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读〈雪〉需要联想》:从一个精巧的角度,评论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展现了作家王蒙独到的文学见解。
一篇(或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若有行家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既能拓展原作品的深度和厚度,也能提高读者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关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有王蒙《读〈雪〉需要联想》、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斯妤《简洁精纯的〈雪〉》、李允经《〈雪〉的独特之处》,四位作家或文学评论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正契合了文学鉴赏的经典理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在让我们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
著名作家王蒙的《当你拿起笔》是一篇长文,其中论及“《雪》的联想”也篇幅不简。课文《读<雪>需要联想》仅是其中一个小片段,然而,简短中却能让我们受益许多。
阅读文学作品要独具慧眼
对于鲁迅先生的《雪》,阐释、品读、赏鉴以及评点的文章可谓不胜枚举。而王蒙则通过用心比较,选择了一个独特而常人又很难发现的视角来评介鲁迅先生的《雪》,可谓是慧眼独具。在文中,作者主要突出了《雪》写法的特别:“它生动地描写景物,然而它不是一般的风物画,不是‘赋’,不那么直观、真实。它又不是寓言,不是‘比’,不是那样自觉地用一种对象作手段去表达另一种对象或者另一种抽象的思想。”如此连用了五个“不”,突出强调了《雪》的写法与《诗经》里传统的“赋”“比”写法的不同之处,告诉我们的是《雪》用了类似于“兴”的写法,令人有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之感。
阅读文学作品要独辟蹊径
既然是“兴”,仿照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然而,王蒙却评价《雪》“只有‘兴’的前一半,某种具体的事物——雪,却没有后一半:从这个具体事物联想起来的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如此,便启迪我们:读鲁迅的《雪》“需要联想”。那么,读《雪》(以及其他的文学作品)应当怎样联想呢?“凡是能读书的人,都能学会怎样深入地阅读,进而更充实地生活。”(诺曼·克斯因)王蒙告诉我们的“阅读路径”是:描写具体对象的特征→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矛盾。循着这样的路径去读《雪》,我们便会进入一个深度阅读的层面。相对于平常的阅读思路,王蒙给我们提供的无疑是极为聪明的路径,因为这种思路更能帮助我们进入作品,走近作者。
阅读文学作品要独享其味
依照王蒙先生介绍的路径,我们从《雪》中又能联想到什么呢?作者一步步地引导:“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那么,我们去“活泼敏捷的联想”吧!教材编者却将本篇课文节选至此,不再多录。王蒙先生对《雪》是如何联想的?有兴趣的读者去看王蒙的原作吧。不过,我们倒更应该从自己的角度去联想《雪》,独享其味,去体会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所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
课文背后的故事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34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部长。课文《读〈雪〉需要联想》是王蒙作品《当你拿起笔》的节选。王蒙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认为《雪》体现了鲁迅的性格特征:“美艳又不免脆弱的童年、青春与坚强又不免孤独的战士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