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钱梦龙的教学:“他追求的是‘活而实’的教学方法,并在其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情趣’。他因人因课设法,术多也。”①
钱梦龙作为语文“导读”的大师,从来没停止过对课堂“问答”艺术的探讨。他说:哪位老师不愿在课堂上“巧问”“巧答”呢?至于在具体操作中能否做得好,全靠教师本人的“功夫”和灵活性了。②下面,就让我们来赏析他在课堂上充满智慧的“问答”艺术。
一、妙趣横生的“曲问”
钱梦龙认为:“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角度讲,也正是提问的艺术。提问方式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③这个巧,表现在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程度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等方面。“曲问”作为“巧问”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受钱梦龙推崇。
“曲问”是钱梦龙相对于“直问”创建的一个提问术语。钱梦龙主张提问宜“曲”。“曲问”相对于“直问”。“直问”,就是直来直去,一味正面硬攻,难免显得笨拙,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所谓“曲问”,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一个或另几个问题的提问。通过采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④
1.“通俗浅显”的“曲问”
钱梦龙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按“曲问”的要求提出的问题,不仅角度较新,而且都有一定的难度。经常这样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很有好处。
2.“节外生枝”的“曲问”
教读《论雷峰塔的倒掉》,钱梦龙提出了一个似乎与理解课文全然“不搭界”的问题:“听说杭州人民正在建议重修雷峰塔,如果鲁迅健在,你认为他会反对还是赞成,理由是什么?”学生的发言很踊跃,说明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大多说不到点子上。有的认为鲁迅会反对,因为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有的认为鲁迅会赞成,因为现在重建的雷峰塔是“社会主义的象征”。钱老师料到学生会这样说,于是稍加点拨:“难道雷峰塔非有什么象征意义不可吗?“学生一下子开了窍,有个男学生起来说:“鲁迅在文章里把雷峰塔作为封建势力的象征,不过是借题发挥;现在重建,那是跟鲁迅的文章毫不相干的,至于鲁迅会反对还是赞成,我们谁也回答不了,因为我们不是鲁迅。”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文章“借题发挥”的特点,由此钱老师进一步点明:理解本文的“借题发挥”手法,是读懂本文进而欣赏鲁迅杂文艺术的一把钥匙……
同学们顿时领悟:老师提出这个“节外生枝”的问题,原来问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一番用意的。他们不仅为找到了读懂文章的“钥匙”而高兴,而且为发现了老师的这一点“秘密”而感到满意。
3.“稀奇古怪”的“曲问”
“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一上课,钱梦龙就提出了这么个怪问题。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
因为前一天,同学们已经按要求自读了说明文《食物从何处来》,已经记住了食物的定义,如果直问:“什么叫食物”?学生就能不假思索地回答:“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但现在钱老师的问题“拐了个弯”,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运用食物的定义对具体事物作出判断,因此不仅要求记住定义,而且要求真正的理解。这种“有想头”的问题,必然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暂时的“冷场”,正是学生的思维正在紧张运转的一种信号。果然,稍过了一会儿,学生都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凉水不是食物,因为它只能参与躯体的构成,但不能供应能量,不具备食物的两个条件;其它东西都是食物。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对食物的本质特点已经有所理解,这是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来源的基础。
这里的曲问与“食物的定义是什么”这一直问相比,两者认知的目的相同,但学生的情绪反应不同,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除了提问的方法不同,还因为提问中创设的情境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4.“有意曲解”的“曲问”
钱梦龙善于结合教材信息宕开去提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考进一步深化。例如,教《愚公移山》,在学生齐声朗读了最后一段,掌握了容易弄错的字词,明白了本段的意思之后,钱先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既然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山搬走了,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故意“曲解”教材,把认知的盲点摆在学生面前,自然创设了强化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情境。
二、矛盾对立的“逆问”
钱梦龙认为:“能否利用矛盾,是问题有没有启发性的关键。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⑤这种以反问正,以贬问褒的提问方法,钱老师称之为“逆问”。
1.以反问正的“逆问”
在矛盾的对立面逆问。问答之间,彼此似乎背道而驰,而实则是反面入手,吊人胃口,激发思维,以求正面解答。
例如,钱梦龙教《石壕吏》一诗时,着意把学生引入矛盾的对立面发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于是学生纷纷从诗里找根据,展开了颇为激烈的争论,后来得出观点:诗人在这首诗中同情谁,憎恶谁,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态,虽然没有站出来说话,但沉郁的诗风中所流露出的济世情怀却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评价钱梦龙的教学:“他追求的是‘活而实’的教学方法,并在其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情趣’。他因人因课设法,术多也。”①
