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度,写作教学的历史悠远流长,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然而,在这些宝贵经验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作文教学的苍白。写作离不开语言形式,不同的语言形式孕育着不同的语言意味。写作就是将不同的语言意味组合到一起,增强读者审美的艺术形式。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增强书面写作语言特色。
一、从关键词句入手丰富学生语化能力
《艺术》一书中曾经提出,有意味且反映美的语言形式是艺术的本质。即,意味就是反映语言美感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提出,陌生化的文学形式是唤醒人们感知的重要条件。在语言形式的不断变化中,陌生化的文学形式是用艺术技巧增加读者阅读难度,最终达到审美的目的。学生的写作表达也同样离不开陌生化的语句表达。语句的陌生化是引导学生如何在写作表达的时候在语句中使用新鲜的词汇,也就是从关键词语入手丰富学生的语化知识。比如,《我与地坛》一文中的词汇运用就具有一定的可参照性。如文中的例句“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这里用“安详”以及“翻动”很完美的形容风面对自然面对落叶的从容。其形容不仅新奇而且想象力也极其丰富。而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描写并不多见,学生通过上述的案例进行模仿,才能让书面表达带有新鲜感与神韵美。而句式陌生化主要表现在语句中词语的非正常排列上。像名词排列以及倒装句这种语言早已经是屡见不鲜。而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就可以看到名称的并列排序。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就是典型的名称排序,不仅在语言节奏上看到了妙处,也在逻辑搭配上丰富了句式之间的美感。这就会让人不仅联想:作者是先过桥的时候关注积雪还是在听到鸡叫之后才凝目望月呢?这些无定律的逻辑有很多种可能,因此这才能显示出诗词中的内在美。如《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就是仿古并打乱了词序,一方面突出描写对象,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审美感受。以上的例子都是依靠语言断裂,去打开完整排序上的缺口,既丰富了语言特点也增加了现实空间与语言跨度扩张。
二、从增强语言色彩美入手丰富学生语化能力
语言色彩的运用能增强读者的联想,诱发审美兴趣。如著名诗人李白的《从军行》一诗:“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是描写征战沙场的诗歌,但是并没有用血腥的场面来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用鲜明、平实的词汇让诗歌增加了可读性、欣赏性。而感情色彩最出众的地方是诗中表现的英雄,真正的结局显而易见,唐军败了,可在失败中却显现出了一股豪气。诗中的一个“独”字就压倒了千军万马,以万夫莫开之感来渲染这位将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是相互映衬,通过句式中的词句组合让不同事物映衬同一件事。因为空间是无限的且相互协调的,所以,从哲学角度讲,没有孤立的事物,只有多角度的看待事物。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文字运用之上。增强语言色彩不需要太华丽的辞藻,仅是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感受,以及心灵上的碰撞,这也是增强语言色彩的一种方式。如果一篇文章只带有单一枯燥的字眼,读起来就会让人厌烦。所以,在书面表达的视角中,增强语言色彩也就是点燃了审美的火焰。
三、以语言节奏为主提高学生语化能力
众所周知,音乐与文字之间有着人力无法控制的介质,这些说明语言节奏与音乐有着一定的可比性。汉语有抑、扬、顿、挫,有阴、平、上、仄,这就表示当相似音调出现时,都会在听觉上造成节奏感。在诗歌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而高中书面表达多以白话文为主,在篇幅较长的现代文学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节奏感的影子。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树色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段虽然以写景为主,却在隐喻作者的内心情绪,在从树阴到树梢再到树缝的整齐的节奏感中又使句式显得十分灵活,不显得呆板。
四、从感悟意味入手模仿借鉴优秀文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感悟作品意味,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模仿。从前文的三点中可以看出,感悟文章的意味就是:多读,多模仿、多转化、多借用,并将此变成了一种熏陶、一种积累。同时,感悟意味也讲究“熟练”。做到了张口就说提笔就写,语言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而模仿究竟模仿的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模仿思路、模仿语言、模仿选题以及素材标准。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很多时候没有东西可以写,其实就是没有素材。教师可以经常增设一些写作练习,来培养学生寻找素材的能力。模仿思路就是模仿文章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很多高中生对论文的写作感到迷茫,甚至是无从下手,鲁迅先生所著《论“他妈的”》就是一片很好的例文,思路清晰且条理分明。可以安排学生仿照这篇文章写一篇论文,从中能够找到写作思路。
师其意不师其辞,说的就是借鉴。将别人的东西为我所用的同时附加个人特色,就是走向创新的第一步。借鉴是种子,创新就是耕耘收获。在古往今来的名篇中,很多都有借鉴的影子。比如,王维的《桃源诗》就是模仿了《桃花源记》,唯一不同的是模仿之后的新生语句更具有生命力与个性,比原句更优美动听。高中生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学生只有从阅读走向写作,将前辈们的经验化为己用,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技能。从上述的例子也已经看出,陌生化的文字表达,在增强节奏感的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度,同时,从阅读中提取好语句进行模仿与借鉴,这也是在放飞思维的情况下拥有创新意识,最终才能让高中生书面表达流露出逼真的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