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10期 ID: 355505

  

妙用“错误”,展现智慧与情怀

◇ 张丽 陈治勇

  “错误”的含义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本文的“错误”指的是课堂上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或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导致思维跳出了平常轨道而显得另类或看似无知,从而被别人认定为犯错。但是对于课堂而言,这样的“错误”往往蕴藏着丰厚的课堂生成可能性。教师若能用慧心去对待这似错非错的“错误”,把握住这难得的教学契机,“转轴拨弦三两声”,使“错误”呈现出其潜藏的魅力,从而使课堂达到知识与人文的交融,那么,课堂的质量将产生质的飞跃,从而给学生和教师自己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此,如何使“错误”的潜能得以焕发,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则成了身为人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阅读时,只要我们善于思索与发掘,就会在文本有限的文字中读出无限生机,如此,阅读即可成为一件享受之事。在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的前提下,“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元解读无疑阐释着文本的光芒与思想的灵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在课堂上遭遇学生的解读“错误”时,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只有如此,你才可能填补你未曾思考到的文本的空白,深化文本的理解;你才会守住那一不小心就擦肩而过的“错误”,将之定格在你的课堂上,让它鲜花烂漫;你才能呵护学生那善于思索的灵魂,使其奋劲倍添,继续向思想的高峰攀登。
  《伤仲永》的教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当我和孩子们在探讨仲永从天才沦为“众人”究竟是“谁之过”时,大家除了认为仲永的父亲、邻人等罪责难逃之外,仲永自身也有问题,但是李品池同学却站起来说:“我反对!我认为仲永并没有过错。他是被逼的。”“逼”是一个特别刺耳的字眼,之前的学生并未说起过。全班同学也觉得很惊讶。我灵机一动,一个精彩的瞬间诞生了。
  师:我觉得你这个“逼”字用得很特别,我们能扮一回父子吗?你演仲永,我扮仲永他爹,来说说你是怎样被逼的,可以吗?
  生:当然可以!
  师:儿子,赶紧起来!今天我们又要去拜访县太爷了。
  生:爹,我今天不想去。
  师:说什么话,不想去你想干嘛?
  生:我想读书!
  师:读书?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还不就是为了衣食无忧吗?为了谋得钱财吗?为了赢得别人的尊重吗?你现在不是已经很好了吗?你可以指物作诗立就,你的才能已经很了不起。现在人人都不惜花大量的钱争着求你题诗,人人都把我们当作上宾对待,只要我们一出门,就有美味佳肴等着我们吃,有此款待,还用得着读书吗?还读什么书!傻儿子。
  生:可是我需要学习让我的才能变得更好啊!
  师:得了吧,再学习又能怎么样?再学习还不就是为了这等待遇吗?我现在已经有了这个待遇,所以你就不必学了。
  生:(哭丧着脸)爹,能够给我一点时间吗?我想做一点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你不要把我当成赚钱的奴隶好吗?我已经厌烦了这种应酬的生活,我感到十分的疲惫。
  师:小子你敢和爹对着干了是吗?翅膀硬了是吗?闭上你的嘴,老子说一,你没权利说二!老子想要钱,你就得给我挣!走!跟我走!
  生:呜呜……(做擦眼泪状)
  演完的那一刻,学生们感到无比兴奋。我让他们再谈谈对仲永的认识,他们说李品池同学的解读是有道理的。之前他们认为仲永自己是有责任的,但现在却觉得仲永的确很无奈,因为仲永有一个鼠目寸光,利欲熏心的父亲相逼。回望李品池,他的脸上洋溢着一股自豪的神情。借此时机,我引领他们好好地琢磨了“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个句子。让“日”“扳”“环谒”“不使”都散发出铜臭逼人的气息。让文言从一个个枯燥的字符化身为一个个丰满的有着灵魂的生命,字里行间将仲永父亲的形象加以还原,让学生见识文字的魅力,感受古文的迷人风采,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咬文嚼字读古文的信念。
