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10期 ID: 355503

[ 高帆 文选 ]   

《雷雨》专题学习的教学设计

◇ 高帆

  学习时间:2012年9月1日至30日
  学习地点:深圳市新安中学网络教室
  学习对象:高二(15)班学生
  学习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947453553
  指导老师:高帆
  一、专题教学的缘起
  走入专题教学源于吴泓老师的指引。早在2003年《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上,我就见到了吴泓老师,第一次知道了专题教学。那时心想,吴老师的学生真是幸福啊,能读鲁迅、红楼梦、海明威……机缘巧合,2011年我调入了深圳新安中学,和吴泓老师成为了同事。正当我想像吴泓老师一样领着学生向远方前行之时,却被现实枯燥的应试束住了手脚:对粤教版教材的生疏,每个月准时到来的月考,区里的统考,应接不暇的评比……我每天都疲于奔命,疲于对知识点像解剖刀一样的切分。那时,我每日看着吴泓老师班里学生的幸福,却不敢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内心既纠结又彷徨。这时,吴泓老师向我指点语文教学应该前进的方向: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远不只是高考,还包括对知识的热爱,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树立等等。只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行阅读、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进入一个新天地。
  “想得明白才能做的明白”,这句话是吴泓老师的口头禅。我决定先跟着观摩学习。在一段的跟踪学习中,我倾听着感受着吴泓老师的课堂:取代老师喋喋不休、不断提问布置作业的方式,吴泓老师的课堂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声;学生主动地思考并质疑着,而这种质疑不是简单的“是”或“非”,而是知其然后的知其所以然;这里课堂上的气氛时而轻松,时而又充满着挑战性的紧张,师生之间是平等交流的,学生引经据典的同时还能引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写作不再是作文选中的固话语言,走出了平庸和肤浅,走向了丰盈和深邃。
  在感受这种学习的愉悦和经过无数个夜晚的思考之后,我义无反顾地走进专题学习。我和学生商定一起来读《红楼梦》。但是,我还不敢占用太多课堂上的时间来让学生读这些经典的东西,只能利用课堂之外的零碎时间。于是,高一整个下学期,我没有布置过晚修作业,每天只是给学生布置阅读的任务,每天晚修前15分钟让一名学生谈谈阅读心得,每周两节《红楼梦》的精读课,比如“宝玉挨打”“宝黛初会”“抄检大观园”等情节都在课堂上精讲,每两周一次网络专题学习课,主要是依托“家园网”为平台,最后再做专题写作与总结。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都感到收获颇丰,更重要的是,学生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样一来,我便有了放开膀子做专题的勇气和动力。
  二、为什么要读《雷雨》
  读《雷雨》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其偶然,是因为粤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正好是戏剧,其中选择了《雷雨》的第二幕,学生初步认识了《雷雨》中的人物。与此同时,班级的话剧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想在自己的青春历史上演一个如同“史诗”般的话剧,《雷雨》是他们此时最好的选择。
  当然,我还想为这个专题做更多的铺垫,我先请吴泓老师原来班级中做过专题的几名学生谈谈做专题的感悟,同龄人之间的谈话激起了他们无限的向往。趁此契机,我和他们讨论了目前语文学习的状态,展示了吴泓老师的家园网站以及吴泓弟子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当我提出我们自己也要做一个完整的专题时,学生眼中都迸发着希望的光芒。
  我和学生一起研究了吴泓老师的28个专题,最后把目光聚焦在“百年寻梦”这一组,可能这一组专题和他们正好是若即若离的距离吧——既不像古代文人那么遥远,又不像外国作家那样有文化的隔阂。“百年寻梦”一共有以下几个专题:
  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读《雷雨》;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读穆旦;生命是忧伤的:读《边城》;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读张爱玲;一首凄婉的歌谣:读《呼兰河传》;人生的局促与困顿:读《围城》。
  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是最先被学生否定掉的,接着是鲁迅和穆旦,也被否定掉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雷雨》《边城》和《呼兰河传》这三部作品。于是,我和学生商定,先从《雷雨》读起,再慢慢读其他几部作品。
  当然,选择《雷雨》更是源于作品本身的魅力。《雷雨》是天才般的年轻人曹禺在23岁时,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创造出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曹禺曾经这么说过:“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周围的人事,培养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呢?《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个人性的难解之迷呢?
  那么,就让我们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地走近大师,走进《雷雨》吧。
  三、怎么读《雷雨》
  与《雷雨》相逢的过程,基本可以分为:走近《雷雨》——阅读《雷雨》——研究《雷雨》——言说《雷雨》四个阶段,前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1.走近《雷雨》
  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专题相关资料。如话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人物关系(清晰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观看电影《雷雨》等等。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曹禺产生亲近感,对《雷雨》产生神秘感,由“老师要我读《雷雨》”变成“我自己要读《雷雨》”。同时,从感性认识入手,也在于寻找“我和曹禺”“我和《雷雨》中的人物”的精神共通点。这一阶段采用的材料主要有:《雷雨》的诞生;有关《雷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资料;《雷雨》写的谁家;曹禺与天津(四)(沽上丛话);苦闷出大家;忆曹禺;解读曹禺;刻画人心灵的戏剧大师——曹禺;曹禺生平;简介《雷雨》。(见博客学习平台:http://blog.sina.com.cn/u/2947453553)   学习时间:2012年9月1日至30日
