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在《完美的混乱:无序中隐藏的优点》一书中认为,适度混乱的人、机构和系统,经常比组织性高的群体更有效率,更具有恢复能力,并且创造性更强,总之更加高效。(郑金洲著:《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新课改背景下,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是农村语文教师的基本目标,完美的杂乱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完美的“杂乱”,让课堂鲜活起来
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身为留守一族的孩子,接触文学名著,阅读经典书籍者凤毛麟角。即使购买课外读本,绝大多数是与考试有关的练习册、试题汇编之类。客观原因使得农村孩子语文视野小,见识囿于课本,导致大多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虽有参与情境的意愿,有语言表达的诉求,但有“有口难开”的心理障碍。他们习惯于静听状态,课堂上往往一片沉寂。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一定要在教学的各环节中设置能激起学生“你言我语”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可以显性地呈现在教师引人入胜的导入语、过渡语、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语上;亦可隐性地渗透于课堂内的诸多思维发散点中,应以挑起学生话语权为出发点,亦可渗透在围绕文本内容设定的有参与价值的讨论题中,让整个课堂“乱”起来,在“乱”中学生才能情动,情动才能辞发。
在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设计了五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①给这篇童话加副标题“一个××的皇帝”;②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③那些人为什么上当受骗呢?④那个小孩为什么没有上当受骗呢?⑤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们一改往日的拘谨,畅所欲言,抒发己见。大家七嘴八舌,抓住核心“骗”字,先感受体验后分析探究,群策群力,不断深入理解文本主旨,懂得了在权力面前,人们丧失了说真话的能力的道理。整个课堂气氛活泼而生动。
当然,教者要善于察言观色,适时以方法指导学生有的放矢,不仅“愿意说”,而且“说得好”,“谈得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鲜活的课堂,表面杂乱,但有助于农村学生养成全新的多样的语言风格和交流技巧,实则精彩!
二、完美的“杂乱”,让“路障”显露出来
新课改对过程的重视,对探究的强调,对合作的关注都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然而,为数不少的农村语文教师仍沿袭传统的五阶段教学模式,即“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传授新知——练习巩固——拓展总结”,这种单一序列演进的思维认为“环环相扣”教学环节是一次呈现的,不会反复,也无需反复,不会错乱,也不能错乱。实际授课时,当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学过程可能遇到各种“路障”。此时,有鲜明的操作环节,有一脉相承的教学步骤的课堂就需“错乱”和“反复”,这样的杂乱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更益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例如,在教授《岳阳楼记》时,许多学生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照字面解释成了“不因外物美丽而欢喜,不因自己失意而悲伤”。笔者发现,学生对互文的知识掌握不够,不能将上下文文义互相呼应、补充,于是引导学生回顾《木兰诗》中互文见义的句子“东市买鞍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以及《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理解,重新回到“复习旧知”阶段,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很快明白这句话表达了“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的豁达情怀。
这时,各环节适当“错位”,结构适当“模糊”,恰恰是学生夯实基础所需,构建高效课堂所需。环节间的轮回,阶段间的反复,既贴近学生的学习现状,又符合了课堂变动不拘的实际。如此对症下药,靠船下篙,事半功倍的“杂乱”课堂, 形散而神聚,农村初中不正需要构建这样的高效语文课堂吗?
三、完美的“杂乱”,让预设与生成整合起来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陈淑仪《课堂主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四性”》,《语文月刊》 2011年第7期)因此,教者需“以学定教”,需用“宽视野,大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需考虑在各个教学环节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留白”的预设,要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着手,从教学总体要求着眼,对课堂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没有事先面面俱到的细密“谋划”,在实际授课时杂乱是具象,动态是常态,生成是关键 。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学生“顺己求学”,可能给教师的教学提出种种挑战。
小说《故乡》中的“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笔者在此处预设了两个问题:①说一说,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②想一想,为什么不留恋呢?实际授课时,这一说一想给予了学生巨大的思考空间,激发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A同学认为,“我”不留恋,因为现实中的故乡贫穷落后,是一个没有人情冷暖的世界,不值得留恋。B同学认为,“我”留恋,爱之深,恨之切,爱到深处才说这样的气话的。C同学认为,“我”感情很矛盾,既留恋又不留恋。并没有对故乡失去感情,只是漂泊在外的“我”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记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观点鲜明的三派学生唇枪舌战,即时生成的答案丰富多彩,“杂乱”的课堂生机勃勃。我告诉学生,一般而言,人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倾向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有变化,一定事出有因。接着,我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引导学生从人物情感变化的矛盾入手,反复进行交流,学生们探究文本,细读文本的学习方法落到实处,读懂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我”对现实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最终大家认可了C同学的意见。
这样的课堂浅滩暗礁遍布其间,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引导学生在文本中避险滩,绕暗礁,艺术化处理有意无意间脱离预定轨道的“杂乱”,让预设与生成整合起来,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生成精彩的瞬间,领略到高效课堂的魅力。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杂乱”,使课堂活络,使学生活跃,使教学的重难点显露,使预设与生成整合。所以,完美的杂乱并非杂乱无章,实质上形散而神不散,凸显了真实的新课堂文化特征。“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如果恰如其分的“杂乱”有助于农村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学力,使教师的教学更臻于完善,不妨将“杂乱”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