  将演与品结合,是我古文教学未曾尝试过的,但是,学生这个出人意外的“逼”字,给了我教学的灵感,填补了文本的空白,给了其他同学新的启发,也带给他们学习的乐趣。如果当初一听而过或当头棒喝,致使这个“错误”流失,又何来这一切呢?可见课堂上抓住学生之“错误”对深入挖掘文本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何等的重要。
  二、善用“错误”不仅能使阅读趋向深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于方寸文字之间见识人生的哲理。
  当课堂走进《丑小鸭》时,李慧依同学问了一个引人发笑的看似“笨拙的问题”,“老师,为什么天鹅蛋会在鸭场里?”此问一出,全班哗然,有的说:“傻瓜,这是童话啊,有什么为什么啊?这世界难道真有光着屁股游街的皇帝吗?”有的说:“这是创作的需要啊!安徒生可以让天鹅蛋下在猪圈里。”有的说:“也可以下在牛粪堆里啦!”有的说:“还可以下在你的床上啊!”笑声连续不断,李慧依在座位上呆呆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希望我帮她解围。我呵呵笑道:“是的,这个问题看似很荒谬,连安徒生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天鹅蛋会在鸭场里,但是孩子们,这个问题却很有价值,因为它问出了文章的密码,问出了每一个人的人生。”全班静静地,翘首期待,李慧依的眼睛从寻求变得闪亮了。我问道:“孩子们,你们的家庭条件都一样吗?”全班摇着头,“是的,你们的家庭条件并不相同,有的富裕,有的一般,有的贫困。但是你们无法选择你出生的家庭,上帝不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家庭而不是那个家庭。这就如同丑小鸭无法选择他的出生地一样。孩子们,这就是命运,虎落平阳,龙困浅滩,命运有时候一开始就把你安置于人生的荒漠,让你受尽坎坷。这是丑小鸭的命运,也是多数人的命运。这不是童话,这是现实的人生。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对待这既定的事实。安徒生用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而这个哲理恰恰是李慧依同学帮我们发现的。”我说完静静地看着孩子们。渐渐地一个人的掌声,两个人的掌声……终于形成了轰响的掌声。李慧依的脸上此时也笑开了花。我说:“孩子们,读书并不只是读‘书’,读书也是在读人生。读别人的人生,也读自己的人生。”掌声又响起来了。   “错误”的含义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本文的“错误”指的是课堂上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或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导致思维跳出了平常轨道而显得另类或看似无知,从而被别人认定为犯错。但是对于课堂而言,这样的“错误”往往蕴藏着丰厚的课堂生成可能性。教师若能用慧心去对待这似错非错的“错误”,把握住这难得的教学契机,“转轴拨弦三两声”,使“错误”呈现出其潜藏的魅力,从而使课堂达到知识与人文的交融,那么,课堂的质量将产生质的飞跃,从而给学生和教师自己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此,如何使“错误”的潜能得以焕发,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则成了身为人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阅读时,只要我们善于思索与发掘,就会在文本有限的文字中读出无限生机,如此,阅读即可成为一件享受之事。在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的前提下,“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元解读无疑阐释着文本的光芒与思想的灵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在课堂上遭遇学生的解读“错误”时,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只有如此,你才可能填补你未曾思考到的文本的空白,深化文本的理解;你才会守住那一不小心就擦肩而过的“错误”,将之定格在你的课堂上,让它鲜花烂漫;你才能呵护学生那善于思索的灵魂,使其奋劲倍添,继续向思想的高峰攀登。
  《伤仲永》的教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当我和孩子们在探讨仲永从天才沦为“众人”究竟是“谁之过”时,大家除了认为仲永的父亲、邻人等罪责难逃之外,仲永自身也有问题,但是李品池同学却站起来说:“我反对!我认为仲永并没有过错。他是被逼的。”“逼”是一个特别刺耳的字眼,之前的学生并未说起过。全班同学也觉得很惊讶。我灵机一动,一个精彩的瞬间诞生了。
