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10期 ID: 358969

[ 蔡大方 文选 ]   

推荐几道中考名著阅读好题

◇ 蔡大方

  名著阅读不等于知识记忆,这应该是中考设计名著阅读题的常识。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用专门的文字就名著阅读评价进行界定或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其“关于阅读的评价”中的相关要求,则明显适用于中考名著阅读。“关于阅读的评价”强调,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窃以为,中考名著阅读着重检测考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应该是整体设计思路的依据,也是名著阅读好题的标准。据此,下面的名著阅读题便可进入好题之列。
  【例一】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2014年广东省中考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1.选文中孙悟空想借“芭蕉扇”的目的是: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3.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
  【简析】本题是以名著选段为材料来进行综合考量的试题(简称为材料阅读型),同文本(文段)阅读颇为相似。试题中的1、2小题考查的正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赏析的能力,与一般阅读题差不多。第1小题检测的是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紧扣选段中行者回答老者的那句话,抓住其中的“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稍加削减,便可转换成答案:(1)“扇息火焰山过去”;(2)“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此小题难度不大。第2小题考查的是紧扣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借助题干的提示,抓住相关的语言描写,运用已有的语文经验,通过对语言描写中关键语句的分析,归纳出行者的若干性格特征。如紧扣选段第一句中的“老人家”,就可这样来答: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其为“老人家”,可见他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还可抓住选段最后一句,紧扣“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来分析。此小题有一定的难度。第3小题由此及彼,由选段延伸到其后的情节,考查对名著《西游记》阅读的真实状况。只有认真读过五十九回至六十一回这三回的考生,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这才是名著阅读中材料阅读型试题的重头戏,也是与一般阅读相区别之所在。此小题有相当的难度。
  此题不但考查了对选段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对《西游记》相关章节阅读的情况,从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检测了名著阅读量,甚至将名著阅读的习惯、方法等考查融于相关试题的解答之中。如对快速阅读和精读这两种阅读方法的考查,就寓于1、2小题之中。
  因此,此题是一道真正的名著阅读题,是一道名著阅读好题。
  【例二】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2014年河南省中考题)
  (1)在《水浒传》中,李逵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请结合“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故事简述他的性格特征。
  (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以下几个名号。请任选两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缘由。
  ①美猴王②弼马温③齐天大圣④孙行者⑤斗战胜佛
  【简析】此题以名著相关内容为材料进行综合考测。(1)小题要求考生结合特定故事简述人物性格,也可考测结合特定故事对人物性格进行探究的能力。“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故事情节是:“黑旋风”李逵初识宋江,很感激宋江借给他银子,为了让宋江吃上鲜鱼,他自告奋勇去讨鱼,讨不到就抢,和“浪里白条”张顺在岸上打了起来。张顺吃了亏,激他到船上打。李逵不听众人劝阻,结果被张顺按在水里收拾一番。结合这一故事情节,我们可以这样探究:由此可见,李逵是个重义气、脾气暴、率直鲁莽的人;还可以从中引出另一观点:由此可见,李逵是个知恩图报、恃强斗狠(或蛮横不讲理)的人。遗憾的是,参考答案只有前者。
  (2)小题考测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缘由的能力,实际考测的是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该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给了考生五中任选其二的自由。
  此题不仅考测了考生的名著阅读量,而且考测了名著阅读的能力,甚至还将名著阅读的方法——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比较等考查融于有关试题之中。
  【例三】名著阅读。(2014年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等地中考题)
  透过玻璃窗上的霜花可以看见,染坊的屋顶在燃烧……
  外祖父、格里戈里、舅舅的叫喊声,大火燃烧的破裂声,震耳欲聋。外祖母的行动令人心惊胆战,她头顶着一只空袋子,身上裹着盖马用的被子,冲进烈火之中,不停地喊道:“快抢出硫酸盐,笨蛋们!硫酸盐会爆炸的……”
  “格里戈里,拦住她!”外祖父发疯地狂叫着,“哎呀,这下她非死不可……”但是外祖母突然出现了,全身冒着烟,摇着头,弯着腰,用伸直的双手抱着水桶大小的一瓶硫酸盐。   ……
  外祖母一把把瓶子塞进雪堆里,冲向大门。
  她在院子里来回奔忙,哪儿有事就及时赶到哪儿,去指挥所有的人,查看每一个地方。
  (1)选文出自俄国(苏联)作家的作品《》。
  (2)选文表现了外祖母什么性格?
  (3)选文描写了救火的场景,你能概括《水浒传》中与“火”有关的一个故事吗?
  【简析】此题引导考生由高尔基《童年》选文中的救火场景,联想到《水浒传》中与“火”有关的相关故事,着重考查的是名著阅读面,同时还间接检测了名著阅读的有关习惯和方法,因为联想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是一种阅读方法。此题也给了考生选择的自由,考生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火烧草料场”“火烧翠云楼”“火烧祝家庄”等中选择一个自己最为熟悉的故事来概括。
  ①故事情节:鲁达等人到酒楼喝酒,听到隔壁金氏父女啼哭。得知镇关西的罪行,鲁达大怒,当即赠送金氏父女银两,安排他们出逃。再到肉案前,戏耍了郑屠一番,并把他摁倒在地,先后三拳便要了他的性命。
  下联:侠肝义胆,鲁达拳打镇关西
  ②故事情节:林冲刺配沧州,途经柴进庄园,柴进盛情款待。柴氏庄上洪教头嫉妒林冲,有意挑衅。林冲在柴进鼓动下用棒教训了狂妄的洪教头。
  下联:武艺高强,林冲棒打洪教头
  ③故事情节: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来到黄泥冈,停车休息。吴用巧设妙计,用药酒放倒杨志一行人,智取了生辰纲。
  下联:足智多谋,吴用智取生辰纲
  ④故事情节:武松刺配孟州时,为报答施恩,酒后来到快活林,他先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又痛打蒋门神,打得他跪地告饶。最后夺回了快活林,归还施恩。
  下联:有恩必报,武松醉打蒋门神
  对对联本身就有思维的张力和探究的意味,而设置的答案又具有开放性,这为名著阅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提供了探索实践的经验和操作的技术:试题的设置或设问要有驱动探究特征,对各种可能的答案要有充分的预估。
  总而言之,以上所列举的名著阅读题,无论从整体设计思路上考察,还是从具体编制方面分析,无论从试题本身来探讨,还是从考查的实效方面来推究,它们都是名著阅读好题,尽管有的有微瑕。
  名著阅读要在整体设计思路上进行有效探索与实践,其前提条件是要确立名著阅读的基点,名著阅读考测的是真实的名著阅读情况,通过试题营造真实而复杂的情境来考测,如设计开放性的试题,拟出有真问题、真探究意义的开放性探究题等,使名著阅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得以彰显,从而使名著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得到逐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