  学习地点:深圳市新安中学网络教室
  学习对象:高二(15)班学生
  学习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947453553
  指导老师:高帆
  一、专题教学的缘起
  走入专题教学源于吴泓老师的指引。早在2003年《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上,我就见到了吴泓老师,第一次知道了专题教学。那时心想,吴老师的学生真是幸福啊,能读鲁迅、红楼梦、海明威……机缘巧合,2011年我调入了深圳新安中学,和吴泓老师成为了同事。正当我想像吴泓老师一样领着学生向远方前行之时,却被现实枯燥的应试束住了手脚:对粤教版教材的生疏,每个月准时到来的月考,区里的统考,应接不暇的评比……我每天都疲于奔命,疲于对知识点像解剖刀一样的切分。那时,我每日看着吴泓老师班里学生的幸福,却不敢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内心既纠结又彷徨。这时,吴泓老师向我指点语文教学应该前进的方向: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远不只是高考,还包括对知识的热爱,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树立等等。只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行阅读、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进入一个新天地。
  “想得明白才能做的明白”,这句话是吴泓老师的口头禅。我决定先跟着观摩学习。在一段的跟踪学习中,我倾听着感受着吴泓老师的课堂:取代老师喋喋不休、不断提问布置作业的方式,吴泓老师的课堂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声;学生主动地思考并质疑着,而这种质疑不是简单的“是”或“非”,而是知其然后的知其所以然;这里课堂上的气氛时而轻松,时而又充满着挑战性的紧张,师生之间是平等交流的,学生引经据典的同时还能引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写作不再是作文选中的固话语言,走出了平庸和肤浅,走向了丰盈和深邃。
  在感受这种学习的愉悦和经过无数个夜晚的思考之后,我义无反顾地走进专题学习。我和学生商定一起来读《红楼梦》。但是,我还不敢占用太多课堂上的时间来让学生读这些经典的东西,只能利用课堂之外的零碎时间。于是,高一整个下学期,我没有布置过晚修作业,每天只是给学生布置阅读的任务,每天晚修前15分钟让一名学生谈谈阅读心得,每周两节《红楼梦》的精读课,比如“宝玉挨打”“宝黛初会”“抄检大观园”等情节都在课堂上精讲,每两周一次网络专题学习课,主要是依托“家园网”为平台,最后再做专题写作与总结。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都感到收获颇丰,更重要的是,学生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样一来,我便有了放开膀子做专题的勇气和动力。
  二、为什么要读《雷雨》
  读《雷雨》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其偶然,是因为粤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正好是戏剧,其中选择了《雷雨》的第二幕,学生初步认识了《雷雨》中的人物。与此同时,班级的话剧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想在自己的青春历史上演一个如同“史诗”般的话剧,《雷雨》是他们此时最好的选择。
  当然,我还想为这个专题做更多的铺垫,我先请吴泓老师原来班级中做过专题的几名学生谈谈做专题的感悟,同龄人之间的谈话激起了他们无限的向往。趁此契机,我和他们讨论了目前语文学习的状态,展示了吴泓老师的家园网站以及吴泓弟子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当我提出我们自己也要做一个完整的专题时,学生眼中都迸发着希望的光芒。
  我和学生一起研究了吴泓老师的28个专题,最后把目光聚焦在“百年寻梦”这一组,可能这一组专题和他们正好是若即若离的距离吧——既不像古代文人那么遥远,又不像外国作家那样有文化的隔阂。“百年寻梦”一共有以下几个专题:
  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读《雷雨》;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读穆旦;生命是忧伤的:读《边城》;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读张爱玲;一首凄婉的歌谣:读《呼兰河传》;人生的局促与困顿:读《围城》。
  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是最先被学生否定掉的,接着是鲁迅和穆旦,也被否定掉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雷雨》《边城》和《呼兰河传》这三部作品。于是,我和学生商定,先从《雷雨》读起,再慢慢读其他几部作品。
  当然,选择《雷雨》更是源于作品本身的魅力。《雷雨》是天才般的年轻人曹禺在23岁时,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创造出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曹禺曾经这么说过:“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周围的人事,培养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呢?《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个人性的难解之迷呢?
  那么,就让我们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地走近大师,走进《雷雨》吧。
  三、怎么读《雷雨》
  与《雷雨》相逢的过程,基本可以分为:走近《雷雨》——阅读《雷雨》——研究《雷雨》——言说《雷雨》四个阶段,前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1.走近《雷雨》
  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专题相关资料。如话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人物关系(清晰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观看电影《雷雨》等等。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曹禺产生亲近感,对《雷雨》产生神秘感,由“老师要我读《雷雨》”变成“我自己要读《雷雨》”。同时,从感性认识入手,也在于寻找“我和曹禺”“我和《雷雨》中的人物”的精神共通点。这一阶段采用的材料主要有:《雷雨》的诞生;有关《雷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资料;《雷雨》写的谁家;曹禺与天津(四)(沽上丛话);苦闷出大家;忆曹禺;解读曹禺;刻画人心灵的戏剧大师——曹禺;曹禺生平;简介《雷雨》。(见博客学习平台:http://blog.sina.com.cn/u/2947453553)

《雷雨》专题学习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