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10期 ID: 358972

[ 于琴 文选 ]   

“学霸”引领校园正能量

◇ 于琴

  继“麦霸”“面霸”“楼霸”等网络热词之后,“学霸”一词正悄然风行。在《汉语大词典》《古今汉语词典》等汉语工具书中,“学霸”的释义均为“学界的恶棍”,贬义色彩强烈,但近年来“学霸”却摇身一变,成为校园流行文化中最醒目的标签、“优等生”的同义语。如今校园里“学霸”文化盛行:“争当学霸”,把“我要当学霸”当成座右铭;择友时争相要“与学霸做朋友”;每到期末考试时都要“开启学霸模式”;在网络上晒出“学霸”学习计划表……以上种种以学为乐,好学尚学,将学习有机融入日常生活各个层面的可喜现象告诉我们,“学霸”已经成为当今学子心中的楷模,具有正能量。
  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为后世传颂的勤奋好学者不乏其人。凿壁借光、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典故中的主人公,其苦学精神无一不被后世传为佳话,但在当时,他们的事迹无论如何都不会与“学霸”扯上半点关系。
  “学霸”在古代不是一个好词,特指学界的恶霸。他们在乡里要么权势遮天,要么家财万贯,从而仗势欺人,搅乱读书氛围:
  (1)曾在云南做兵备佥事,其时属下有个学霸廪生,姓张名寅,父亲是个巨万财主,有妻有妾。(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2)这魏才因他是个土豪学霸,家里又有几贯村钱,愿把女儿许他,好借了他的财势做乡约,可以诈人。(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3)从前选举各官,鲜克公当。非乡井有力之富豪,即宫墙有名之学霸。迨服官后,庸者或以劣黜,黠者或以赃败。(清赵尔巽主编《清史稿·上》)
  上面三例,“学霸”或是与土财主合二而一,在十里八乡可以为所欲为的跋扈形象跃然纸面;或是与贪官联系在一起,劣迹斑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学霸”在古人心目中是何等丑陋。
  因而,在现代汉语中,“学霸”也是贬义,意指把持学术话语权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工作机构为后盾,利用自己在该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对同行或非本系统的学术机构、个人毫无根据地恶意打压或排斥,破坏学术氛围。
  (4)我看到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有些媒体宣传的大教授,明明知道某个问题错了,但就是不愿意纠正,真正变成学霸了。(《丘成桐:中国科技一流成果太少》,《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10日)
  在“文革”期间,知识分子普遍遭打击和迫害,很多学术权威被错误地认定为“学霸”而含冤受辱。在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学霸”成为迫害知识精英的“帽子”“棍子”,更增添了这个词特定的政治迫害意义。
  但是,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构成当年“学霸”内涵的社会环境已不复存在。时下风靡网络的“学霸”已经脱胎换骨,成为莘莘学子的楷模。“学霸”在网络用语中一般意为“学界的霸主”,用来指代平时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斐然的一类人。具体说,就是对在学习期间,刻苦学习而成绩好、名列前茅者所使用的尊重性称号,它往往是“学渣”的反义词。
  应当说,“学霸”是非常有个性的时代话语,它的同义语就是优等生,但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联想空间。在当代学子的心里,“学霸”不是考满分的人,也不是一天只顾闷头学习的书呆子,而是真正为梦想而坚持的人。通俗一点讲,“学霸”就是:第一,学习厉害;第二,热爱学习;第三,生活中只有学习。
  “学霸”之所以受到莘莘学子的欢迎,是因为人们在运用中有意舍去了“霸”词义中的“霸道”含意,而彰显了“霸气”的风采,这就赋予了“学霸”完全崭新的意义。
  在汉语中,“霸道”给人以蛮横不讲理的感觉。霸道是唯我独尊的畸形思想,是毫无情理的野蛮态度,往往伴随着黑白颠倒的阴暗心理。“霸气”却完全不同,往往给人一种舍我其谁的王者风范,是一种胸有成竹的潇洒气度、蔑视丑恶的坦荡胸怀。尤其是在改革的大时代里,人们要成就各自的“中国梦”,需要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闯劲,需要有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骨子里和“霸气”底蕴相同。
  拥有霸气,就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面对困难,霸气可以使人们相信自己,不畏强敌。在筋疲力尽之时,阿里用霸气表现出战斗下去的勇气,吓退了弗雷泽,成为拳王。在饱受伤病困扰后,刘翔用霸气一度展示了“飞人”归来的雄心壮志。
  “学霸”走红并非偶然,它是当前知识经济和网络文化融合的产物。在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习充电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求知的主力军,广大学生更是对学习的重要性感同身受。“学霸”热风靡校园,无疑活跃了校园的学习氛围,为莘莘学子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好学尚学的正能量。“学霸”走红网络,更产生了巨大的连带效应,学魔、学神、学痞、学民、学弱、学渣等一系列与学习有关的热词不断涌现,使得如今的校园文化更趋开放、包容与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