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下乡送教将和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教学《社戏》这个任务后,心里颇不宁静。所谓下乡送教,就该有送的资本;和青年教师PK,就该有老教师的底气……惴惴然,不禁思索我将呈现怎样的《社戏》与学生?于是,我开始了打磨之旅。
一、打磨始于文本细读,这是一次跨越时空追忆童年往事的心灵旅程
我以一个虔诚的读者的身份细读文本。开篇作者写到“不满三十户,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杂货店的平桥村,但在我是乐土”,简单几句就勾起了我对儿时乐土的回忆:小时农闲时,去邻村阿太(我妈的外婆)家住几天是我最大的乐事,阿太家只有一间朝北的小屋,终年不见阳光,可她每天会变着法子给我一样好吃的,在那儿我不用带弟弟,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采马兰头、地衣,这些小伙伴又是在同一个小学读书的同学。那段岁月是那样充满阳光那样惬意……我不禁浮想联翩。
迅哥儿最盼望社戏却不得前往,文章写道:“总之,是完了。到了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那样的经历谁没有呢?当我被困在家里不得去看露天电影《冰山上来客》的时候,我甚至能想象她们时而嬉笑时而哭骂的表情,在绝望中想着第二天,她们将聚在一起讲电影里的人物,而我却像个傻瓜一样。读到终于在双喜的打包票下,外祖母和母亲允许迅哥儿和小伙伴驾着八叔的航船前往赵庄看社戏时,“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舒展到说不出的大。”12岁时,知道可以跟随叔叔去远方亲戚家做客,那份欣喜和憧憬至今记忆犹新,真觉得身体似乎要飞起来了,文具上不是有这句“今天星期天,我要飞上天”吗?人在心愿达成时大概有什么神秘武器,可以让身体变得不同寻常,甚至会做出出乎意料的动作?
“那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的戏台”,背景是广袤的星空和隐约的水乡人家;
“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小伙伴们认为只有好东西才能招待客人的真淳姿态;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那样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如此善解人意,让人觉得跟着他安全放心。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最后多角度强调那夜似的好豆和好戏,其实是在反复强调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闭眼想来,在心灵的深处,谁没有那样温柔的“真的,一直到现在……”记忆之所以执着保留那些美好的往事,不仅仅“那些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也是对童年的美好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
就这样,徜徉在鲁迅的文字里,一个和小伙伴去看社戏的少年和那群小伙伴分明地站在我面前,一个沉浸在追忆中的中年人正和我面对面娓娓叙说他的童年,一个沉睡30年的少年我正被唤醒,我似乎回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童年时代。
我还要去看别人解读的文章吗?我问自己。
“看。看看人家是怎么解读的,择其善者而从之。”
于是去期刊网下载了20多篇文本解读文章,那些文章各有主张,多篇解读为追忆美好的精神家园,还有讴歌童真的温馨自然之美,向往自由和真情同在的“乐土”。通览之后,不再犹疑,解读不在于高深,而在于适切。
从鲁迅的文字里我不仅读到了作者,更重要的是我读到了自己,我和他的心思息息相通,我要将他的心思和更多的学生分享,我要让学生也能从他的文字中唤醒自己渐近尾巴的童年并将美好童年延续下去。
二、打磨的不是课堂设计,而是对学情把握的重新认识
第一课时的执教方案程序简单:解题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细读文章,读出自己。其中特别得意的是第三环节“细读文章,读出自己”环节。任务为参考示例,每人旁批三处以上。
示例:用“联系法”旁批,可以选用以下三种之中的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
第一课时下来,学生初步梳理课文之后,都有属于自己的三处旁批,有些还不止,星星点点,然而,细看学生的那些旁批,不禁气馁,大多是在表面滑行,没有触及自身个性及心灵的联系。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请来三位同事帮我一起诊断,诊断结果为:没有浸入课文,如何从课文中出来联系自己?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弄清作者的价值取向。我之所以能从中读出自己,读到自己的童年,是因为我对作者的情感已深有体会,学生面对还生涩的课文,他们根本没有进入课文,如何跳出来唤出自己?没有入,哪有出?这样简单朴素的道理居然被忽略了。何况,时代的隔阂,文本的深度,鲁迅作品的风格等都如一层层毛玻璃一样,把学生挡在文本以外。
课堂教学急不得。我太着急了,我急于想让学生联系自己对课文批注,殊不知没有熟悉,没有真正触及文字的灵魂,所谓的一些联系当然只能是冷冰冰没有温度。
于是,在另一个平行班,我将“联系自己体验旁批”改为默读文章之后“根据图画复述故事”。先充分熟悉鲁迅《社戏》里的童年故事,故事里的人,故事里的戏,故事的背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结局……
三、打磨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如何组织学生“学”得精彩纷呈
第二课时是关键,下乡送教的也是第二课时。当我在自己班里教的时候,共上了三课时。先是探讨故事里的人,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和平桥村的人离不开,这是怎样的小伙伴?怎样的大人?跳读文章,找出写小伙伴的语句,分析平桥村人的特性。东一句西一句学生自然能够找到,我们把写双喜、阿发、桂生的句子分别集中到一起,双喜的出场和说话都很有讲究,我比较满意的是设置情境朗读:思考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说话,才能打动我这个“迅哥儿的妈妈”,放心让自己的儿子随你们夜晚驾船去看社戏。孩子们懂得了要读出双喜的真诚和底气。看戏归来,做母亲的提心吊胆,深夜在桥边等着,一个母亲最关心的是什么?当然是全体平安归来。看双喜是怎么说的:“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和语调来读?这里我们可以读到怎样的双喜?如此指导,孩子们的心里才真正立起了一个鲜活的机智聪明善解人意又果敢大气的小伙伴双喜形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
一、打磨始于文本细读,这是一次跨越时空追忆童年往事的心灵旅程
我以一个虔诚的读者的身份细读文本。开篇作者写到“不满三十户,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杂货店的平桥村,但在我是乐土”,简单几句就勾起了我对儿时乐土的回忆:小时农闲时,去邻村阿太(我妈的外婆)家住几天是我最大的乐事,阿太家只有一间朝北的小屋,终年不见阳光,可她每天会变着法子给我一样好吃的,在那儿我不用带弟弟,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采马兰头、地衣,这些小伙伴又是在同一个小学读书的同学。那段岁月是那样充满阳光那样惬意……我不禁浮想联翩。
迅哥儿最盼望社戏却不得前往,文章写道:“总之,是完了。到了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那样的经历谁没有呢?当我被困在家里不得去看露天电影《冰山上来客》的时候,我甚至能想象她们时而嬉笑时而哭骂的表情,在绝望中想着第二天,她们将聚在一起讲电影里的人物,而我却像个傻瓜一样。读到终于在双喜的打包票下,外祖母和母亲允许迅哥儿和小伙伴驾着八叔的航船前往赵庄看社戏时,“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舒展到说不出的大。”12岁时,知道可以跟随叔叔去远方亲戚家做客,那份欣喜和憧憬至今记忆犹新,真觉得身体似乎要飞起来了,文具上不是有这句“今天星期天,我要飞上天”吗?人在心愿达成时大概有什么神秘武器,可以让身体变得不同寻常,甚至会做出出乎意料的动作?
