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698

[ 熊恩琴 文选 ]   

让语文回到“字词教学”的原点

◇ 熊恩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应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字词教学是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石,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起点,语文教应回到字词教学的原点,重新审视字词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字词的要求很明确:“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分析这些要求,可以发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重视书写的规范,重视在语言环境中、生活实际中理解字词。
   一、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初中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没有完全养成,学生经常忽视预习。老师一定要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预习四件事:读课文,标段落序号,解决生字词,思考课后练习。其中生字词,首先是在读课文中发现的不认识的字词,其次是初中人教版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然后还有注释上的字词。这些字词让学生要学会主动借助字典自行解决拼音,不是绕过或者是被动等待老师同学来解决,然后根据字词在文中的语境理解其含义,能用这些词造句或者是几个词连词成段。生字词预习的具体做法是:注音,读5~10遍,抄3~5遍,造句或者是连词成段。
   要注意的是,预习习惯的养成不能全靠教师的强调,还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监督检查和落实到位。
   二、课堂检查反馈
   李镇西老师认为:“就学生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要克服字词障碍。”基于这一认识,李老师在教《给女儿的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接触一篇文章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接下来讨论了“抔”、“幢”、“刹”的读音。
   磨刀不误砍柴工,落实字词教学是不能忽略或者草草收场的,对于疑难字词,多音字,形近字不妨多下下工夫。
   三、课后抓巩固积累
   听写是巩固的好方法。叶圣陶说:“语言这个东西必须历练才行。”作为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手段,听写也必须细水长流。要在上课伊始的时候听写,学习完课文之后听写,一个单元结束后听写。但教师在听写时不能封闭于文本,不能局限于“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在备课的时候,在平时搜集于课文有关的资料时多留心观察,罗列、整合、归类、这样就会形成整体,便于记忆便于运用。如《再塑生命》一文中有词组“冥思遐想”,在听写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拓展“目不暇接”、“瑕疵”等形近字。这样的听写过程也是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一种实际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识记。
   学生应该有一本专门的笔记本积累字词。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大部分知识的获取都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应该教会学生用积累记忆法来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字、词和好词句的积累。
   四、用活动培养兴趣
   语文老师不仅要在学生朗读或作文中出现错误时及时予以纠正,还应加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问题。朗诵,演讲,手抄报,黑板报,主题班会等活动全面启动,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意识到字词的重要性。我们曾经组织“啄木鸟活动”,让学生为电视、广告牌、标语、黑板报、书本等等寻找错别字,学生趣味盎然,收获颇丰。很多错字错词都上了“黑名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错别字危害之大,以后就不会应付字词学习了。
   为了减少方言的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校必须用普通话。对于在粤语和普通话转换之间容易出错的字词要求学生积累下来,自己加强巩固,日积月累,学生在读和写上的问题越来越少。
   字词教学是个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工程”,也是个繁杂琐碎但必须坚守的“浩大工程”,有了牢固的字词基础,学生在语文的长跑中就不会疲惫不堪了,让我们回到“字词教学”的原点,从细节做起,抓好“字词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528467)

让语文回到“字词教学”的原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