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78

[ 张常耀 文选 ]   

《劝学(节选)》中的“君子”

◇ 张常耀

  荀子论学习的施教者多是从群体、国家的角度来说的,《荀子》认为“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笔者认为,而学习者——荀子《劝学》“劝”的对象是君子而不是一般的人,君子有一定的学识基础和道德积淀,通过学习可以为圣人,所以“劝”起来不会很麻烦,不需要苦口婆心,不需要耳提面命,“劝”解释为“勉励”,而不是“劝导、劝说”。在文中,荀子反复提到的是“君子”,以“君子”作为学习的主体,与彭端淑的《为学》的对象“昏”或“庸”的“人”不同,也与韩愈《师说》中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人”“众人”不同。接受教育或从师并不是天下大众都拥有的权利,教育仍是有条件有等级的教育,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
  “性恶”造成了教育学习的必要性,只有教育学习才能使人回归“性善”。荀子自诩是真正意义上的儒,《荀子》认为有大人儒有小人儒,尊孔子、子弓为大儒,讥孟子、子思等是俗儒,而“陋儒”“俗儒”“偷儒”“腐儒”等等有人格缺陷的知识分子也都是要批判的对象,其他各家如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都成为“非十二子”的对象,有缺陷自然要学习要洗脑。
  学习的内容有知识能力和道德品性。在知识能力的提升之外,道德品性的训练和规范似乎是很重要的,《荀子》强调:“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通过学习《礼》《诗》《书》《春秋》《乐》(《易》)以识礼、化性、保身。
  文中关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的比喻论证也兼有知识能力和道德品性的双重学习。节选文字的第一段后省去了《荀子•劝学第一》一段例证,原文结于“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第二段后省去了两段文字例证,原文结于“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第三段文字后省去了七段文字例证,原文结于“成人”“贵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因此这样看来,荀子似乎更强调道德品性的规范。
  荀子虽然在以法家思想治国的秦国不受礼遇,但他的思想主要由韩非和李斯继承,而韩非李斯是法家的杰出代表。作为全书第一篇的《劝学》把个体的规范放在开篇,紧接着由个体转到王制、富国、王霸、君、臣、士、天下,这样,《劝学》对全书的奠基意义就体现出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处世规则。然而,我们可以认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的精髓显然是以法家来绾结儒家意识,从而把儒家思想纳入法、权、势三维的君主秩序的轨道,个体要自觉接受接受这个轨道秩序的规范,迎合社会潮流的发展。
  在语言形式上,本文“君子曰”与《左传》的“君子曰”属于同一类型,以引用名人名言的形式提出议论,《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也是继承了这种议论风范。
  
  (浙江省湖州中学;313000)
  139129679@qq.com

《劝学(节选)》中的“君子”
目录