚语和格言;有的又过窄,只限于古代的某些固定的短句或词组。几种权威的词典,如《辞海》《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等,说法也不一。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给《中国成语大词典》写序时,也没有给成语下定义。看来准确的、公认的定义不好下。但根据多数辞书的观点,可以简单地这样说:成语就是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二、成语的形成
  有人说,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谚语”。不过,对经传和谚语的理解应当宽些,即经传应泛指书面语言,谚语应泛指口语。它的形成,可概括为四个来源。
  (一) 寓言故事的概括
  中国古代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列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书中都有很多生动的寓言,来源于寓言的成语都是该寓言故事的概括。比如,《列子》中一寓言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后浓缩为成语“杞人忧天”。
  (二) 历史事件的概括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后人常用一个简单而精辟的词语概括之,这就成为一类成语。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次战争做了生动的描写,成语“四面楚歌”就是描写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间,汉军唱起楚国的歌曲,项羽大惊,以为汉军占领了楚国。后使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况。
  (三) 名句的缩写
  这类成语都是作品中名句的摘引或改写。比如“举一反三”是《论语》中“居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句的缩写;“一丘之貉”是《汉书》中“古与今如一丘之貉”一句的摘引;“出类拔萃”是《孟子》中“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一句的紧缩。
  (四) 谚语、歇后语的引用
  谚语中一部分具有成语的特点,后经长期为人引用而定型,便是成语。比如:“前车之鉴”就是源于谚语“前车复,后车戒。”而有些成语是歇后语长期引用而成的。有的歇后语的一部分或者整个就是成语,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成语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前倨后恭”、“南辕北辙”等是汉代以前就见于记载的;“一落千丈”、“口蜜腹剑”等是唐代见于记载的;“花言巧语”、“疑神疑鬼”等是宋代以后见于记载的。
  成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从成语的整体来看,还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主要是指成语的不断增加、部分成语的消亡以及成语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的发展,成语在不断丰富增多。像“天南海北”、“东拼西凑”、“继往开来”等都是近现代才产生的。
  成语在发展使用过程中,必然扬弃一些糟粕。比如“人穷志短”、“男尊女卑”、“九儒十丐”等一类成语,就已逐渐成为历史词汇了。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一部分成语在意义上有了发展变化。比如“闭门造车”,现在是用来说明脱离实际,靠主观办事。而原意是说,只要按统一规格,关起门来造车,也能合辙,朱熹在《中庸或问》中说:“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同也”。“旁若无人”在《史记》中说高渐离和荆轲“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没有贬义。而“持才傲物”之贬义,也是后人赋予的。“勾心斗角”原是用作形容宫殿建筑的精巧,杜牧的《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形容建筑的巧妙,没有贬义,而后来则指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完全贬义化了。
  三、成语的特点
  (一)文字精练
  成语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千人手、万人口、一传再传、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固定词组,在万条以上(《中国成语大词典》共收18000条)的成语中,97%以上是4个字,最多的也才14个字。可见,成语文字十分精练。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后人用“黔驴技穷”概括其内容,言简而又比喻意义深刻。这里,如果用原题“黔之驴”或“驴之技”“驴之穷”三个字概括,“言”虽“简”,但“意”不“赅”。用五个字“黔驴之技穷”“黔之驴技穷”,意思虽完备,但“言”则不“简”。
  (二) 意义深刻
  大部分成语的意思,不像一般词组那样由各个词的意义表达,而是由整体意思来表示。有的出自古代诗文,如“投桃报李”是《诗经》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缩写;有的包含着典故,如“揭竿而起”、“初出茅庐”等;有的以此意喻彼意,意在言外,如“鬼使神差”、“当面锣,对面鼓”等;有的是表达一个哲理,如“唇亡齿寒”、“众志成城”等,含义都非常丰富、深刻和精辟。
  狗尾续貂——貂是一种毛皮很珍贵的稀有动物,古代朝廷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晋代朝廷腐败,任官太滥,貂尾不足,便以狗尾代之。《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后精练为“狗尾续貂”,揭露官场腐败,入木三分。足见成语的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而又深刻!
  (三)语言生动
  成语大都采用多种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人、事、景、物、理和情,非常生动。例如,用“囊空如洗”形容贫困无钱;用“破斧沉舟”形容决心大;用“花前月下”描写青年男女幽会;用“敲骨吸髓”形容官吏害民等等。
  四、成语的修辞作用
  成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多种多样,它可以作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用,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修辞,给语言以新的力量,使语言能够以简练的词句,生动、形象、有力地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
  (一)用作比喻。有不少成语是由表示具体事物的词组成,可用作比喻义;有的成语也可直接用作比喻的事物,使语言具体、生动、形象,提高表达效果。如“狼狈为奸”、“井底之蛙”、“兔死狐悲”等。
  (二)用作夸张。有的成语对所表达的事物的程序、性质、数量、形态等各个方面夸大描述,使语言更加鲜明、形象,如“日理万机”、“山摇地动”、“张牙舞爪”等。

“成语”辨析与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