  师:我觉得你这个“逼”字用得很特别,我们能扮一回父子吗?你演仲永,我扮仲永他爹,来说说你是怎样被逼的,可以吗?
  生:当然可以!
  师:儿子,赶紧起来!今天我们又要去拜访县太爷了。
  生:爹,我今天不想去。
  师:说什么话,不想去你想干嘛?
  生:我想读书!
  师:读书?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还不就是为了衣食无忧吗?为了谋得钱财吗?为了赢得别人的尊重吗?你现在不是已经很好了吗?你可以指物作诗立就,你的才能已经很了不起。现在人人都不惜花大量的钱争着求你题诗,人人都把我们当作上宾对待,只要我们一出门,就有美味佳肴等着我们吃,有此款待,还用得着读书吗?还读什么书!傻儿子。
  生:可是我需要学习让我的才能变得更好啊!
  师:得了吧,再学习又能怎么样?再学习还不就是为了这等待遇吗?我现在已经有了这个待遇,所以你就不必学了。
  生:(哭丧着脸)爹,能够给我一点时间吗?我想做一点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你不要把我当成赚钱的奴隶好吗?我已经厌烦了这种应酬的生活,我感到十分的疲惫。
  师:小子你敢和爹对着干了是吗?翅膀硬了是吗?闭上你的嘴,老子说一,你没权利说二!老子想要钱,你就得给我挣!走!跟我走!
  生:呜呜……(做擦眼泪状)
  演完的那一刻,学生们感到无比兴奋。我让他们再谈谈对仲永的认识,他们说李品池同学的解读是有道理的。之前他们认为仲永自己是有责任的,但现在却觉得仲永的确很无奈,因为仲永有一个鼠目寸光,利欲熏心的父亲相逼。回望李品池,他的脸上洋溢着一股自豪的神情。借此时机,我引领他们好好地琢磨了“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个句子。让“日”“扳”“环谒”“不使”都散发出铜臭逼人的气息。让文言从一个个枯燥的字符化身为一个个丰满的有着灵魂的生命,字里行间将仲永父亲的形象加以还原,让学生见识文字的魅力,感受古文的迷人风采,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咬文嚼字读古文的信念。
  将演与品结合,是我古文教学未曾尝试过的,但是,学生这个出人意外的“逼”字,给了我教学的灵感,填补了文本的空白,给了其他同学新的启发,也带给他们学习的乐趣。如果当初一听而过或当头棒喝,致使这个“错误”流失,又何来这一切呢?可见课堂上抓住学生之“错误”对深入挖掘文本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何等的重要。
  二、善用“错误”不仅能使阅读趋向深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于方寸文字之间见识人生的哲理。
  当课堂走进《丑小鸭》时,李慧依同学问了一个引人发笑的看似“笨拙的问题”,“老师,为什么天鹅蛋会在鸭场里?”此问一出,全班哗然,有的说:“傻瓜,这是童话啊,有什么为什么啊?这世界难道真有光着屁股游街的皇帝吗?”有的说:“这是创作的需要啊!安徒生可以让天鹅蛋下在猪圈里。”有的说:“也可以下在牛粪堆里啦!”有的说:“还可以下在你的床上啊!”笑声连续不断,李慧依在座位上呆呆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希望我帮她解围。我呵呵笑道:“是的,这个问题看似很荒谬,连安徒生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天鹅蛋会在鸭场里,但是孩子们,这个问题却很有价值,因为它问出了文章的密码,问出了每一个人的人生。”全班静静地,翘首期待,李慧依的眼睛从寻求变得闪亮了。我问道:“孩子们,你们的家庭条件都一样吗?”全班摇着头,“是的,你们的家庭条件并不相同,有的富裕,有的一般,有的贫困。但是你们无法选择你出生的家庭,上帝不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家庭而不是那个家庭。这就如同丑小鸭无法选择他的出生地一样。孩子们,这就是命运,虎落平阳,龙困浅滩,命运有时候一开始就把你安置于人生的荒漠,让你受尽坎坷。这是丑小鸭的命运,也是多数人的命运。这不是童话,这是现实的人生。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对待这既定的事实。安徒生用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而这个哲理恰恰是李慧依同学帮我们发现的。”我说完静静地看着孩子们。渐渐地一个人的掌声,两个人的掌声……终于形成了轰响的掌声。李慧依的脸上此时也笑开了花。我说:“孩子们,读书并不只是读‘书’,读书也是在读人生。读别人的人生,也读自己的人生。”掌声又响起来了。

妙用“错误”,展现智慧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