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康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不久前,他为高校专家和高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是《简笔与繁笔》。尽管他已是68岁高龄的人,可是他一走上讲台依然神采奕奕而充满激情。课上得很精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堂课总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凝练厚重,剥茧抽丝,层层推进,从知到行,强化实践。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我听课的感受。
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这里的“传统”是指教改传统,确切地说,是指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育才中学改革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八字教学法”。它在我国教育界产生广泛的影响。“现代”与“传统”相对,这堂课运用了多种中外教育理论,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极具现代教育风范。
1.以教师“教”为主,但强调“教”方法和“一课一得”
本堂课体现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但强调“教”方法。从课堂结构上看,本堂课由两部分构成: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简繁和怎样做到合理的简繁。第一部分紧扣“简笔”和“繁笔”,得出结论“惜墨如金”和“用墨如泼”。第二部分着眼于“标准”和“手段”,逐一分析,理解认知。全课得出“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结论。但教师不是一味地讲解,而是紧扣文本特点,用课文做“例子”,变“授”为“学”,在分析解读中传授方法,比如“筛选信息的方法”“瞻前顾后的方法”“提炼表达的方法”,让学生在“读、议、讲、练”中“走个来回”,收到了“一课一得”之实效。
2.采用“读议讲练”的方式,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刘先生深谙“八字教学法”之道,“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他对《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情有独钟”。“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读、议、练、讲”之间的关系是: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穿始终。它的教学全过程为:首先学生课堂上自己读书,互相议论,逐步了解教材的内容;其次教师作重点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必要的联系,基本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和巩固。刘先生的创新之处在于,熟练运用“八字教学法”的同时,引入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3.采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模块化教学
本堂课堪称“读写结合”的范例。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研读课文,有效地将读写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这与运用现代“模块化教学”布局有极大的关系。前面说到,整堂课由两部分构成,两部分组成了两个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块”,它们分别完成教学目标的两个层级:一是学会使用简笔与繁笔以指导作文实践;二是掌握议论文运用事例论证的原则和方法。这就使得整堂课脉络清晰,便于师生驾驭和实施,而且易于检测和评价。
二、接受与发现的结合
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刘先生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自主发现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1.有意义接受与主动发现
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刘先生提供给学生的有关“简笔”和“繁笔”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概念、命题及命题运用等完整的形式,让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学生关于“简笔”和“繁笔”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各种问题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刘先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这样就使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促使学生认识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
2.合作探究与问题意识培养
本堂课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方式,强调合作探究与问题意识培养。问题具有启发性和艺术性,意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逐步解决8个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语言的感受与捕捉到发现与运用:我们需要的“简笔”是什么样的“简笔”?是言简意赅还是言简意少?这种简笔在文学大师的文章里有何特点?师生平等对话,分析研究课文中的“例子”;在总结出“合理使用简笔和繁笔的原则”后,再合作探究“合理使用简笔和繁笔的标准和手段”。合作探究的有效行为,使问题意识培养成为可能。
三、语言与思维的结合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学习离不开思维训练,思维品质的提高必然借助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刘先生十分重视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培养,尤其擅长用“成语”画龙点睛和提要钩玄,提高思维品质。
1.文本解读与语言品析结合
文本解读紧扣“简笔”和“繁笔”,抓住关键词进行精读、细读、研读。比如,精读“言简意赅”、“凝练厚重”,细读“赅”,研读“是凝练厚重还是平淡单薄”。为了体会“惜墨如金”,抓住关键词“破落”和“紧”,辨析“数字传神”和“一字传神”。学生在语言的感受与捕捉中解读文本,又通过对文本关键词的评析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训练与阅读思考结合
语言与思维的天然联系,要求语文教学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视思维训练,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如何有机结合呢?这堂课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为了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刘先生通过加强知识传授的密度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通过文本解读的精度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通过问题设计的不同程度达到对学生思维正反与顺逆的训练效果。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证明观点的事例应该是必要而充分的”,提出“为什么用两个例子,删掉一个行吗?可增加吗?”这种提问就能达到对学生思维正反与顺逆的训练。
