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写作教学一直是个常说常新却又始终令人纠结的话题。写作经验、作文秘诀层出不穷,可谓仁智互见,却难有被广泛认可的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好的系统教学程序。这种状况一来意味着写作教学存在着有待开发的无限广阔空间,二来也导致了写作教学长期以来难以避免的杂乱无章。有人曾写一副对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描述学生写作时的苦愁状态,可谓传神。
从宏观角度来讲,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笔者认为应先抛开五花八门的繁杂术语概念讲授,积极倡导并践行面向生活、以“情、理、文”三要素为核心的写作理念和写作追求。
一、何谓面向生活的“情理文”
所谓“面向生活”,就是说要将写作的立足点、突破口和目的性指向广阔的现实生活。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明确写作既要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敏锐度、灵活性,更要学会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思考。我们写文章,或是昭示人生的真善美,以示弘扬之意;或是揭示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甚至提出解决的办法、思路;或是展示生活的情趣与理趣,以与他人交流、共享人生的丰富多彩。因此,写作应面向生活,择取立意、选材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实现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思考与表达。
所谓“情理文”,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指文章应是“合情合理”的文字,二是指文章应该具备“情”“理”“文”等三个要素。“情”即“合情”,包括人类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等诸多情感,可以讴歌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甚至人类的种种博爱之情,也可以抒发或反思对世间万事万物的钟爱与厌恶之情。“理”即“合理”,包括人生哲理思考、生活理趣品味和行文逻辑结构。“文”即“文笔”,指文章的语言要文从字顺、文意畅达。
这里之所以说“文笔”(文章的用词造句的风格和技巧)而不指以往的“文采”(华丽的色彩,华丽的辞藻),主要在于“文采”更难于掌握,而且过多强调“华丽的辞藻”往往易使人流于形式而忽略内容的表达价值。虽然今人谈论写作要有“文采”,常引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来佐证,且多直言是孔子所言。其实,笔者曾考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为“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根据前后语境,可以推知郑子产回应晋人三次质问“问陈之罪(郑攻伐陈国)”“何故侵小”“何故戎服”时的答辩,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并非今日所言的“文采”,而应将其“文辞”理解为“合乎情理的言辞”。而且遍览记述孔子言行的《论语》,有哪里能看到半点“华丽的辞藻”呢?对于近似“华丽的辞藻”的“巧言令色”,孔子的批评则是“鲜矣仁”。
二、为何要强调面向生活的“情理文”
(一)强调“面向生活”,纠正传统写作教学的偏差。现象学创始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本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然而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生活世界被教育遗忘,不仅带来了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为消除这种危机,他积极倡导“回到事情本身”的理念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建设方案①。胡塞尔认为,“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②因此,教学真正地面向生活,贴近生活,引领学生真实地走入生活,感受生活,形成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是充分发挥教学作用的必由之路。
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过多地关注科学世界的抽象知识传授,忽视将教育科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已经导致了“应试教育”盛行不衰,“素质教育”有名无实。传统教学的结果使学生空有“屠龙之技”,解决现实问题却束手无策,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更罔谈其人文性了。表现在写作教学中,就是学生虽然经过了基础教育十余年的写作训练,却常常表达起来词不达意,逻辑混乱,走上工作岗位后甚至都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往往过多地简单灌输写作知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面向生活的广阔世界寻找写作的无穷动力;二是因为传统写作理论知识的抽象、繁琐,致使学生理解费劲、运用失当。
当今,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教学要联系生活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教育认可,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教学实践应广泛“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生活世界是目的世界,教学世界是工具世界”③,只有我们充分发挥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工具指导价值,更多地引领学生面向生活的目的世界,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的距离,才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最终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强调“情理文”,简化传统写作教学的繁杂。人类是拥有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的生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因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无穷而触动情思。比如去吊唁逝者,其亲人的泣诉即使语无伦次,我们也时常会被其哀情所动,一掬同情之泪。不同的语言文字总是蕴含着不同的情感色彩与哲理深味,一篇优秀的文章,一字一言皆饱含作者的情思意蕴,一段一章莫不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片段之处可见作者的表达风格,整体更可见其构思缜密。读“停杯投箸不能食”,一个“投”字尽显诗仙报国无门之愤慨;读“捐躯赴国难”,一“捐”一“赴”之间再现了白衣少年为国尽忠之坚毅。
反观当今学生的作文,不仅字迹潦乱,而且字句不通,章法混乱,文不对题,“假大空”泛滥,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一再将“要有真情实感”列入写作要求。有位语文教师曾以两句古诗名句形容学生作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堤)万里”,可谓形象。笔者时常与学生开玩笑说:“我们写议论文时常引用典型事例,目的主要在于以成功人士的事例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可叹的是大家的作文唠唠叨叨地像是祥林嫂再世。本来我挺喜欢陶渊明、杜子美、苏东坡这些古代名士的,但是每次看到你们写他们,我总有种仿佛看见一具具僵尸从破败的坟茔里爬出来的感觉。”
