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10期 ID: 355501

[ 仲金棋 文选 ]   

深度挖掘文本语言的美

◇ 仲金棋

  课堂教读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品味、品足语言的真味,让他们的生命和心灵无数次地为课文语言的表现力而震惊甚至震撼,进而彻底激活他们对母语的真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看到不少老师对语言的赏析往往就是让学生找出几个描写比较生动的句子,然后从表现手法、语句内容以及表现的情感或主题上作公式化的点评和批注,而使语言赏析流于单一、缺乏灵性,难以使学生深入文本的内容、情感和精神,难以实现学生与作者、作品以及生活的对话。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对小说的语言进行赏析,笔者希冀以《甜甜的泥土》一文为例,从课文语言赏析的突破口入手,探求深度挖掘语言之美的方法和规律。
  一、在看似寻常的词语处丰赡
  很多课文中都有一些看上去不起眼,一不留神就溜过去的字词,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内容、情感中去,用心深入品味、体验、感受、思考,就会发现别有洞天。
  如《甜甜的泥土》一文第19段有这么一句:“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句中的“终于”一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很多合理的想象:传达室老头,为了传送这包奶糖的不易,也许他跑遍了所有的班级,也许还碰到了与小亮同名的学生,也许问了不少老师和学生;也许传达室老头从小亮的亲妈的表现中感受到了这包糖的不同寻常,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的至爱深情;也许出于对小亮的同情……老人觉得无论如何也要把奶糖送到小亮手中,透过“终于”一词,我们也仿佛看到了老人那奔走忙碌的身影,深深感受到老人的那份热情与善良以及他对小亮的同情与关爱。
  再如文中第22段,写小亮在家做家务的一句话“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除了从中感受到小亮家务的繁重之外,句中“照例”一词还包含了丰富内涵:如此与小亮年龄不相称的家务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小亮每天都要做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更丰富地联想到,在炎热的夏天,在严寒的冬季,小亮做这些家务时饱受折磨而让人心酸的画面。这样,小亮在家里受到的虐待就不难想象了,也使学生对小亮的同情不断加深。
  从看似极寻常的词语入手,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出丰富的内涵,使作品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在丰赡词语内涵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生动的对话,而且也很自然地实现了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的对接。
  二、在言犹未尽的布白处想象
  康德说过:美的东西要孕育过去,包含未来。精美的课文常常见到一些言犹未尽的语句。阅读时,对作品的布白处,我们可以发挥合理的想象,还原出未尽之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热情,丰富文本内涵,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学生与作品、作者的对话。
  《甜甜的泥土》一文中,面对小亮亲妈“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传达室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老头会明白些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和讨论,得出了各个不同的答案:老头也许感觉到她一定有难言之隐羞于启齿,不想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老头;老头也许隐约想到了她和王小亮的特殊关系……亲妈对儿子小亮的拳拳之心及老人的善解人意尽在其中,不言而喻。
  又如文中表现小亮在家里受到的虐待时,写后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后妈会“嘀咕”些什么呢?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后妈存心不良,唆使爸爸打王小亮的话还原出来,从而加深了解后妈的自私、尖酸、刻薄和冷酷……
  很显然,学生想象的内容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学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既符合文本内容及人物特点也符合学生感悟积累的生活情理。这样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充满灵性的感悟,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创造”。
  三、在生动传神的描写处揣摩
  生动传神的描写往往存在于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的刻画之中,对这些语言的赏析,可以让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深入作品人物的情感世界,体验丰富的内心情感,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领会作品的主题。
  《甜甜的泥土》一文中,对人物的传神描写可谓比比皆是。
  如对小亮亲妈的描写。文中这样描写亲妈等候小亮的眼神:“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从这句眼神的描写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出亲妈当时的内心活动:离异后不能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不能经常见到自己的儿子,照顾自己的儿子,心里充满了失落和哀伤。同时,想到自己就要见到儿子了,又是多么兴奋和激动啊!
  当学校的大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亲妈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时,“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难发现,这句对小亮亲妈的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亲妈见不到儿子小亮后绝望到几欲发疯的情态,而这种绝望无疑源自对儿子的挚爱!
  再如对小亮老师的描写。在小亮与同学分享亲妈带来的奶糖的片段描写中,写“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背过身去”这个不起眼的动作表现了老师怎样丰富的内心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合理的揣测:老师目睹同学们吃奶糖时的欢乐情景,想到王小亮平时在失去母爱后的艰辛情况,想到小亮的坚强懂事,想到小亮生活中让人心酸的点点滴滴,极平常的奶糖却让小亮如此快乐,老师的内心是很复杂的,除了些许欣慰,更多的应该是心酸和同情!她“背过身去”是为了掩饰她止不住的眼泪,而这泪水折射出的却是老师对小亮的深深怜惜!
  通过以上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描写的赏析,学生深深感受到除了亲妈对王小亮的至爱之外,老师也给予了小亮亲人般的同情和关爱,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单亲家庭的王小亮并不孤单,在他的周围涌动的是来自社会各界的爱的暖流。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在语蕴深意的点睛处领悟
  不少文章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文章的主题往往也是在结尾处才突显出来。正确理解文末的蕴含丰富的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主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甜甜的泥土》一文中讲述的故事照理是一个悲剧,但是作者却别出心裁,在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喜剧的结局。因为“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小亮“情不自禁的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出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呢?这是一个诗化的结尾,意蕴丰富的结尾,给人无穷联想的结尾。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下,学生联系上文的内容可以作如下赏析:这个富含想象的对小亮的神态描写,意蕴丰富,言近意远,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丝丝的泥土,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爱,让这个离异家庭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了生活的渴望和动力。中华民族历来认为“坤为地,为母”,“万物生于地,人生于母亲”,厚德载物,地生万物,没有偏袒。母亲的胸怀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这就使人想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使这个结尾平添了几分诗意,同时让学生发现,原来这样惊奇的结尾也是符合生活情理的(落花护红的生活现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领悟。
  当然,深度挖掘文本语言之美的突破口绝不仅限于以上所列。但笔者要强调的是,要想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课文语言的真味和语言艺术表现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深处,用生命和心灵去品悟课文的语言,去深入体验和感受课文的内容、情感和精神,同时联系生活情理来深刻感悟、思考,实现与作者、作品及生活情理的深度对接,从而深深地被母语的美丽与魅力所震动甚至震撼,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穿透文字感悟到文本深处的美。

深度挖掘文本语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