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经引发了“舌尖上的××”流行语模仿热潮。《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节目旁白那散文般唯美的叙述,再次引发网友疯狂模仿,新兴的“舌尖体”已成为网络流行体。“舌尖体”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它为语言表达注入了新滋味。
“舌尖体”仿拟原型表达的形式和内容特点,进行语段或语篇的再创作,这符合一般网络流行体的创作特点。同时,“舌尖体”又在语言表达上更富规则感,更有表现力,更具创造性。这使“舌尖体”与很多单纯模仿原型形式、粗糙模仿原型内容的流行体有很大区别。
(1)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达悟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摘自《舌尖上的中国2》)
(2)热干面,是两江三镇人民千年来亘古不变的早点,是碱面与芝麻酱的爱情结晶,经过滚烫面汤洗礼的半熟面条,与芝麻酱通过筷子上下翻飞的搅拌而融合,让这看似普通的一碗面瞬间迸出无与伦比的香味与口感,这是这个城市及其历史为即将辛苦劳作一天的人们准备的满满的正能量。(《湖北日报》2014年5月28日)
例(1)是《舌尖上的中国2》中的旁白,被网友称为“堪比高考满分作文”的金句。它以最明媚的词汇、最诗意的表达和最和谐的意境,描绘了最普通的食物制作过程——晒鱼干。例(2)是一位湖北网友模仿创作的关于“热干面”的一段文字,不但模仿原型唯美的遣词造句,同时将事物与心灵契合的美感、意境也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舌尖体”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精致的创作,创作者本身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
“舌尖体”的流行和持续升温,符合语言模因论的观点。模因论认为,无论习俗、观念还是语言,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信息单位,文化模因以模仿来传播,就好比基因以遗传来繁衍。某些文化强势模因,吸引人们不断去模仿它,从而不断被复制和创造,传播开来。我们讨论的“舌尖体”是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而被大家所关注。节目旁白独特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强势社会文化模因,吸引网友不断对其模仿和再创作,“舌尖体”也因此迅速流行,“舌尖体”不是粗糙的模仿,而是精心的创作,它的生命力如何,还需时间去印证。
“舌尖体”的流行和持续升温,也符合网络语境的特点和网友的心理需求。
首先,“舌尖体”满足了网友和网络寻求异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一步开放,人们不满足于习惯旧事物,而喜欢追求新潮流,寻求异趣。大众追求新颖的表达方式,正是大众追求新潮流,寻求异趣的一点体现。如果没有“舌尖体”,我们不会用一段散文般优美的词句,花费文思去形容一个极其普通的小事——买油条。正是模仿专业美食节目优美、庄重的表达方式,描绘极为普通细小的事物,才使得模仿具有异趣性。人们以“舌尖体”这种新颖表达方式,体会到不寻常的表达快感。
其次,“舌尖体”满足了网络开放性和全民参与的要求。网络语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而自由的交流平台,自《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后,很多网友参与到“舌尖体”的创作和模仿中来。
(3)收盘了,小刘合上电脑,用滚烫的开水泡制一碗腾着热气的老坛酸菜面。中国股民更偏爱拉上窗帘,在黑暗中享受这独特美食。他们相信,用这种方式,能够抹平买在顶部和卖在底部带来的大部分忧伤。(《北京晚报》2014年5月21日)
一位股民网友,如此文艺地描写收盘后吃泡面的情景,让人感叹“舌尖体”无所不在。很多网友的创作,已经不是单纯的模仿,表现自己的文字功力,而更多是想要参与到模仿这种活动中来,享受一场自我的思考和热闹的讨论。
最后,“舌尖体”带有对庄重和权威的调侃和解构。
(4)洗碗,又称漱皿,必须由一家之中精壮男子操持。古人相信,女主阴男主阳,厨房必须阴阳相成才能丰饶。洗碗时机也有讲究,必须在餐后剔一顿牙的时间里完成。晚一分食物残渣已干结,早一分有碍回味与消化。(《北京日报》2014年5月14日)
极尽描绘之能事,所写的不过是“洗碗”这件小事。从语言的“雅”到所写事物的“俗”,一俗一雅的对比,蕴含创作者戏谑的心理,表达了对“高大上”的语言表达形式的解构与调侃。
“舌尖体”的流行,体现了语言对于时代文化的敏感,别有滋味的“舌尖体”如同一味调味料,为语言表达注入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