刘永康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不久前,他为高校专家和高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是《简笔与繁笔》。尽管他已是68岁高龄的人,可是他一走上讲台依然神采奕奕而充满激情。课上得很精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堂课总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凝练厚重,剥茧抽丝,层层推进,从知到行,强化实践。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我听课的感受。
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这里的“传统”是指教改传统,确切地说,是指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育才中学改革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八字教学法”。它在我国教育界产生广泛的影响。“现代”与“传统”相对,这堂课运用了多种中外教育理论,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极具现代教育风范。
1.以教师“教”为主,但强调“教”方法和“一课一得”
本堂课体现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但强调“教”方法。从课堂结构上看,本堂课由两部分构成: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简繁和怎样做到合理的简繁。第一部分紧扣“简笔”和“繁笔”,得出结论“惜墨如金”和“用墨如泼”。第二部分着眼于“标准”和“手段”,逐一分析,理解认知。全课得出“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结论。但教师不是一味地讲解,而是紧扣文本特点,用课文做“例子”,变“授”为“学”,在分析解读中传授方法,比如“筛选信息的方法”“瞻前顾后的方法”“提炼表达的方法”,让学生在“读、议、讲、练”中“走个来回”,收到了“一课一得”之实效。
2.采用“读议讲练”的方式,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刘先生深谙“八字教学法”之道,“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他对《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情有独钟”。“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读、议、练、讲”之间的关系是: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穿始终。它的教学全过程为:首先学生课堂上自己读书,互相议论,逐步了解教材的内容;其次教师作重点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必要的联系,基本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和巩固。刘先生的创新之处在于,熟练运用“八字教学法”的同时,引入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3.采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模块化教学
本堂课堪称“读写结合”的范例。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研读课文,有效地将读写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这与运用现代“模块化教学”布局有极大的关系。前面说到,整堂课由两部分构成,两部分组成了两个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块”,它们分别完成教学目标的两个层级:一是学会使用简笔与繁笔以指导作文实践;二是掌握议论文运用事例论证的原则和方法。这就使得整堂课脉络清晰,便于师生驾驭和实施,而且易于检测和评价。
二、接受与发现的结合
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刘先生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自主发现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1.有意义接受与主动发现
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刘先生提供给学生的有关“简笔”和“繁笔”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概念、命题及命题运用等完整的形式,让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学生关于“简笔”和“繁笔”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各种问题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刘先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这样就使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促使学生认识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
2.合作探究与问题意识培养
本堂课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方式,强调合作探究与问题意识培养。问题具有启发性和艺术性,意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逐步解决8个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语言的感受与捕捉到发现与运用:我们需要的“简笔”是什么样的“简笔”?是言简意赅还是言简意少?这种简笔在文学大师的文章里有何特点?师生平等对话,分析研究课文中的“例子”;在总结出“合理使用简笔和繁笔的原则”后,再合作探究“合理使用简笔和繁笔的标准和手段”。合作探究的有效行为,使问题意识培养成为可能。
三、语言与思维的结合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学习离不开思维训练,思维品质的提高必然借助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刘先生十分重视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培养,尤其擅长用“成语”画龙点睛和提要钩玄,提高思维品质。
1.文本解读与语言品析结合
文本解读紧扣“简笔”和“繁笔”,抓住关键词进行精读、细读、研读。比如,精读“言简意赅”、“凝练厚重”,细读“赅”,研读“是凝练厚重还是平淡单薄”。为了体会“惜墨如金”,抓住关键词“破落”和“紧”,辨析“数字传神”和“一字传神”。学生在语言的感受与捕捉中解读文本,又通过对文本关键词的评析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训练与阅读思考结合
语言与思维的天然联系,要求语文教学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视思维训练,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如何有机结合呢?这堂课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为了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刘先生通过加强知识传授的密度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通过文本解读的精度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通过问题设计的不同程度达到对学生思维正反与顺逆的训练效果。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证明观点的事例应该是必要而充分的”,提出“为什么用两个例子,删掉一个行吗?可增加吗?”这种提问就能达到对学生思维正反与顺逆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