古往今来,写作教学一直是个常说常新却又始终令人纠结的话题。写作经验、作文秘诀层出不穷,可谓仁智互见,却难有被广泛认可的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好的系统教学程序。这种状况一来意味着写作教学存在着有待开发的无限广阔空间,二来也导致了写作教学长期以来难以避免的杂乱无章。有人曾写一副对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描述学生写作时的苦愁状态,可谓传神。
从宏观角度来讲,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笔者认为应先抛开五花八门的繁杂术语概念讲授,积极倡导并践行面向生活、以“情、理、文”三要素为核心的写作理念和写作追求。
一、何谓面向生活的“情理文”
所谓“面向生活”,就是说要将写作的立足点、突破口和目的性指向广阔的现实生活。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明确写作既要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敏锐度、灵活性,更要学会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思考。我们写文章,或是昭示人生的真善美,以示弘扬之意;或是揭示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甚至提出解决的办法、思路;或是展示生活的情趣与理趣,以与他人交流、共享人生的丰富多彩。因此,写作应面向生活,择取立意、选材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实现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思考与表达。
所谓“情理文”,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指文章应是“合情合理”的文字,二是指文章应该具备“情”“理”“文”等三个要素。“情”即“合情”,包括人类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等诸多情感,可以讴歌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甚至人类的种种博爱之情,也可以抒发或反思对世间万事万物的钟爱与厌恶之情。“理”即“合理”,包括人生哲理思考、生活理趣品味和行文逻辑结构。“文”即“文笔”,指文章的语言要文从字顺、文意畅达。
这里之所以说“文笔”(文章的用词造句的风格和技巧)而不指以往的“文采”(华丽的色彩,华丽的辞藻),主要在于“文采”更难于掌握,而且过多强调“华丽的辞藻”往往易使人流于形式而忽略内容的表达价值。虽然今人谈论写作要有“文采”,常引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来佐证,且多直言是孔子所言。其实,笔者曾考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为“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根据前后语境,可以推知郑子产回应晋人三次质问“问陈之罪(郑攻伐陈国)”“何故侵小”“何故戎服”时的答辩,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并非今日所言的“文采”,而应将其“文辞”理解为“合乎情理的言辞”。而且遍览记述孔子言行的《论语》,有哪里能看到半点“华丽的辞藻”呢?对于近似“华丽的辞藻”的“巧言令色”,孔子的批评则是“鲜矣仁”。
二、为何要强调面向生活的“情理文”
(一)强调“面向生活”,纠正传统写作教学的偏差。现象学创始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本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然而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生活世界被教育遗忘,不仅带来了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为消除这种危机,他积极倡导“回到事情本身”的理念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建设方案①。胡塞尔认为,“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②因此,教学真正地面向生活,贴近生活,引领学生真实地走入生活,感受生活,形成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是充分发挥教学作用的必由之路。
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过多地关注科学世界的抽象知识传授,忽视将教育科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已经导致了“应试教育”盛行不衰,“素质教育”有名无实。传统教学的结果使学生空有“屠龙之技”,解决现实问题却束手无策,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更罔谈其人文性了。表现在写作教学中,就是学生虽然经过了基础教育十余年的写作训练,却常常表达起来词不达意,逻辑混乱,走上工作岗位后甚至都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往往过多地简单灌输写作知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面向生活的广阔世界寻找写作的无穷动力;二是因为传统写作理论知识的抽象、繁琐,致使学生理解费劲、运用失当。
当今,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教学要联系生活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教育认可,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教学实践应广泛“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生活世界是目的世界,教学世界是工具世界”③,只有我们充分发挥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工具指导价值,更多地引领学生面向生活的目的世界,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的距离,才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最终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强调“情理文”,简化传统写作教学的繁杂。人类是拥有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的生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因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无穷而触动情思。比如去吊唁逝者,其亲人的泣诉即使语无伦次,我们也时常会被其哀情所动,一掬同情之泪。不同的语言文字总是蕴含着不同的情感色彩与哲理深味,一篇优秀的文章,一字一言皆饱含作者的情思意蕴,一段一章莫不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片段之处可见作者的表达风格,整体更可见其构思缜密。读“停杯投箸不能食”,一个“投”字尽显诗仙报国无门之愤慨;读“捐躯赴国难”,一“捐”一“赴”之间再现了白衣少年为国尽忠之坚毅。
反观当今学生的作文,不仅字迹潦乱,而且字句不通,章法混乱,文不对题,“假大空”泛滥,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一再将“要有真情实感”列入写作要求。有位语文教师曾以两句古诗名句形容学生作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堤)万里”,可谓形象。笔者时常与学生开玩笑说:“我们写议论文时常引用典型事例,目的主要在于以成功人士的事例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可叹的是大家的作文唠唠叨叨地像是祥林嫂再世。本来我挺喜欢陶渊明、杜子美、苏东坡这些古代名士的,但是每次看到你们写他们,我总有种仿佛看见一具具僵尸从破败的坟茔里爬出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