“那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的戏台”,背景是广袤的星空和隐约的水乡人家;
“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小伙伴们认为只有好东西才能招待客人的真淳姿态;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那样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如此善解人意,让人觉得跟着他安全放心。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最后多角度强调那夜似的好豆和好戏,其实是在反复强调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闭眼想来,在心灵的深处,谁没有那样温柔的“真的,一直到现在……”记忆之所以执着保留那些美好的往事,不仅仅“那些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也是对童年的美好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
就这样,徜徉在鲁迅的文字里,一个和小伙伴去看社戏的少年和那群小伙伴分明地站在我面前,一个沉浸在追忆中的中年人正和我面对面娓娓叙说他的童年,一个沉睡30年的少年我正被唤醒,我似乎回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童年时代。
我还要去看别人解读的文章吗?我问自己。
“看。看看人家是怎么解读的,择其善者而从之。”
于是去期刊网下载了20多篇文本解读文章,那些文章各有主张,多篇解读为追忆美好的精神家园,还有讴歌童真的温馨自然之美,向往自由和真情同在的“乐土”。通览之后,不再犹疑,解读不在于高深,而在于适切。
从鲁迅的文字里我不仅读到了作者,更重要的是我读到了自己,我和他的心思息息相通,我要将他的心思和更多的学生分享,我要让学生也能从他的文字中唤醒自己渐近尾巴的童年并将美好童年延续下去。
二、打磨的不是课堂设计,而是对学情把握的重新认识
第一课时的执教方案程序简单:解题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细读文章,读出自己。其中特别得意的是第三环节“细读文章,读出自己”环节。任务为参考示例,每人旁批三处以上。
示例:用“联系法”旁批,可以选用以下三种之中的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
第一课时下来,学生初步梳理课文之后,都有属于自己的三处旁批,有些还不止,星星点点,然而,细看学生的那些旁批,不禁气馁,大多是在表面滑行,没有触及自身个性及心灵的联系。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请来三位同事帮我一起诊断,诊断结果为:没有浸入课文,如何从课文中出来联系自己?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弄清作者的价值取向。我之所以能从中读出自己,读到自己的童年,是因为我对作者的情感已深有体会,学生面对还生涩的课文,他们根本没有进入课文,如何跳出来唤出自己?没有入,哪有出?这样简单朴素的道理居然被忽略了。何况,时代的隔阂,文本的深度,鲁迅作品的风格等都如一层层毛玻璃一样,把学生挡在文本以外。
课堂教学急不得。我太着急了,我急于想让学生联系自己对课文批注,殊不知没有熟悉,没有真正触及文字的灵魂,所谓的一些联系当然只能是冷冰冰没有温度。
于是,在另一个平行班,我将“联系自己体验旁批”改为默读文章之后“根据图画复述故事”。先充分熟悉鲁迅《社戏》里的童年故事,故事里的人,故事里的戏,故事的背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结局……
三、打磨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如何组织学生“学”得精彩纷呈
第二课时是关键,下乡送教的也是第二课时。当我在自己班里教的时候,共上了三课时。先是探讨故事里的人,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和平桥村的人离不开,这是怎样的小伙伴?怎样的大人?跳读文章,找出写小伙伴的语句,分析平桥村人的特性。东一句西一句学生自然能够找到,我们把写双喜、阿发、桂生的句子分别集中到一起,双喜的出场和说话都很有讲究,我比较满意的是设置情境朗读:思考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说话,才能打动我这个“迅哥儿的妈妈”,放心让自己的儿子随你们夜晚驾船去看社戏。孩子们懂得了要读出双喜的真诚和底气。看戏归来,做母亲的提心吊胆,深夜在桥边等着,一个母亲最关心的是什么?当然是全体平安归来。看双喜是怎么说的:“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和语调来读?这里我们可以读到怎样的双喜?如此指导,孩子们的心里才真正立起了一个鲜活的机智聪明善解人意又果敢大气的小伙伴双喜形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