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柳叶儿》是旅美作家宋学孟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散文。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因为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饥荒而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辛酸往事,抒写了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
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很大的时空距离,要让学生一下子领悟作者的复杂感情委实不易。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我”抢柳叶儿时的“乐”,看到的景色的“美”和吃柳叶儿时的“香”。在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师生互动中,学生很快找到了“乐”:一是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得意洋洋”,挨了打“心里却是美滋滋的”;二是“我”吃柳叶儿的乐趣,“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是写“我”吃的贪婪和数量之多,也是写能够吃饱柳叶儿包子的乐趣。在那个时候能饱餐这样一顿“美味”,多高兴啊!再说“美”和“香”:去抢柳叶儿有一段关于清晨景色的描写——“天蒙蒙亮……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的连一个泡沫都没有……”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写吃柳叶儿时,“做菜糊糊粥吃”,“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讨论中,其“乐”也融融,学生似乎真切体会到了作为孩子的“我”当时的快乐。
这时,我话锋一转:“刚才我们从作为孩子的‘我’的角度,探究出文中表现出来的‘乐’、‘美’、‘香’,如果我们从成年的‘我’的角度来看,本文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苦涩。”我趁势追问:“那么,课文中哪些文字浸透着苦涩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探究和思考,原来抢柳叶儿是如此之苦:从时间上看,是那么的早一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从地点上看,要冒着生命危险到高处——“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还要到较远的地方,从环境上看,早晨又是那么的清凉——“牙齿咯嘣嘣响”,肚皮“凉飕飕的”,“通身又是一阵阴凉”,可见其滋味并不好受。再看用柳叶儿做的菜糊糊粥和包子,“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为什么加工的过程如此复杂呢?这是为了把柳叶儿里面“苦涩”的味道去掉。“放上葱花、盐”,味道就香了。
这么一分析,抢、吃柳叶儿的“乐”、“美”、“香”对于成年的“我”来说,荡然无存了!那么如何理解我们站在不同角度感受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文中所说的“乐”、“美”、“香”其实正衬托了作者流露的“苦涩”的思想感情,是“苦中作乐”,是“含泪的笑”!
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柳叶儿的确带给了他无穷的欢乐,一个只有八岁的孩子,还无法感受到当时父母的辛酸,体会不到家庭所面临的处境,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多年之后,作者在回忆这段不平常的经历时,他一定会体会到这“乐”、“美”、“香”中包含了多少苦涩!
这样,从不同角度,通过对比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仔细涵泳品悟,准确理解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避免了解读本文容易造成的两个误区,要么在详细分析“乐”、“美”、“香”的基础上,三言两语点明其中的“苦涩”;要么在认真挖掘“苦涩”的基础上,轻描淡写其“乐”、“美”、“香”。这两者都无一例外生硬地给作品贴上了情感的标签。那样,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认识一定是非常肤浅的。更谈不上什么深刻体验了。
由此我感到,新课改强调阅读的多元化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游离文本之外或歪曲作者的本意。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解读,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参。正如郭志明先生倡导的那样:一要努力地“吃透文本”,二要对文本进行更理性的把握。三要以独特的视角有新发现、新感知。如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有切合文本的对话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