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和愿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去引导他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感情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要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滋润青少年的心田,陶冶青少年的情操,从而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这方面,语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教材来说,内容上,丰富多样,博大精深;形式上,新颖活泼,多姿多彩;风格上,质朴华丽,直露含蓄,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美的天地,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1.教师的形象气质美
气质是一个人人格、道德、情感的外在体现。教师的气质形象与学生的个性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性。作为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无疑给学生一个示范、榜样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美的气质形象,给学生美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
2.教师的师德美
道德是做人之本,师德是教师的根本。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以高尚的道德魅力吸引“芸芸众生”,以良好的道德情操“普度众生”,对学生多一份爱心、一份关心、一份热心、一份诚心,用美的心灵去感化、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道德风尚。
3.教师的教法美
语文博大精深,教法灵活多样。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其乐无穷。教师津津乐道,学生百听不厌。寓教于乐是语文教学的优选方法,而它正体现了美育的基本特征。美育具有感性形式的吸引力,它的行色声味是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美育具有感情的感染力,其优势在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感的感染是精神愉悦的重要内容,在美化人的过程中,只要有感情共鸣,就能达到陶冶品行的目的,激不起情感共鸣的语文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播放课文朗读视频,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配乐,甜美的声音,学生完全陶醉在美的情境之中,尽情享受着朱自清描绘的美好春天。教师板书的设计,课件的制作都应考虑到体现美感,使学生有美的享受。
二、培养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于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前进。”语文教学除了在德育、智育等方面培养学生外,还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优美的文学形式引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品味美,进而使学生陶醉于语文教学的美的境界之中。
1.在作品中体会自然界的美。《三峡》中三峡的雄伟险峻,《望岳》中泰山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大气,万里长城的雄伟,故宫的宏伟,苏州园林的秀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婀娜多姿的黄山……这是作者的审美体验,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见性况味、闻声见色,则是对审美客体的间接体验。自然物体的形色声味始终是审美过程中的情感载体和观照物质。因此,语文教学的注意力不能忽略这些审美形态对学生审美感受的培养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引导学生如何去体验祖国河山之美为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在作品中体味人物的精神美。“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民族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一身正气,大义凛然;陈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些人物形象身上都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和节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情感的激发,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我在教苏教版《始终眷念着祖国》时,设计这样的问题: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国?(“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回国遇到了哪些困难?(一是美国移民局的阻挠;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逮捕、关押;三是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钱学森怎样面对回国的困难?(“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随时准备搭飞机回国;“租住的房子只签订一年的合同”,五年中搬了五次家;教育孩子心中装着祖国和亲人。)你认为,钱学森是怎样一个人?(对祖国的眷恋,一心报效祖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3.在作品中品味普通劳动者的品质美。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为人民酿造最甜的生活,不辞劳苦,不怕牺牲,爱憎分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愚公挖山不止,《一件小事》中车夫的坦荡胸襟,《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呵护,一个个普通劳动者形象,其优良品质给人以美的享受、启迪。
4.在作品中品味探索科学的精神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居里夫人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发现了镭元素;牛顿废寝忘食的研究,发现地球引力;祖冲之不断钻研,发现了圆周率……这一大批科学工作者致力于对真理的追求,他们那种孜孜不倦、永不懈怠的精神,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5.体味作品中的形式美。诗歌的押韵、对仗、句式工整;议论文中的总分、总分总、分总等形式,层层推进,层层论证,有条不紊;记叙文中的顺叙、倒叙、插叙,条理分明,形成一种整齐美。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会使学生受到美的启发。
6.体味作品中的联想想象美。《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再由明星联想到街灯,街市的物品,街市的人的生活,寄托了作者的想象;《荔枝蜜》由荔枝林联想到荔枝联想到荔枝蜜,由荔枝蜜联想到蜜蜂,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形成了联想美。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完美的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同时,增强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判断力,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高尚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边城中学(21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