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同样可以成为意义学习,只要学生最终能把教学内容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能为将来所用。对此,他提出了具体的运用策略——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新材料学习之前向学生呈现的引导性材料。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新材料与旧材料之间架构桥梁,促进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
阅读教学课上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应从学生、文本、教师三个维度入手。
一、深入了解学生学情
奥苏贝尔曾经将他关于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这样一条原理: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②可见,学生的知识背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展开教学首先就要了解学情。
(一)规整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
了解学情,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任课教师刚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应该全方位地了解该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应该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将小学、初中、高中各册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及各阶段必须培养的能力做纵向联系,也就是说将它们贯穿起来,努力使它们成为一个个相对有机的整体。”③所以,教师应该了解学生以往所学的内容,清晰地把握学生之前的知识体系。虽然说现在的教材以主题组元,不讲究知识体系;但是,教师心中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山寨版”的体系。比如,学习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型,教师可以把语文教材中所有文言文的特殊句型做一下归类,教师只有将这些知识体系了然于胸,才能根据不同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上下勾连。
此外,对班级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状况也要有明晰的认识。这样,教师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在该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点上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二)关注学生课外语文活动
大语文的概念让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④所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并非仅仅依托于课堂,学生自发的课外语文活动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注重课堂预习与反馈
微观上了解学情,也就是每一次新授课之前,教师都应该了解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的知识储备。阅读课上,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部分,教师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停留,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还没有读懂的地方,才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应格外关注的部分。预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只有通过学生的原始阅读,教师才能把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学生预习的现状却堪忧。为了预习能起到效果,教师最好选择当堂预习。
当堂预习只是预习环节的第一步,教师同时还要注重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通过课堂提问、课堂检测,或者是预习情况汇报等方式获得对学生学情的了解,这样学生预习才能真正有实效。
二、有效找寻文本延伸点
奥苏贝尔将“先行组织者”分为“说明性组织者”以及“比较性组织者”,所谓“说明性组织者”主要是说明新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提供适当的预备知识;“比较性组织者”主要说明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⑤语文阅读课,在文本之外进行拓展延伸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常用的方法。但是,拓展不能毫无顾忌,应该与文本紧密相关,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我们找寻文本合适的延伸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一)延伸点之一:先前所学断点处
阅读时学生难免会遇到与先前学习的内容相断层的地方,阻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此时,教师可引入“说明性组织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预备知识。
《将进酒》中,李白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诗中流露出了作者多种复杂的情感:感伤,激愤,狂放……但初读这首诗时,学生一般都认为仅抒发了作者的豪放之情,其实是学生对诗人的创作背景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补充李白在长安的经历介绍,李白一生追求其政治抱负,好不容易到长安为官,但是现实却令他失望,最终被玄宗赐金放还。学生了解了李白的这段经历,读出诗中的复杂情感也没有那么困难了。
(二)延伸点之二:先前所学相似处
在阅读过程中,尽管阅读语境不同,但时常会遇到与之前所学相似的知识。帮助学生联系旧知,一方面益于学生接受新知;另一方面,又巩固所学,无形中构建起了知识体系。
某语文教师教授苏洵的《六国论》,讲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一句时,请学生不看注释解释“速”的含义。好几个学生都认为句子中的“速”是“加速”的意思,而且放在句子的翻译中,也说得通。但是“速”在此处的实际含义却是“招致”。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位教师联系学生所熟悉的成语“不速之客”,指出这里的“速”和句子中的“速”其实是一个意思,指“招来,招致”,“不速之客”意为“不请自来的客人”。
(三)延伸点之三:先前所学相异处
魏书生老师曾提出“语文知识树”的概念,语文“本体”知识是有层次之分的,正如树有主干、枝干、分杈的区别。处于同一主干不同枝干的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这些常常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奥苏贝尔的“比较性组织者”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鲁迅的《祝福》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文章一开始便写了祥林嫂的死,以此突出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同时也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的兴趣,想要追问祥林嫂身上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当教师让学生体会作者如此创作的用意的时候,可以结合鲁迅先生的《故乡》。《故乡》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少年闰土的回忆便是作者加入的一段插叙,使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就这样,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出倒叙和插叙手法的不同作用。
三、教师合理搭建“脚手架”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所授课程内容,应在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之上。最终,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达到更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高度差,即学生所拥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差距,需要教师通过“先行组织者”合理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去攀登。
(一)“脚手架”之一:营造熟悉的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营造熟悉的情境,在新授课的时候,借以搭建“脚手架”。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中收录了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词中最后一句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感悟体会这一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系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让学生感悟体会《再别康桥》中这句诗的时候,拿起一位学生桌上的钢笔对他说:“这支钢笔是你爷爷买的,你的爷爷很疼爱你,你用诗人的这句句式顺接我说的话:‘这不是一只钢笔,是……’”“是爷爷的一颗疼爱我的心。”同样,在体会苏轼的这首词时,我们也可以运用程翔老师的这种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理解作者这句话中包含的无限的情感。——苏轼眼中,杨花也不再仅仅是花,是离人之泪,物性和人情相融,两不能别。
(二)“脚手架”之二:打通文本和生活的界限
语文阅读是一种身心体验的过程,李镇西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课堂上,善于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⑥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优秀的杂文,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文章相对较深奥,尤其是第8和第9自然段,学生很可能难以把握。而某位语文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主旨之前,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每当我们推开窗户,就会有清新而又温暖的气息迎面扑来,但是随之而来的并不只是阳光与空气,还有苍蝇蚊子与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紧关门窗,为隔离苍蝇蚊虫的侵害而连空气阳光也一概拒绝呢,还是敞开门窗让有益的有害的全都涌进来呢?⑦教师将这个问题引入课堂,作为“组织者”打通了文本和生活,为学生的理解搭建了“脚手架”。
(三)“脚手架”之三:唤起相似的情感体验
阅读需要产生共鸣,当唤起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时,常常能够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膜。
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表达的是对故乡的热爱,看似文章的意旨十分明确,但是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以及理解文章中“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等句子的含义时,却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也无法深切体会出故乡对他们生命的意义。
某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感同身受,他让同学们回忆起初中校园的点点滴滴:初中的老师、同桌、朋友,以及教室、操场……离开这些曾经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高中生活,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触?
这位语文教师通过这一环节,唤起了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感情迁移到文本的体会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四)“脚手架”之四:艺术间的合理迁移
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样会有相同的艺术技巧。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要善于打通不同的艺术形式。阅读教学中,可通过艺术间的合理迁移,进行效果明显的教学活动。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堂借班授课的阅读课,执教教师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PPT屏幕上呈现自己的漫画像,接着问同学们这幅小像和他本人像不像?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像”,“眉毛像”,“眼睛像”,“神态动作也很像,非常生动”。教师借此说明这位漫画像的创作者正是抓住了他的特征,画才能如此逼真。同理引出:景物描写生动形象也需善于把握景物的特点,郁达夫的这篇描写秋天的散文也抓住了秋天的特征。
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策略非常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教师只有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使组织者得以激活,这是其一;其二,语文是一门集知识,能力、情感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对于“先行组织者”的考量应该跳出奥苏贝尔的既定框架,不仅局限于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与情感基础。
————————
注释
①⑤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②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
③王家伦:《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的多元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期。
④张孝纯、张国生:《一条广阔的语文教改之路》,《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第2期。
⑥李镇西:《细思碎想,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⑦薛晓嫘:《先行组织者与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