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677

[ 谢颖 文选 ]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让文言课堂灵动起来

◇ 谢颖

   目前,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多是“读、背、译、析”。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虽然多是名篇佳作,但由于历史跨度长,使学生与文言文本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导致文言文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语文教师备课时要以学生和文本为根本点,课始要以激趣为起始点,课中要以活动为策略,要以预设和生成为关注点,课末以拓展为延伸点,才能让文言课堂充分灵动起来,实现有效教学。
   一、课前备课应以学生和文本为根本点
   有效备课是有效上课的前提,备课一要抓学生。现在有些教师面对公开课、大赛课,往往就靠“撞大运”,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己的教学策略“合拍”,教学就顺利进行;反之,很难顺利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研究学生。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讲解,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二要抓文本。忽视文本的研读,课堂教学必定是浮光掠影。这里的“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各篇课文所呈现的文体特征,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二是指各篇课文所具有的独特的闪光点,独特的魅力,独特的精彩。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起始点是文本,语文课堂教学有效与否,取决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程度。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走进文本,研究文体特征,分析教学要点,思量精妙之处,完全可以抓住课文之“本”。依据文本的特色,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文言课堂才能灵动起来。
   二、课始应以激趣为起始点
   初中教材的文言文选篇有千百年的时间跨度,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学生与课文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客观存在。这是造成文言课堂死气沉沉的一大原因,作为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缩短与文言文的距离,清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让文言课堂灵动起来,激趣法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文言文教学伊始,我采用讲故事的办法引入课文,让学生比较一下文言字词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字词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让学生置身于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其内在的情感,使其主动学习文言文,文言课堂灵动起来了。
   初中所选文言文,绝大部分有写作背景,教师可将作者的身世、作者的遭遇、写作背景,以及作品的轶闻趣事编成故事,讲给学生,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文言课堂灵动起来,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选文,本身的故事性很强,如《狼》、《口技》、《愚公移山》等,本身富有故事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自然兴趣浓厚,这可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文言文学习,落实字、词、句、篇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趣法除了故事引入之外,还有成语引入、评书引入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引入,要根据具体的文章,灵活运用。引入激趣,能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倍增,情感激荡,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开设了一条绿色通道。
   三、课堂以活动为闪光点
   文言文距离学生所处的时代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践较远,兼之“文约而意丰”,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仅仅靠“引趣”还不能使文言课堂充分灵动起来,时间长了,学生会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就需要教者注意转换教学方法,在课中可以采取各种活动的办法,使文言课堂充分灵动起来。我采用的主要活动一是读,二是表演。
   诵读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课堂的需要,采用泛读、齐读、轮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让文言课堂灵动起来。
   除了读之外,我还采用各种表演让我的文言课堂灵动起来,要求是:第一,你就是这个角色;第二,贴近原文;第三,有适当的想象;第四,有明确的中心。另外,在教学《狼》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探究活动,然后展开辩论。课堂交流既深化了学生思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避免了教师成为主宰者亦或旁观者。表演进入课堂,既持续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以文化底蕴为基础,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让文言课堂灵动起来。
   四、课中应以预设和生成为关注点
   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情况和因素是无法事先设定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所无法想到的新情况。教学策略不是施工图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情境化的调整。因此,教师在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应注意这几点:
   1.预设要想学生之所想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因此,预设时,教师一方面要钻研文本,吃透文本。预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疑点,学生的兴趣,才会减少课堂的盲目性。
   2.预设要留有学生发挥的余地
   预设时要树立“丰满与蹈白”的理念,预设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提供开放的时空,要相信我们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
   3.预设与生成没有固定的标准
   生成首先应当尊重文本的内涵,在深入理解文本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生成。其次,即使生成也并不是都有价值,教师要有所选择,对那些无关的、意义不大的生成可以一笔带过。对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对那些有错误的生成,教师应帮助学生拨开心中的迷雾。
   五、课末以拓展为延伸点
   激发学生与文言文本的对话,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教师应由文本、教参拓展开去,实现学生与文言文本的超越对话,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既要有“言”,又不能忘记“文”,要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和对文言文本的现代解读,把“文言”语体打通,让学生自由出入古今,获得语文学习的解放,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和评价文言文,勇于质疑,勇于提出独特的见解。要达到这种境界,拓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
   我教每一篇文言文,都拓展作者的生平,拓展阅读主旨相同的文章,或者写作技巧相同的文章,让学生全面了解作者,深刻了解文章的主旨,领悟古人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方法。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不再停留于“言”与文本对话,上升到“文”与文本对话;不仅在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不仅领悟文本思想内涵,而且敢于与文本对质。
   通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在备课中以学生和文本为起点,在课堂上以各种活动为原点,让文言课堂灵动起来,从而引导我们的学生超越时空和古代贤哲为友,与他们对话,触摸他们的灵魂,汲取他们做人的智慧,砥砺学生的心智。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临泽初级中学(225600)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让文言课堂灵动起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