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开始。没有文言文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所以,为了使初中生真正学好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给他们一把打开文言文大门的“钥匙”。
一、在趣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探究的动力。丰富的语文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如果能结合课文,选择有趣的故事,可以很快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穿插了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的故事。在苏轼等待主人时,看到王安石桌上没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其中的黄花就是菊花,苏轼觉得不对,菊花怒放在秋风中,怎么会被吹落呢,所以,他提笔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这里当然还有讽刺王安石的意味:难道菊花是耐寒的你也不懂吗?再接着说苏轼的简介,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教学中引入逸闻趣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高涨起来。
二、在文言文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正确的朗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加强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须步骤。朗读中需要注意的是: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掌握语速、把握节奏等,必要时可以适当加入体态动作。很多同学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扫清文字障碍会读就可以了,其实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尤其是若干重要篇章必须熟记在心,例如,《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送东阳马生序》等。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比如,字、词、句等方面的规律性知识大多包含在这些篇目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可以了解文言文的构思与立意、布局与谋篇、语法与修辞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加强诵读,并且在诵读中要读出语言的抑扬顿挫和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越多,积累也就越多,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也就越来越强,阅读水平也就越来越高。
三、在工具书使用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应注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习惯于工具书的使用,对归纳和总结文言知识使之系统化具有作用。例如,在教学《马说》和《爱莲说》两篇课文后,总结“说”是古代的文体,与杂文文体大体接近,属于议论文体。文言知识的归纳非常重要,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如果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能够系统化,就会由此产生类化和迁移,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文言现象离现在的年代久远,需要老师耐心的指导、归类和积累。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就非常多。像“以”、“之”、“而”等虚词很多,而且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混淆,需要指导学生归纳虚词的多种用法,然后分类记忆,这样学习就容易多了。通过不断的日积月累,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联系实际生活中走进文言文世界
“文言”和“白话”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学习文言文。例如,在教学《幼时记趣》一课中,文中有“以丛草为林”一句,其中“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意思相当于“把……当做”。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像“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等句式,早已耳熟能详。课文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以……为……”意义与用法完全一致。只需要把文言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即可,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对特殊句型的记忆。
五、在规范的练习中理解文言文的本意
文言文中有些字义不能停留在表面,有些句子,感觉已经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但翻译出来的意思并不对,这除了因为对原文的理解还不够准确之外,还有可能是古今语义方面的区别。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一句。其中的“念”和“悲”的意思是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在注释中,就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但这样是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也不符合古人行文之法。究其原委,原来在古代“念”也是“悲”,就好像“木”就是“树”一样,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所以,念和悲都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还没有到“惦”的程度。加强对文言文的翻译训练,对提高阅读文言文意义重大,翻译中应该以准确规范的语言为标准,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练习来获得。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不断的积累,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在熟练掌握文言基础之后,才能活学活用文言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施庄初级中学(2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