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683

[ 葛德均 文选 ]   

巴女骑牛唱竹枝

◇ 葛德均

   有位哲人这样说,青春是一首永恒的诗。是的,诗歌中描写和赞颂青春之美的篇什,灿若繁星,不胜枚举。且让我们到古诗苑中觅几首“少女”诗,领略一番其体现出的青春之美。
  调皮自信的巴女
   唐代诗人于鹄《巴女谣》云: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这首诗是一幅南国风光画轴,物我合一,别有野兴。前两句勾画人物形象,为实写。巴渝小女,跨坐牛背之上,一路唱起悠悠民谣;江边水面,藕花抽须生茎,菱藤舒展片片新叶。诗人笔墨不多,却使声、色、情俱美:纯朴的民歌,稚气的音调,韵律是多么的悦耳动听;碧绿的江面,桔红的晚霞,色彩是多么的绚烂艳丽;清纯的举止,悠闲的兴致,情调是多么的甘醇宜人。以绘画的观点看,这两句着墨于形似。
   后两句揣摹人物言辞,属虚拟。天黑了,不用担心走错了路,因为分明记得木槿篱笆间伸出了宽大的芭蕉叶,那就是侬的家呀。这里,通过巴女俏皮而又自信的心理独白,表现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同时也见出巴地民俗的独特风味,生活气息浓郁,沁人心脾。一个“出”字,颇有亲切温馨之感,仿佛植物亦通人性,赶将出来,迎候小主人呢。用绘画的观点看,这两句致力于神似。全诗堪称文字缀就的妙笔丹青。
  纯洁无暇的越女
   唐代大诗人李白《越女词》云: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这首诗写得纯朴清新,语似芙蓉出水,情如越女轻歌,正所谓“天然去雕饰”。全诗摄取的是一个小镜头:莲叶田田的耶溪之上,天真活泼的少女,边唱曲儿边采莲;突然,她看到岸上来了陌生的客人,便连忙转过船头,微笑着躲进荷花丛中去了,装作羞涩模样不出来。诗人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情韵宜人的意境:那莲叶,一定是碧翠欲滴的;那荷花,一定是粉红如霞的;那少女,一定是娇美可爱的;那歌声,一定是优美动听的。
   诗人巧妙地把少女形象融入景色中,产生出景因人而愈显其艳、人因景而愈见其丽的美学情趣,令人油然想象诗外:那少女舒展的罗裙,也许是荷叶裁就,含苞乍放的荷花朵儿,抑或是少女娇羞的靥庞。
   在唐诗中,少女采莲的题材并不新鲜。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又如,刘方平《采莲曲》:“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再如,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些诗都颇有韵致,但相比之下,李白诗作纯净雅淡,绝不矫糅做作,似乎更胜一筹,更能表现少女纯洁无暇的美。
  朴素健康的塞女
   元代诗人遒贤《塞上五曲》(其一)云:
  双鬟小女玉娟娟,自卷毡帘出帐前。
  忽见一枝长十八,折来簪在帽檐边。
   这首诗写得简洁纯朴,饶有风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前两句写少女的卷帘、出帐,是一帧“亮相”剧照:她自己卷起毡帘,来到帐篷之外,她梳着很好看的双鬟发式,亭亭玉立。“毡”、“帐”两物,写出塞上特征;“卷”前饰一“自”字,见出少女自主能力。茫茫荒原,出现“娟娟”少女,使人耳目一新,倍感光彩不凡。后两句写少女的折花、簪帽,是一个细节性动作。
   遒贤诗文集《金台集》注:“长十八,草花名。”小姑娘也许是出来吸吸新鲜空气的吧,抑或看看外面世界的变化,虽说“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诗),然而,春的信息还是传到了这里。小姑娘忽然发现一枝名叫长十八的野草开出了鲜艳的花,便折下来插在帽檐上。爱美心,人皆有,塞上少女,生于斯,长于斯,很少见到名贵花卉,她把野生的草花簪上帽檐,不难看出向往美好之心。多么可爱的少女啊,她没有珠光宝气,也不扭呢作态,她野而不俗、艳而不媚,给人以一种健康之美,逗人喜爱。
  勤劳能干的闽女
   元代诗人马祖常《闽浙之交》(其一)云:
  山溪秋濑急飞淙,万斛跳珠溅石矼。
  闽女唱歌来漂苎,素馨花插髻丫双。
   这首诗描写了福建、浙江一带的风土人情,读来亲切有味。前两句写景:秋天的溪涧,从山谷中飞泻而下,溅起无数水珠,飘落在石桥之上。诗人抓住特征,生动呈现景物,使人油然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诗句。一个“飞”字,呈溪濑凌空之势于目前;一个“跳”字,现水珠溅射之状于纸面。这里的景,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后两句写人:闽浙少女唱着歌儿,来到溪下浣洗苎麻,她们的双髻上,都插着又白又香的花。这是多么迷人的境界啊!声响上:淙淙流水,应和少女们的欢歌笑语;色彩上:纯白鲜花,映衬少女们的粉红靥容。诗人刻划人物,细腻传神:唱歌,表现其活泼性格;漂苎,显示其勤劳能干;插花,点出其爱美情趣;髻丫双,勾画其天真逗人的俏皮模样。全诗侧面反映闽浙地区恬乐和悦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心驰神往。
  刚勇自强的燕女
   清代戏剧家、诗人洪升的《燕女》云:
  燕姬生小习原野,春草茸茸猎城下。
  身轻不许健儿扶,捉鞭自上桃花马。
   这首诗生动地刻画了北方少女的飒爽英姿,既可以看做个体摹状,也可以当成群体描写。前两句将人物置身于原野大舞台之中:从小生长在草原上的燕女,对野外的游牧生活早已熟悉和适应,在这青草茂盛的春天,也来到城下参加狩猎。燕,周代诸侯国名,今河北、辽宁一带。姬,古代对女孩子的统称。“生小”二字,见出燕女的性格由来已久,自小而然。“茸茸”一词,写出春草柔软茂密之态,恰是狩猎的绝佳去处。
   后两句摄取人物捉鞭上马的特写镜头:好个身轻如燕的女子,竟不让健壮的男孩帮扶,拿起马鞭,独自跨上战马。诗人言“不许”而不言“不需”,更能从燕女的主观意识上表现其勇猛好胜,她(她们)岂止不用他人帮扶,分明还将帮扶视之为对自己的轻视或侮辱,态度鲜明地予以回绝。“桃花马”者,红棕烈马也,这与艺高胆大的燕女之侠行,正是相应相宜、相得益彰。全诗境界壮阔,人物个性鲜明,寥寥数语,却大气磅礴。
   综上所赏“少女”诗,可谓美不胜收。读这样的诗篇,顿觉周身洋溢着青春朝气,仿佛跟随着少女的芳踪,倘佯在美的世界中,恍兮惚兮,禁不住击节称快:但愿青春永恒,青春之诗永恒。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26006)

巴女骑牛唱竹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