钱梦龙作为语文“导读”的大师,从来没停止过对课堂“问答”艺术的探讨。他说:哪位老师不愿在课堂上“巧问”“巧答”呢?至于在具体操作中能否做得好,全靠教师本人的“功夫”和灵活性了。②下面,就让我们来赏析他在课堂上充满智慧的“问答”艺术。
一、妙趣横生的“曲问”
钱梦龙认为:“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角度讲,也正是提问的艺术。提问方式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③这个巧,表现在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程度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等方面。“曲问”作为“巧问”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受钱梦龙推崇。
“曲问”是钱梦龙相对于“直问”创建的一个提问术语。钱梦龙主张提问宜“曲”。“曲问”相对于“直问”。“直问”,就是直来直去,一味正面硬攻,难免显得笨拙,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所谓“曲问”,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一个或另几个问题的提问。通过采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④
1.“通俗浅显”的“曲问”
钱梦龙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按“曲问”的要求提出的问题,不仅角度较新,而且都有一定的难度。经常这样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很有好处。
2.“节外生枝”的“曲问”
教读《论雷峰塔的倒掉》,钱梦龙提出了一个似乎与理解课文全然“不搭界”的问题:“听说杭州人民正在建议重修雷峰塔,如果鲁迅健在,你认为他会反对还是赞成,理由是什么?”学生的发言很踊跃,说明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大多说不到点子上。有的认为鲁迅会反对,因为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有的认为鲁迅会赞成,因为现在重建的雷峰塔是“社会主义的象征”。钱老师料到学生会这样说,于是稍加点拨:“难道雷峰塔非有什么象征意义不可吗?“学生一下子开了窍,有个男学生起来说:“鲁迅在文章里把雷峰塔作为封建势力的象征,不过是借题发挥;现在重建,那是跟鲁迅的文章毫不相干的,至于鲁迅会反对还是赞成,我们谁也回答不了,因为我们不是鲁迅。”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文章“借题发挥”的特点,由此钱老师进一步点明:理解本文的“借题发挥”手法,是读懂本文进而欣赏鲁迅杂文艺术的一把钥匙……
同学们顿时领悟:老师提出这个“节外生枝”的问题,原来问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一番用意的。他们不仅为找到了读懂文章的“钥匙”而高兴,而且为发现了老师的这一点“秘密”而感到满意。
3.“稀奇古怪”的“曲问”
“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一上课,钱梦龙就提出了这么个怪问题。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
因为前一天,同学们已经按要求自读了说明文《食物从何处来》,已经记住了食物的定义,如果直问:“什么叫食物”?学生就能不假思索地回答:“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但现在钱老师的问题“拐了个弯”,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运用食物的定义对具体事物作出判断,因此不仅要求记住定义,而且要求真正的理解。这种“有想头”的问题,必然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暂时的“冷场”,正是学生的思维正在紧张运转的一种信号。果然,稍过了一会儿,学生都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凉水不是食物,因为它只能参与躯体的构成,但不能供应能量,不具备食物的两个条件;其它东西都是食物。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对食物的本质特点已经有所理解,这是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来源的基础。
这里的曲问与“食物的定义是什么”这一直问相比,两者认知的目的相同,但学生的情绪反应不同,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除了提问的方法不同,还因为提问中创设的情境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4.“有意曲解”的“曲问”
钱梦龙善于结合教材信息宕开去提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考进一步深化。例如,教《愚公移山》,在学生齐声朗读了最后一段,掌握了容易弄错的字词,明白了本段的意思之后,钱先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既然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山搬走了,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故意“曲解”教材,把认知的盲点摆在学生面前,自然创设了强化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情境。
二、矛盾对立的“逆问”
钱梦龙认为:“能否利用矛盾,是问题有没有启发性的关键。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⑤这种以反问正,以贬问褒的提问方法,钱老师称之为“逆问”。
1.以反问正的“逆问”
在矛盾的对立面逆问。问答之间,彼此似乎背道而驰,而实则是反面入手,吊人胃口,激发思维,以求正面解答。
例如,钱梦龙教《石壕吏》一诗时,着意把学生引入矛盾的对立面发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于是学生纷纷从诗里找根据,展开了颇为激烈的争论,后来得出观点:诗人在这首诗中同情谁,憎恶谁,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态,虽然没有站出来说话,但沉郁的诗风中所流露出的济世情怀却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