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684

[ 张俊杰 文选 ]   

“天命”再释

◇ 张俊杰

   最近读《史记》,对“天命”一词有了两点新的感想。
   一、天命即民命,国君要顺民命而御之
   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记载了辕固生和黄生争论的一段话。原文如下:“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在辕固生眼中,“天命”即民心,赢得民心就能赢得天下。关于这个点,战国时期的孟子在《离娄》上篇也有过论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透析辕固生和孟子的话不难发现,“天命”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天下”,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天命即民命,天命所归实乃民命所归,受命于天其实是受命于民。“天命”其实就是天下百姓的意愿。对于国君而言,能否拥有天下,不是取决于天,而是取决于天下百姓,天下百姓才是国君真正的天帝。民心不可违,国君只有顺民心、合民意,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反之,忤逆民意、欺骗民心、不顾民情者,必定要被百姓抛弃。
   二、天命即自然规律,国君要制天命而用之
   《郦生陆贾列传》中有这样两句话:“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在这里,“天”是“根本”、“最重要的”的意思,对国君而言最重要的是百姓,对百姓而言最重要的是粮食。对于这个观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的更为详细:“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有饭吃?孟子在《梁惠王》篇中提出国君“制民之产”、“保民而王”的观点,呼吁国君重视农业生产,安排好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不违背农时,不耽误农事,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君的宝座才能稳固。
   要解决百姓的温饱,得“天时”很关键。荀子《天论》篇中曾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役使它!荀子说的“天命”其实是“天时”,是运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规律。荀子认为,大自然的运行变化是有规律的,要安排好老百姓的经济生产必须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只有遵循这一规律,人们才能乐业,国家才能稳定,否则就要遭殃。古时要想“制天命而用之”又谈何容易,百姓敬畏天神,认识能力毕竟有限,于是有些圣明的国君就安排了一些专门的官员,让他们研究自然规律,研究寒暑、阴晴、风雨对农事的影响,然后根据自然规律敬授民时,指导农事。
   “天命”有着宏大而深厚的内涵,积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不仅是国君之幸,更是社稷之幸,万民之幸。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外国语学校(457000)

“天命”再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